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就業 > 正文
 

為什么GDP上漲工作卻越來越不好找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07:21 中國青年報

  專家分析說從中外發展經驗看,經濟增長并不自動帶來最大化就業,建議政府應建立“就業優先原則”

  本報記者 劉世昕

  小付是武漢大學今年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春節前后,她的身影頻繁地出現在上海
、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的招聘會上。

  “沒有辦法,找工作太難了。”而讓小付有些不明白的是,為什么這幾年國家的GDP一直都往上漲,可同學們感受到的卻是工作越來越不好找?

  2006年嚴峻的就業形勢

  其實同學們感受到的這個“難”字也反復出現在國家發改委最近公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一文中。《建議》是由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召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農業部、民政部、人事部、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的有關司局,就當前就業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和討論得出的。

  《建議》中說,2006年,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量達到峰值,但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較低,勞動力需求難以大幅增長,勞動力總量仍然嚴重供過于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推進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業工作難度。

  《建議》中說,2006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

  并且,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目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還有60多萬人,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萬人,今后3年國企實施政策性破產還需安置360萬人,輔業改制約有30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實現再就業人員中,約有三分之一就業穩定性較差。

  資源枯竭型困難城市和困難行業中,失業人員積累多,失業周期拉長,再就業矛盾更為突出。面臨就業困境的還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業農民,亟需納入就業政策扶持范圍。

  2006年全國勞動力供給增量中,約有60%是農村新增勞動力,其中絕大部分需要到城鎮尋找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十分艱巨。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此外,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從地區分布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勞動力需求相對旺盛,而西部地區需求不足;從學歷層次看,就業困難者主要集中在大專和高職畢業生,重點院校、熱線專業供不應求。

  《建議》還提出,初高中畢業生繼續處于政策邊緣化狀態,退役軍人就業問題比較突出。

  另外,產能過剩、經濟波動和貿易摩擦所引發的就業風險增加。2006年,由投資過快增長、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產能過剩以及能源、紡織、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供求關系的變動,都將直接或間接對就業增長產生影響。

  經濟增長并不自動帶來最大化就業

  對2006年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分析說,從中外發展經驗看,經濟增長并不自動帶來最大化就業。實行不同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將形成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并導致不同的就業結果和社會經濟后果。

  比如,雖然亞洲四小龍和拉美國家在過去的20多年里經濟都獲得了增長,但它們的就業效果卻差別懸殊。亞洲四小龍實現了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同步,但拉美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卻沒有相應增長。

  我國的現實也表明,同樣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帶來同等的就業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能拉動就業增長約0.4個百分點,相當于帶來180萬個就業崗位;而到上世紀90年代初,則只能拉動約0.3個百分點;到本世紀則下降到0.1個百分點,約80~90萬個就業崗位。總的來看,80年代我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較大,但自90年代以來逐步減小。

  蔡昉認為,就我國目前情況看,經濟增長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調整,造成相當一部分勞動者無法適應新的崗位需要,產生結構性失業,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根據計算,我國的自然失業率1978~1984年平均為3.79%、1985~1988年為0.33%、1989~1995年為1.77%、1995年以后為4.43%,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呈逐年上升趨勢。可見,近年來我國失業率的提高,自然失業率的上升是主要原因。所以,盡管近年來的宏觀經濟政策拉動了經濟增長,但卻難以帶動就業的同步增長。

  其次,宏觀經濟政策能夠有效調節周期性失業,但其拉動就業的效果與其所引導的投資方向密切相關。

  如果其引導的投資方向,主要是就業吸收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則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效果就非常明顯;否則,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將大大削弱。我國1998年以來實施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雖然顯著拉動了經濟增長,但由于其引導的投資方向,主要是資本密集度高、就業吸納能力低的行業,導致拉動就業的效果比較微弱。

  第三,能夠有效創造就業機會的非傳統經濟部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正規就業的絕對數和比重都迅速下降,主要由民營經濟和非正規部門提供的單位外就業比重逐漸上升,已成為我國就業的主渠道。但是,民營經濟部門無論是在融資還是在市場準入等方面,都明顯處于不對等地位。

  以就業優先原則統領國家各項經濟政策

  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建議》中提出了“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加大對困難地區和困難群體的就業扶持力度;進一步打破城鄉就業體制和政策分割,將農民進城就業和城鎮居民就業統一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進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等對策,而專家蔡昉開出的藥方是,政府應建立“就業優先原則”。

  就業優先的含義是:以就業優先原則統領國家各項經濟政策,以就業為標準排定政策取向的優先序。在確定政策實施的先后次序時,以就業政策優先;在產業布局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在企業發展中,以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優先;在

宏觀調控方面,將增加就業作為優先的考慮因素;在引導政府和社會投資時,參照各行業的就業吸收能力確定重點投資領域的優先順序。

  蔡昉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有兩種途徑:一是就業人口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雖然可以達到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另一部分人口沒有就業或就業不充分,其收入提高緩慢,整個經濟增長就不是成果分享型的;另一種途徑是依靠更廣泛人口參與就業,平均工資可能增長不快,但總體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快速提高,而且收入分配比較均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