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好整景兒。在后海沿兒上隨便拽住一老頭,他都能給您對付出“燕京八景”中的金臺夕照、瓊島春蔭等等三五景來。但要問“燕京九景”,知之者就少了許多,且有歧義。
所謂“燕京九景”,準確說法應該是“燕京第九景”,一說是“秉貴賣糖”,即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一抓準、一口清、一團火”聞名的全國勞模、北京市百貨大樓售貨員張秉貴老先生。筆者當年曾有幸一睹其售貨盛況,場景之熱鬧實屬罕見。可惜老人家沒能看到
現如今市場繁榮得一塌糊涂幾乎無人再排隊買糖,帶著幾十年練就的“接一、問二、聯系三”的硬功夫駕鶴西行。其精神化作一尊塑像立在百貨大樓前,默默地看著游人向北向西奔東華門夜市,那里就是一度被另一部分人(外地人甚至外國人居多)同樣稱之為“燕京九景”的熱鬧所在——東華門“北京小吃”一條街。按老北京整景兒的“范兒”,簡稱為“東華小吃”。
不過不少老北京們對此很有些不屑:什么北京小吃?整個一個雜巴湊。
以筆者分析,這些老先生們心儀或曰惦記的,恐怕還是“三大錢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豆漿,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這些個東西,東華門有的還在,有的已不見蹤影。而那烤羊肉串、拌涼皮子,是西北邊下來的;溫州魚丸兒、炒牛河則是南邊上來的;烤明太魚、朝鮮冷面明顯帶著東北風;麻辣燙更是川味兒悠長。這二年筆者沒怎么去逛東華門夜市,鬧不好可能還有熱狗一類的洋玩意兒忽悠路人也保不齊。
因而有老人講,那不叫“北京小吃”一條街,應該叫北京賣“小吃”的一條街。一句話,這兒不正宗,爺不買賬。
說老先生們“路徑依賴”,有點生轉(zhuai)文的嫌疑,但畢竟這里邊有個思維慣性使然。也就是先人們怎么說就怎么是,老“范兒”如何,現如今就得如何。
其實不然,先不說別的,就說北京城,哪來的?馬背馱來的,雙腳走來的。一句話,也是移民城市。再說那有些人看來鐵定不能改的“北京小吃”哪來的?也是四面八方躉來的。老北京東安市場“豐盛公”的奶酪有名,可那原本是蒙古族的嚼裹,元明清三朝都是宮里面專享。民國了,滿族正黃旗一位何姓“鐵桿莊稼”不得已自食其力,才把它搬到民間;再如蕎面扒糕,那早先是河北、山西的吃食;前面說的叉子火燒,原本是山東煙臺小吃……原來也是個“雜巴湊”。
那彼一時成,此一時怎么就不成了呢?矯情。現如今國內倆“三角”都“泛”了;外邊更熱鬧,都一體化了,您還繃個什么勁兒?
老北京講傳統很可愛,但因循守舊則不可取。得改。
(朱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