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保干部身份;大學要就業率;人才中心賺存檔費;企業收掛靠錢
調查起因
6月底,是各高校給應屆畢業生定下的一道死限。此后,仍未簽約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將被視為“未就業”,檔案將由學校轉至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保管。
據說檔案事關“寶貴的干部身份”,又關“醫療、失業、養老”等各類社會保障,一些實在找不到單位的畢業生只好抓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找掛靠單位做假接收。
狀況
班主任動員假接收半數同窗集體就業
擠上汽車,柳冬前往宣武區槐柏樹街的北京電子信息人才服務中心,每年6月他都要去那里交存檔費。每個月他還要去北京銀行存入300元上三險的錢,對于這個失業已半年的年輕人來說,300元幾乎是他大半個月的生活開銷。
“我怎么也搞不明白,我沒有工作,為什么還要交失業保險的錢。”工作人員告訴他,只要檔案離開學校,存進人才中心,“那么國家就認為你就業了”。
柳冬的蹊蹺故事還得從兩年前那個春天講起。
“找到工作但工作單位不簽三方協議的同學,學校可以幫助找掛靠單位;沒找到工作的,學校也可以幫忙做假接收”,班主任楊老師在班會上對全班同學說。
6月18日上午9點,是自動化學院的掛靠專場,仍沒找到簽約單位的柳冬來到學校,畢分辦已經排起了長龍,辦手續的過程很簡單,蓋個章就行。柳冬發現,全班30個同學,近一半到學校辦理了掛靠。
就這樣,一天時間內,他們學院沒有就業的學生在學校的“幫助”下非常整齊地實現了一次“集體就業”。
在柳冬的三方協議書上,用人單位一欄填寫的是:北京瑞普電子集團。上網一查,“北京瑞普電子集團是北京電子信息產業控股公司直屬企業。與北京瑞普電子集團簽訂三方協議,但檔案卻放在北京電子信息人才服務中心,柳冬隨后發現,所掛靠的這家公司與人才中心都隸屬于北京電子信息產業控股公司。
探究
倒指標辦掛靠:政策性的“悶聲”發財
為高校畢業生辦理假接收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行為。從北京各區人才中心接收高校畢業生的通知中都不難查到如下條款:
“接收畢業生不得弄虛作假,搞假接收,為畢業生掛檔”;
“對于弄虛作假或牟取私利等不符合有關接收政策的行為,一經發現要嚴肅處理”。
可是,假接收依然大有市場。是什么利益驅動一些企業“幫助”學生弄虛作假呢?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在北京,國家對很多高新科技企業在政策上進行扶持,這些企業向人事局申請進京指標也相對容易些,其中就有些“管理靈活”的企業利用這種優勢辦理假接收,為應屆畢業生解決戶口。為一個畢業生解決北京戶口收費在3萬至5萬元不等,少數企業每年僅以此就可入賬近百萬元。而掛靠在企業里的畢業生只是個空名。
北京市一些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主要是一些研究所,也有賣掉進京指標的情況,但這類單位管理相對嚴格,所謂辦掛靠“賣戶口”的規模不大,價格也相對低些,約在5000到10000元。
還有一些企業主要針對柳冬這樣的本市生源,為畢業生辦理假接收,解決其派遣證問題。這種情況更加普遍,收費也比較不確定。
存檔費:“螞蚱雖小也是肉”的流水小財
用人單位與人才中心進行合作,積極為畢業生辦理檔案掛靠,條件是這些學生的檔案必須存在指定的人才中心。
按一個學生一年收240元存檔費計算,柳冬他們學校每年應屆畢業生有9000人左右,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在類似人才中心辦理手續交費,則能為這些人才中心每年帶來40多萬元的收入。
記者上周以應屆畢業生身份打電話到柳冬存檔的人才中心,問能否將檔案存到這里,接電話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說沒問題,你來吧。記者又問:“您能否幫忙找一家單位掛靠,要辦理什么手續呢?”對方回答:“你只要來就行了,別的不用擔心,我們去幫你找掛靠單位,掛靠單位都是我們集團的下屬單位,絕對沒問題。”
病根
干部身份:花錢保住的“金字招牌”
“其實我辦假接收主要為了干部身份”,柳冬一語道破。
國家規定高校畢業生的檔案必須在同一地點存放一年后,確認了干部身份,然后才能自由調動,這就給了人才公司盈利的機會。
按照規定,高校應屆畢業生屬于干部身份,必須在簽署三方協議之后,從學校領取派遣證,才能提取個人檔案。
“北京生源如果不簽三方協議,畢業后檔案就會轉到北京市高校就業中心,檔案在那里存兩年后,就會打回街道或原籍,干部身份就變成了工人身份。”
對于干部身份與工人身份的區別,北京市人事局的工作人員說:“主要看畢業生在什么性質單位就業,如果是在私企工作,那影響就很小。但如果是在國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影響就會比較大,比如工資的結構等,區別比較大。而且,大學生畢業以后如果換工作,沒有干部身份,對工作單位之間的銜接也會有影響。”
就業率:高校的生存指數
“2003年畢業生就業率97%,2004年是98%,2005年是97%”,打開柳冬所在高校自動化學院的網頁,就業率如一面旗幟擺在醒目位置。
當記者向學院就業負責人楊老師質疑數據的真實性時,楊稱:就業率高是因為學院工作做得扎實,所公布的就業率都是實實在在的。
而柳冬的同學對此卻是另一種看法:“我們班當時只要是沒簽三方協議的同學都到校辦了掛靠手續。據我所知,有幾個同學半年之后還在家呆著呢,但從協議書上看,全班同學都找到了正式工作,我們班的就業率報上去是100%。”
就業率關涉重大,不僅影響到新生的招收規模、重點學科的建設,還關乎學校的聲譽。
在《教育部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規定:
要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評議高校設置的主要依據和參數;
凡就業率低的學校,一般不得評為優秀;
對畢業生就業工作做得好的學校,適當核撥經費等。
柳冬就讀過的大學頭頂“高就業率”的光環,歡天喜地的去迎接新生入校;用人單位享受著“假接收”的免費午餐;人才中心靠那“存檔費”的散碎銀兩過著心態平和的好日子;而柳冬一直在為這個“干部身份”買單,至今這個“金字招牌”還沒給他帶來一點實惠。
“畢業兩年了,還不知道,真接收我的單位在哪里?”柳冬展望未來,一臉憂郁。
(柳冬為受訪者化名)
選題策劃:辛宏采寫:劉狄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