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運飛
泰山,作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圣山,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黃河下游,泰山周圍發育的“泰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脈相承,而泰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與泰山有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串聯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敘述長卷。泰山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影響和貢獻是巨大的,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中華民族政治建設的貢獻
泰安這兩個字,本身就和國家的利益密切相關,寓有國泰民安之義,“泰山安則四海皆安”,歷代統治者都把國泰民安作為治理國家的最高目標。《史記》記載,天下易姓而王,為求國泰民安,必先封泰山禪梁父,炎帝、黃帝、堯、舜、禹、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都來登封過泰山,可見泰山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民國元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成立,二日孫中山即以“泰山之安”喻指新誕生的中華民國,在臨時政府第一號公報中號召:“擁樹民國,立于泰山磐石之安”。
新中國成立后,黃河、泰山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黨把泰山當作一面旗幟、一種形象、一個目標,用以鼓舞、引導和團結全國人民。毛主席說過,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特別是1981年,在建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我們黨提出了登泰山的口號,把現代化建設比作攀登泰山十八盤,號召全國人民“我們一定能夠征服十八盤,登上玉皇頂,然后再向新的高峰前進”。我們回想一下,當時我們黨正在撥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剛剛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意識、感情,都處在很復雜、很敏感、很脆弱的時候。這時我們黨用泰山比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用登泰山來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動,來完成歷史性的轉折,此時的泰山,對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發展,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幾乎都來過泰山或泰安。三代領導核心都來過,毛主席先后五次來過,鄧小平在開完七屆二中全會后登上了泰山,江澤民兩次來過。
對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影響
一是對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贊美“泰山巖巖,魯邦所瞻”以來,幾乎所有著名的詩詞作者,都以泰山為題材寫過作品。影響最大的有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說,如果沒有泰山,我國詩歌對大自然的描寫,將會遜色很多。
二是對中國散文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玄宗李隆基的《紀泰山銘》,大約是泰山上的第一篇散文,后來朱元璋也作過《泰山高》,再后來,姚鼐、徐志摩、老舍、楊朔、馮驥才等,都以泰山為題材作過散文,對以后散文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近兩年,有兩位國學大師的關于泰山的作品,正在對當代的散文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位是季羨林和他的《泰山頌》,一位是北大教授楊辛和他的《泰山頌》。這兩篇贊美泰山的文章,也必將對今后中國散文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是對中國現代戲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現代京劇,像《沙家浜》里的“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我刁小三有眼不識泰山”;《紅燈記》里的“依我看,階級的情意重于泰山”;《奇襲白虎團》里的“這階級的情意重于泰山”;《平原作戰》里的“好媽媽斗敵寇一死泰山重”等,都以泰山作為重要的唱詞內容,用以表達重大的題材。
四是對中國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泰山上下的建筑,大體起于秦漢,成于唐宋元,而對景點的命名則要更早。中國許多小說都引用過這些名稱,特別是小說《西游記》的南天門、傲徠峰等,可以推斷是借用泰山上的,沒有泰山,很難想象《西游記》會是什么樣子。
對中國宗教發展的影響
泰山上供著道教的三個神,分別是山頂玉皇廟里的玉皇大帝、碧霞祠里的碧霞元君、岱廟里的東岳大帝。這三個神的分工是不同的,玉皇大帝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還有送生娘娘和眼光娘娘伴隨。最重要的是這個東岳大帝,《南史?沈攸之傳》說他“少事天師道,能記人兇”,主人命長短,會召人魂魄。在泰山腳下的蒿里山祠里,還設有陰曹地府七十五司,協助他處理有關事務。唐以后,朝廷先后六次加封他,元代便成了“天齊大生仁圣帝”。由于泰山上的神祗門類齊全,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前來朝拜的人越來越多,泰山諸位神仙也就先后走向了全國。元以后各地相繼建起了東岳廟,以北京的東岳廟最為宏敞,這樣泰山神也就成了全國普遍信仰的大神。所以說,泰山對道教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除了道教,泰山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泰安保存下來的古建筑有59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佛教的建筑,著名的有靈巖寺、普照寺、斗母宮、光華寺、四禪寺等,它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要數經石峪的刻經了。佛教自漢代傳到中國,與道教和儒教爭爭斗斗,歷經“三武一宗”四次滅佛,終于有了一席之地,與道教、儒教共同組成了民族文化。這半部經書能夠刻在泰山上,本身就說明了當時佛教在中國是多么的鼎盛,而只刻了半部經書,又證明了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坎坷歷史。
泰山對傳播儒家思想,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泰山上的孔子登臨處、望吳圣跡牌坊和孔子廟等古跡,彰顯著這位圣人的足跡。以關注民生的思想為例,《禮記?弓》記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夫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儒家這種親民思想,受到歷代有作為的帝王的推崇。我們現在關注民生、關注三農、取消農業稅等,也是這種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對民俗、書法、建筑文化等發展的貢獻
表現在神文化上,泰山的一些神話和傳說,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人們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美好向往、信仰和希望,都寄托在泰山上。每年來泰山的400多萬游客,到山上都要朝拜一下泰山老奶奶,甚至連外國的達官貴人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
表現在石文化上,幾乎全國各地都把泰山石敢當,當成了能夠降魔驅鬼的圖騰,請來一塊泰山石,刻上石敢當三個字,立在門口。這一習俗自古至今,經久不衰,而且流傳到了國外。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從民間開始,又興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崇尚泰山石的熱潮。泰山石敢當已成為我國民俗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圖騰。
表現在語言文化上,內容更加豐富。如人們經常說的“重如泰山”、“穩如泰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眼不識泰山”、“魂歸蒿里”等。最精彩的是唐以后,人們又把妻子的父親稱作泰山,稱作岳父,其影響之長遠,普及之廣泛,真可謂填補了中華民族稱謂中的一項空白。把泰山直接當成家庭成員,既使泰山成了構筑和諧家庭的重要力量,又拉近了人與大自然的距離,創出了中華民族文化最具魅力、最有特色的樂章。
2007年,泰山被命名為“中國書法名山”。泰山上大量的書法作品,通過刻石留存了下來,成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古代的,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秦李斯小篆,被譽為“大字鼻祖”和“榜書第一”的經石峪刻經,唐玄宗親手撰寫的“紀泰山銘”,清乾隆書寫的大量詩文等。現代的,有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劉海粟、舒同、沙孟海、武中奇、歐陽中石等的作品。遍布泰山上下的1239塊碑碣,1277處摩崖刻石,林林總總,光彩奪目,使泰山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
泰安以岱廟為中心的古建筑群,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其中的天貺殿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之一。從年代上看,天貺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北京的太和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比天貺殿晚411年,曲阜的大成殿建成年代沒有記載,以定名時間宋崇寧初年(1101年)算起,比天貺殿晚92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貺殿的年代最久,資格最老,它對中國宮殿式建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這只是說在中國,若是在世界上比,天貺殿要比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早154年,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建于1174年)早165年。
此外,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年)的四門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建于唐貞觀年間(627年)的靈巖寺,在唐代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稱“域中四絕”,這些都是中國建筑中的瑰寶。
在我國對外友好交往中的貢獻
自1959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游覽泰山后,數十個國家的元首或首腦來過泰山,著名的有金日成、西哈努克、李光耀、舒爾茨等。現在,每年有十萬左右外國人來登泰山,泰山與富士山、阿爾卑斯山結為友好山,泰安市與12個國家的城市結為友好城市,特別是2006年9月舉辦的國際中小城市交流大會,有美國邁阿密、意大利佛羅倫薩等21個國家、36個城市的200多位外賓參加。會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泰山的知名度,而且為我國對外友好關系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此,外交部向中央寫了專題報告,稱這次會議是貫徹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精神的新嘗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中小城市與外國中小城市的交流和友誼。
綜上所述,可以說,泰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庫,民族精神的寄托,民族形象的代表。只要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她,更加廣泛地宣傳她,她就一定會在中華文明的史冊里,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山東省泰安市政府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