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樊波
“綠色生活”是將環境保護與人們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為一體的新文明、新風尚的生活。綠色生活作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興建環保住宅,接蓄雨水作為生活用水,利用太陽能發電,循環再生殘羹剩飯、污水等生活垃圾??
現在,綠色生活并不僅僅是一種定義,它已經在各國都市中衍生出一個個族群,成為綠色生活的忠實擁躉——比如樂活一族,比如綠領。他們都是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強調關注環境,關注自己內心,過健康快樂自然的綠色生活。
澳大利亞:“綠色”住宅
坎貝爾是一名護士,與丈夫賈森?揚以及兩個兒子住在澳大利亞悉尼市郊區。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坎貝爾一家選擇了一種“綠色”生活方式。從大街上看,艾麗西亞?坎貝爾的房子與其他人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這座貌似普通的住宅有一個獨特之處:“綠色”。坎貝爾的房子建于2005年,用水是他們建房時考慮的第一要務。由于當地常受干旱困擾,再加上他們所住地區太過偏僻,在供水系統涵蓋范圍以外,坎貝爾和賈森決定接蓄雨水,作為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來源。他們在院子里建造了一個大型混凝土儲水池,容量為2.5萬升。每當下雨時,鋪設在屋頂上的管道會把所接雨水導入儲水池。
他們的住宅有雨水蓄水系統、太陽能電板和生活垃圾循環再生系統,也就是說,坎貝爾一家的用水、用電基本可以自理,甚至能夠把多余電力輸回悉尼市電力系統。
坎貝爾的“綠色”住宅功能不僅于此。坎貝爾在家中房頂上安裝了18塊太陽能電板,所發的電不僅可以在白天供自家使用,“節余”的電力還能輸入悉尼市電力系統。電腦監控系統的計算結果顯示,自從安裝以后,坎貝爾家的太陽能電板所發電量共計1.3兆瓦時。如果換成由電力系統燒煤供電,發電過程會排放1.2噸二氧化碳。盡管他們晚上依然靠電力系統供電,坎貝爾估計,這座房子所發的電要多于耗用的電。
除了用電環保外,坎貝爾一家還自己處理部分生活垃圾。他們在院子里種植水果和蔬菜,養殖小雞。殘羹冷飯可以作為小雞的食物,小雞的糞便及其他腐爛的有機物可以作為肥料。
根據澳大利亞自然保護基金的統計,平均每個家庭每年生產980公斤垃圾,其中40%為易腐食物等。坎貝爾說,自從他們制作有機物肥料后,每個月送往垃圾場的垃圾比過去減少一半。
坎貝爾家還擁有自己的污水處理系統。經過當地官員批準后,坎貝爾在后院建造了3個5000升的貯水池,凈化污水,并通過紫外線濾光器照射以殺死細菌,隨后把這些水用在花園里。
不過,“綠色”住宅所費不菲。坎貝爾說,房屋建造成本為30萬美元。發電和儲水裝置,加上與當地政府就污水處理系統問題溝通所花時間,共花費了大約6.5萬美元。
“我的理論是,每一片屋頂都應該能夠蓄水和發電,”坎貝爾說,“盡管就經濟上而言,做到這一點花費很大力氣,我還是感到非常滿意。”盡管還沒有確切數字表明悉尼有多少“綠色”住宅,有關專家認為,這一類住宅正日趨增多。
英國:小鎮的集體綠色生活
未來的房子什么樣?在英國設計師鮑勃?湯姆林森看來,那絕對不是鋼鐵或玻璃的堆積叢林,相反,未來的房子應該由原始材料——木材建造。十幾個2層或3層木屋圍成一圈,大門相對,中間是共有的果園。
在英國西部Shropshire鎮,房屋設計師鮑勃實踐了他設想的這種完全生態型居住區。12個樣式各異的房屋圍成一個圈,中間是共享的一塊綠地。他所實踐著的“生態宜居房屋”理念并不局限于太陽能電池板和安裝著風車的煙囪,還包括一種理念:房子代表一個家,與鄰里們和睦相處才能讓家充滿溫馨,房子則可被世代相傳下去。在這樣的小鎮上,人們祖祖輩輩扎根繁衍。在鮑勃眼里,現代房屋鼓動人們搬來搬去,在英國,人們平均7年就搬一次家,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資源,比如新家裝修。更深層次來講,頻繁地搬遷讓鄰里們形同陌路人。
“我們嘗試給人們提供長久的居所,”鮑勃說,“故事書里講述的和睦小村莊就是我的理想。”鮑勃激情滿懷地實踐著他的理想,他不僅使用了最先進的綠色高科技,還將房屋設計得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
環保房屋有大窗戶,盡可能利用陽光升高室溫,減少照明。水管中留出的是地熱水,房屋建造過程中,盡量減少水泥的使用量。房屋內使用木柴取暖,雨水被收集再利用。
在鮑勃設計的這個“生態宜居房屋群落”里,12個房子各有特色,不僅如此,房子的主人也形形色色,有的是害羞的男主人,有的則熱情開朗,他們的經濟實力各不相同,但他們共享一個果園和一塊林地。果園的存在也是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據統計30%的碳排放是在食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
在Shropshire鎮上,原有的格局負擔不了大流量的交通:主干道高高低低,時不時還有急轉彎,車輛通行很困難,于是這里的人多步行外出,這增加了人們碰面攀談的機會。而且鎮上居民的住地很集中,人們只有很小的或干脆沒有私家花園。但他們可以在一塊公共用地租上一畝三分地,種植自己喜愛的蔬菜和水果。
1993年,鮑勃為了更好的為自己的“理想居所”籌資,曾建立了“宜居村莊基金”,隨后他在Shropshire鎮買下一個破敗的酒吧,將其改造成小型釀酒廠,居民在這里親手釀造啤酒。
整個宜居小鎮的規模是70多家住戶,每10~12個為一個居住圈,鮑勃相信,這個規模的小型居住圈可以自治,不需要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來管理共有的果園、綠地等公共財產。
雖然生態小屋受到住戶們的歡迎,但是它的存在一直受到質疑,曾貸款給住戶建造房屋的投資者一直認為小鎮應該采取集中供暖,供暖公司則一直希望給每家每戶安裝散熱片 ;自來水公司一直在設法將自來水管道通往每家每戶,他們的理由是“雨水收集凈化系統并不總是可靠”;而市議會一直認為應該將小鎮的街道拓寬到兩輛車能并行為止。在小鎮建設初期,鮑勃曾跑了3家建筑公司,但都不能保證將“綠色”小鎮的理念變成現實。
小鎮的居民們對那些“熱心”的建議并不動心。大衛是這里的住戶,他很喜歡自己的房子,“房子圍圈坐落,鄰里門對門,彼此熟悉,人們攀談的時間多了,當某個人病了,其他人很快就過來幫忙。”說到為何不安裝集中供暖系統,大衛說:“暖氣得消耗液化氣,這不是我們的理念。再說,天然氣的費用要遠高于木柴。”
雖然大衛家的門廳有時會過于幽暗,但大衛并不介意,他說全英國沒法找到比這里更“綠色”的房屋了,于是他留下來,并且過得悠然自得。房子的設計師鮑勃說,很多建筑
設計師們正在發生和他一樣的轉變:不去建造高聳入云的現代格子樓,他說,一些研究發現,人住得越高,看心理醫生的次數就越多。目前,鮑勃正在籌集資金建造更多的生態小城,他說,英國全境正有2000所這樣的綠色小屋破土動工。
德國:屋頂上的綠寶石
或許你曾經想象過住在綠色覆蓋的房子里,想過之后或許你會搖搖頭,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天真的浪漫想法。然而,這種想法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已經實現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把綠色房子作為一種法令來強制執行。
就像夏日的微風中攜帶的一粒種子一樣,培植屋頂植物的想法從歐洲傳到了北美,接著散播到整個世界。歐洲更是綠色屋頂實驗的領導者,許多城市已經有了成形的鼓勵機制。比如,德國超過1300萬平方米的屋頂擁有綠色屋頂系統,這得力于至少75個地方政府的鼓勵與扶持。
在德國最為普遍的幾種綠化系統,它們分別是:開敞型屋頂綠化、半密集型屋頂綠化以及密集型屋頂綠化。開敞型屋頂綠化,效果比較粗放和自然化,讓人們有接近自然的感覺,所選用的植物往往也是一些景天科的植物,這類植物具有抗干旱、生命力強的特點,并且顏色豐富鮮艷,綠化效果顯著。由于開敞型屋頂綠化具備重量輕、養護粗放的特點,因此比較適合于荷載有限以及后期養護投資有限的屋頂。我們親切地稱它為“生態毯”;半密集型屋頂綠化居于自然野性和人工雕琢之間,很自然,低矮灌木和彩色花朵完美結合,但是由于系統重量的增加,設計師可以加入更多的設計理念,設計更加自由,一些人工造景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示;密集型屋頂綠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屋頂花園”,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鮮艷的花朵,植物的選擇隨心所欲;還可設計休閑場所、運動場地、兒童游樂場、人行道、車行道、池塘噴泉等。
德國政府對于綠化有著一整套政策支持系統。在一些特定的區域,比如“新建工業區”,主要是指那些新建的大型工業區域,開敞型屋頂綠化往往被視為一種義務,開發商被強制進行屋頂綠化。
另外一個鼓勵開發商綠化屋頂的方法就是為被覆蓋表面減免雨水流失費。在德國,開敞型屋頂綠化被看作是半覆蓋表面,因此,此項雨水流失費用至少可以節約50%。
在德國,屋頂花園覆蓋整個屋頂區域。屋頂綠化系統同樣也安裝在人行道、行車道、游樂區域以及池塘之下。地下停車場頂蓋綠化也被看作是屋頂綠化,因為所使用的技術是相近的。
在德國的一些城市以及省份,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了屋頂花園的優勢并且開始予以補貼——每平方米15歐元。在德國,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屋頂綠化成本完全可以低于15歐元,其形式往往是特定區域的常綠開敞型屋頂花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