欲望是壓力之源
現代生活的諸多欲望對我們形成了一種壓力,它如影相隨,威脅著我們的心理健康。
人們習慣說壓力對懦弱者來說是絆腳石,對勇敢者來說則是墊腳石。但如何面對這對
孿生敵人?書中,姬莉安·巴特勒博士給出了他們的建議:壓力既來自外界,也出自內心。外壓是人們所承受的期待或擔憂,像你的工作、父母對你的期望等;內壓則表現出人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包括你的愿望、感覺和態度。比如想把工作做好,想成功,想使他人幸福,這些想法無疑都會讓人增加壓力。憂慮、憤怒或嫉妒,便因此而生,而這損耗著人的能量和精力。過高的壓力顯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明顯不利于身體健康。
不斷有科學研究證明:壓力過重會增加心臟病、氣喘的發病率,還有可能導致腸道疾病。此外,研究還表明壓力會影響人體內分泌水平和免疫系統。
給壓力稱重
巴特勒博士一直在書中提醒人們,應對壓力的關鍵之一,就是及早識別你是否壓力過大。他們提供了簡便的檢驗步驟:首先學會識別自己的壓力信號。每個人對壓力都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像有的人變得越來越狂亂和急躁,而有的人則喜歡故意拖延時間,遲遲不作決定。無論是哪一種,無疑都將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對付壓力,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反應方式。通常我們對反應信號了解得越清楚,就越有能力應付這個問題。巴特勒博士發現,人們最可能在情緒、思想、行為、感覺四個方面感受到張力。此外,這之后我們應該權衡一下負擔的“重量”。因為壓力是累加存在的,所以給壓力“稱重”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你所感覺到的各個壓力因素一一列出來。通過對它們進行分析,從中獲得甩掉壓力的啟發。
用“替代態度”甩掉壓力
大多數承受壓力的人希望能夠明智地處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及早抓住壓力,并用我們自己的一套方法去對付它,那將事半功倍。巴特勒博士指出有兩點需謹記在心:第一,保證你解決壓力的辦法不僅在短期內有效,而且從長遠看也是有效的。這才是應對壓力的最終目標。其次,應該謹防咖啡因、酒精的麻痹作用。這看來于事無補。
如果這兩個你都做到了,卻仍無法甩掉壓力,那你不妨試試巴特勒博士的對付策略:首先清點一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并就這些問題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一個既考慮到壓力因素又不逃避壓力的目標。
目標確定后,重要的就是落實了,這就是“轉變態度”。可以說,壓力絕大部分取決于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態度問題。通常人們喜歡說態度決定一切。其實態度就其本身而言無所謂對錯,但它們卻能產生致命的影響。任何類型的不良態度都會讓你感受到壓力,心理負擔也就增加了;而良好的態度則能為你減輕壓力。因此有必要對你的態度做一次檢驗,換一種態度考慮一下,事情也許沒那么糟,這就是心理學上稱的“替代態度”。
(慕雪 摘)
《從心造就自己》
作者:姬莉安·巴特勒博士
湯尼·霍普博士
沈陽出版社
作者在牛津大學從事30多年的心理壓力臨床研究,從30年來幫助人們度過壓力困境的經驗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寫成了一本書——《從心造就自己》。在這本書的前言里,他們開宗明義地指出這是一本教你如何甩掉壓力,享受生命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