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商學院 > 聚焦國開行原副行長王益案 > 正文
王益 不識譜的“天才音樂家”
《神州頌》緣何“火爆”神州
王益,前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原中國證監會副主席。2009年1月22日,檢察院簽發逮捕令,以涉嫌受賄罪對王益實施逮捕。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名副部級金融高管雖然不識五線譜,但卻是當年紅遍全國的大型交響樂《神州頌》的作者。是什么力量讓一個普通音樂愛好者,成為“天才音樂家”的?
核心提示
紅遍大江南北的交響樂
在2006年和2007年,大型交響樂《神州頌》在全國各地巡演幾十場,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嚴肅音樂。當年這部交響樂受歡迎的熱烈場景簡直可以媲美“超女”現場:音樂會開幕前,主持人用“
我們敬愛的王益老師”引出作者的閃亮登場,接下來某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張某某致辭,竟激動得語帶哽咽。演出返場時,全場觀眾群情激昂起立高唱《神州頌》結尾曲《飛吧,中國》。演出結束后,前幾排的女粉絲異口同聲地尖叫著“王益、王益、王益”……
如此受歡迎的情景在交響樂演出中實屬罕見。從2006年12月9日,《神州頌》由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首演,到2007年4月《神州頌》修改第三版后到上海、杭州、廣州、珠海、深圳巡演11場,均獲得巨大成功。首演后,至2008年5月17日在深圳音樂廳最后一次演出,短短一年半時間,這部由王益“ 作詞作曲”、國交演奏的《神州頌》在全國巡演超過50場。
《神州頌》不但社會效益良好,經濟效益也很不錯,國交每次外出巡演時獲得的贊助規模基本都在百萬元左右,利潤可觀。據業內人士統計,僅2007年,國交演出《神州頌》35場以上,演出收入遠超千萬元。這使王益成為中國演出頻率最高、最能賺錢的“交響樂作曲家”。國交也因推出《神州頌》項目被主管部門肯定為“最能賺錢”。
《神州頌》誕生后,其弘揚主旋律的內容使得音樂界評價幾乎一邊倒,不少知名人士大量使用“質樸好聽,氣勢感人,群眾一定喜歡。沒有條條框框,流暢通順,自然的情感流露。每一個章節都喜歡,每個音符都喜歡。中國的《安魂曲》。立刻想起《義勇軍進行曲》。”等詞匯贊美這部作品。甚至還有的音樂家自責說:“這部作品是對音樂界的拷問,是對交響樂作曲家的質問,為什么這樣可以感召大眾的作品,專業作曲家寫不出來?”
天才音樂家自稱不識五線譜
創作出如此感人交響樂的王益, 1956年生于云南龍陵一個普通家庭,1984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5年11月至1999年2月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分管發行、基金等重要業務。1999年2月至2008年6月初,任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但雷人的是,王益竟在媒體采訪時坦言,2002年前他是個“樂盲”。雖然生長在歌舞之鄉的云南,但他不會演奏任何一種樂器,從小也沒有莫扎特那樣的神童經歷,對音樂沒有偏愛,更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
回想創作出《神州頌》的過程,王益說,“我創作歌曲最重要的因素是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 2002年在青藏高原與朋友們一塊旅行的經歷最終意外地激發了王益“試水”音樂創作的道路。“當時面對青藏高原的壯麗美景,突然就有了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強烈沖動,跟著自己的感覺嘴邊開始隨情地哼出了一個旋律。 ”王益說,“我絕對不是一個唱歌好聽的人,但當時就是這么唱了。朋友們聽了都覺得好。人有的時候就是受不了夸獎,大家跟著起哄都說好,我就跟著相信。”
王益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回憶:當時他唱完后,一旁的某著名交響樂團團長提出,只要能把這個曲子寫出來,就幫他在音樂會上演奏出來。“人都是有夢想的,但有的人夢想能靠譜,有的卻不靠譜……他那么說了,我覺得靠譜。”
受到鼓勵的王益從2002年開始,接連創作了《額爾古納》、《香格里拉》、《夢麗江》等歌曲,并由眾多國內一線的民歌與流行歌手演唱。2004年5月,王益創作的歌曲《希望》被深交所定為所歌。2005年9月3日,國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音樂會上,演出了王益“作詞作曲”的合唱《去遠方》,擔任鋼琴伴奏的是旅美著名鋼琴家殷承宗。這是王益作品首次登上音樂廳舞臺。
音樂創作靠幫手
早在2004年,王益就開始構思創作一部大部頭的“交響作品”。一位國交人士透露,自《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后,文藝界一直沒有推出一部正面歌頌祖國的大型聲樂作品,而且當時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改革開放30年、香港回歸10周年等重要的時間不遠,王益創作《神州頌》的想法,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不過,要寫出一部合格的交響樂作品,至少需要和聲、復調、曲式、配器四個方面的技能。這些技能,僅基礎常識就需要在音樂院校學習5年。顯然,對于連交響樂隊樂器都認不全的王益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廣州日報》2007年曾報道王益創作《神州頌》的自述:曾經有朋友給他抱來厚厚的樂理入門書籍,但 “我一本都沒看完”,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有些藝術家朋友的忠告:“你現在狀態很好,不要看那些東西,看了反而會容易把你自己框住了。”為創作交響樂而苦惱的王益經朋友推薦,最終使用了電腦作曲軟件。但音樂界人士透露,王益靠作曲軟件用簡譜寫出單旋律歌曲是可能的,但要把單旋律歌曲通過改編、配器,發展成為交響樂隊演奏所需要的弦樂總譜,以他一人之力絕無可能。
據《財經》雜志報道,《神州頌》首演結束后,王益曾在媒體上特別感謝其云南老鄉、某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幫助他完成配器工作,稱:“他就是我的‘工具’。”參與《神州頌》演出策劃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多位音樂界專業人士都參與過《神州頌》的“集體創作”。王益從2004年提出創意,到2006年10月底完成初稿,整整寫了兩年多。最后王益拿出了20多頁初稿,包括5首歌曲和一些間奏。而其時距離預定首演日期已經只剩下短短一個月。經過“槍手”不足一個月的重寫、配器,2006年12月9日,《神州頌》終于在北京音樂廳如期首演。當晚,王益首次以“作曲”身份站在上百名國家交響樂團樂手中間,終于實現了“交響夢”。
《神州頌》的幕后推手
2007年至2008年間,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全國各地多次巡演《神州頌》。據了解,國交《神州頌》演出規模為150人左右,單場樂隊勞務報價就20萬元,加上場租、合唱隊、指揮和吃住行費用,外出巡演的費用接近百萬元。一位熟悉演出市場的上海律師指出,像《神州頌》這樣高規格、高成本、低回報的主旋律音樂會,如果不是強力人士推動,根本無法運作,更不要說大規模巡演了。
《神州頌》能火遍大江南北,其背后的贊助人脈和公關推廣起了決定性作用。王益在音樂界是一顆新星,但在證券金融界他卻是大名鼎鼎。王益早年在中央某部門工作7年和在證監會擔任4年副主席的資歷,使他積累了深厚的政經人脈。王益經常親自到各地聯絡,而文化口相關官員也多次隨團到地方參與接洽,于是贊助王益作品就成了許多企業很自然的選擇。據《財經》雜志報道,與王益關系密切的企業有的直接提供贊助,有的則買下數百張票讓員工去看,其中不乏一些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 《神州頌》的演出場次之多、耗資之巨,均創造了中國交響樂史上的紀錄。而這看似繁榮的演出盛況,并非建立在真正的市場需求基礎上,幾乎是依靠地方政府出資邀請和企業贊助包場。
2007年音樂會在珠海體育館舉行,珠海格力電器公司組織6000名職工著工裝前來觀看。《財經》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神州頌》龐大的市場運作團隊中,涌金集團董事長魏東之兄魏鋒、深圳利聯太陽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濤,均出任了節目“策劃”。龐大的贊助隊伍中,除了上海新湖房地產、深圳金成地產等開發商,還有渤海銀行、中信銀行、中信證券、南方基金、華夏基金這樣的金融機構以及格力電器、力帆集團、唐山南堡油田、ITAT集團等知名企業。
2007年底通過“創新方式”上市的太平洋證券有兩名股東出力頗多,其中一位是云南崇文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屹松。王益曾公開表示:“《神州頌》的創作和演出還得到林氏兄弟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林屹松的贊助和支持,這是作品能順利上演的一個重要因素。”贊助名單中手筆最大者,當屬服裝連鎖企業 ITAT集團。自2007年4月21日起,ITAT先后贊助了《神州頌》在北京、香港、深圳的7場演出。
隨著《神州頌》影響力日增,王益已不滿足于聲望止于國內和業內。2008年1月15日,在一些音樂實權人士的運作下,《神州頌》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為此次演出提供贊助的是重慶力帆集團。
作者被抓 作品停演
2008年6月王益被“雙規”后,昔日在音樂界炙手可熱的《神州頌》變成了“燙手山芋”。6月24日、25日,原定在深圳音樂廳演出《神州頌》的國交,演出曲目悄然變臉,主辦方將《神州頌》撤換;人民音樂出版社原計劃年內出版《神州頌》“交響總譜”,現在出版計劃亦無疾而終。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位負責人向《財經》透露,2007年年中,王益派助手主動找到出版社,希望能出版《神州頌》的總譜,并允諾提供六位數的“出版費”。雙方很快達成出版意向,人民音樂出版社將之列入“年度重點圖書”,完成了編輯工作,原計劃今年3月推出。但由于年后市場上即傳出王益被調查的消息,計劃最終取消。 這位負責人坦言,從專業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水平實在很一般,只是演出過很多次,“現場效果還可以”。
國交一位領導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說,《神州頌》的演出早就全部停止了,雖然王益的作品本身是正面的主旋律的,但是畢竟他是因為經濟問題被調查,這時還到處演出《神州頌》肯定不合適,容易給別人一些不必要的聯想。另一位領導則回答:“《神州頌》演出完全停止,以后也幾乎沒有再演的可能了。”
音樂界的兩種聲音
●藝術不能拜倒在金錢和權力腳下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郭文景,是國內最早對王益現象提出質疑的音樂家。郭文景接受采訪時說:“其實王益愛好音樂沒有錯,我不想再評價他作品的水準到底是什么了。但是在他的作品出來后,從音樂評論界到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稱贊,沒有學術探討聲音,這就不正常了,我覺得這些應該值得音樂界與媒體反思。”
對于藝術與企業資助之間的關系,郭文景認為:嚴肅音樂在世界各國都是需要資助的,但是在中國這種資助走形了,企業家們資助的不是藝術,而是權力。藝術資助不能依附權力,否則這樣的藝術終究不會是精品。只要有錢就行,這樣的話,藝術只會走向死亡。
●不為五斗米折腰?虧空誰來彌補
中國歌劇院一位領導告訴記者,從純粹學術的角度出發,王益寫的東西確實一般。可是像自己這樣的樂團領導,手下幾百人等著吃飯,有時就不能完全堅持自己的音樂理念,因此他對國交演出《神州頌》很理解。“我們樂團在北京各藝術院團里屬于效益好的,但是靠國家撥款,一級演員才能拿到2000元月工資,四級演員才800元。其他的收入全靠演出,每場400到600元,每年最多能演出80場。現在能保證大家月收入從3000元到6000元不等。”
一位國交領導對北京晨報記者透露,維持國交的運營總費用甚至接近每年6000萬元,國家只補貼1000多萬元,因此虧空只能靠商業演出去彌補。這往往也令各藝術團的領導苦惱不已。晨報記者 馬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