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鹽井:鹽與信仰之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5:10 第一財經日報
劉陽 在背包客的游記中,關于鹽井的記錄并不多,我能理解那種一心勇赴拉薩,前路漫漫不敢多作逗留的心情,鹽井僅僅被當作滇藏路上的一個中轉小站:向南連接130公里之外的云南德欽,北上百余公里,則是西藏芒康縣的縣府所在地嘎托鎮。 我至今記得離開德欽的那個早晨,當我用蹩腳的英語幫助司機將兩名加拿大女孩兒誘上車后,發往進藏第一站鹽井的班車在晚點1個多小時后終于開動了。路過飛來寺,梅里雪山從連續多日的云霧中露出了20分鐘的真容。班車上,我裝作和當地老鄉一樣見慣不驚地任由雪山在右側車窗里飛速滑行。 跑慣了西部的人大多有體會,當你覺得眼前的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時候,總會峰回路轉冒出一處集鎮,小小的繁華一下,供人歇息之后繼續旅程。鹽井就是這樣一個真正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旅行團從來沒有到達過這里。班車沿著蜿蜒下切的瀾滄江峽谷仿佛永無盡頭地行駛了5個多小時之后,正當我禁不住佩服河流在茫茫山嶺間流淌的毅力,鹽井就這樣一下子跳到了眼前。 在各種查找得到的資料中,有限的數行關于鹽井的內容都被兩項事物占據著:鹽和信仰。當地主要生活著納西族人和藏族人,納西族人生產井鹽,信仰藏傳佛教;藏族人信仰天主教,保存并持續使用著西藏目前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鹽井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納西族人聚居在靠近云南這邊的下鹽井村,鹽田就在瀾滄江邊。據說,井鹽的發現和生產已有上千年歷史了,這里交通不便,而且遠離高原產鹽的內陸鹽湖,鹽生意的興起迅速使小小的鹽井成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瀾滄江雖長,卻只有鹽井附近多鹵水,可曬鹽。 村里的微型面包車很多,坐在“小面”上沿著急速盤旋的山路駛下瀾滄江河谷,司機跑得多了并不因為坡陡彎急而減速,車上乘客的感覺卻與坐過山車無異。 鹽井,其實就是指在河床上的鹽礦脈打洞而成的鹵水井。鹽民順著梯子下到井洞里,將鹵水提出來,然后背上依傍河谷而建的鹽池中,澄清后倒入鹽田,在自然條件下曬干。車子停在鹽田最上面一層,站在陡崖邊,只見瀾滄江兩岸用圓木柱支起的數千塊鹽田,層疊而上有如梯田。峽谷對面的小村,一頭牛正挽犁向前。遠處傳來上鹽井天主教堂“當當”的鐘聲。 逐級步下,才發現鹽田更像依山而建的棚戶區,木柱支撐著簡陋房間的屋頂,屋子里有破舊的工具和鹽民干活時換洗的衣服。屋頂蓄滿了鹵水,泛著青色的光。屋檐下,鹽水經年滲流,結晶成北方冬天屋檐下的冰凌一樣的鹽柱,而因為顏色渾濁,所以和溶洞里的鐘乳石差不多。江水在腳下滔滔千年,轟鳴作響,陽光下析出的鹽花靜靜漂在鹽田的水面上,開放而后凋謝,等待勞作者把它們掃起,裝袋,馱在馬背上或是載進小貨車的車廂里。 無論是取鹵水、背幾十甚至上百桶鹵水走上足有八九層樓高的鹽田,還是曬鹽、收鹽,沒有一個男人會出現在鹽田里。古時候傳下來的規矩就是納西族女人忙鹽田。“男人做什么呢?”我問換好了衣服、搭我的順風車回村上的曬鹽姑娘,她回答:“男人做更重要的事情,以前是干農活、販鹽,現在還可以跑運輸。” 傳說今天仍然在經營鹽田的納西族人,就是明朝納西土司率部下武力搶占鹽田后,留守士卒的后裔,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成為世代的制鹽人和販鹽人。或許曾經激烈的爭奪,早已風煙散盡,信仰佛教的納西族人與信仰天主教的藏族人相安無事,即便來自不同信仰家庭的青年男女戀愛結婚,并不會受到阻力,婚后夫妻可以各信各的宗教,孩子的信仰則根據孩子自己的意愿。 如今,這里的天主教徒仍然把藏歷新年當作一年的起始。圣誕節到來,教堂會邀請村民前來慶祝,包括佛教徒;佛教傳統節日里,神父與天主教徒們也會被邀請參加歡慶。或許是鹽井太小了,難以把這里不同宗教共存共榮的經驗傳達給世人有所啟迪;或許是人們對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賴傳媒,而傳媒眼中沖突遠比和諧更容易獲得關注。 上鹽井的教堂呈“梯”字形的藏式外觀,是藏民居常見的式樣。教堂內部,是典型的歐洲哥特式風格的高大穹頂、燈具,天花板上繪滿了《圣經》題材的壁畫。教堂內墻上,貼著各地信徒為翻修擴建教堂的捐款名單以及花費明細,善款最遠來自北京、廣東。 教堂自釀的葡萄酒12元一斤,倒進杯子里的時候,在杯底砸起一陣陣果漿的醇香,不知比起當年法國神父的手藝可還正宗? 一邊吃著鹽井有名的加加面,一邊喝著葡萄酒,滋味倒也難尋。所謂加加面,就是買一碗面,面隨便加,直到你吃飽為止。面店的藏族MM老板很漂亮,微笑著用“謝謝”回答我的稱贊,來的都是客,銅壺煮三江,只不過這把銅壺里煮的是酥油茶。想必,我已不是第一個忍不住夸她的路人。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