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鳴:我追逐的太陽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17:18 華夏時報
黃鳴:我追逐的“太陽夢” 本報記者 朱光強 北京報道 啟蒙中國太陽能市場 《華夏時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您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些影響行業發展大局的法律法規。在事業開創的初期,您就做了大量的行業推廣、科普教育工作,這是出于“公益”,還是出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 黃鳴:皇明起步時,我們率先創辦《太陽能科普報》,每年發放1億多份,同時在全國建立上百個太陽能科普園,讓太陽能迅速走向全國各地。 近兩年,皇明太陽能推廣量達到300萬平方米,按太陽能集熱裝置使用壽命為15年計算,皇明生產推廣一年的太陽能產品,可以為國家節約一個中原油田的產油量。皇明科普活動,啟蒙了中國太陽能市場,催生了一個新興產業。皇明所從事的太陽能事業,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本身就是“公益”事業。 《華夏時報》:回顧您的創業歷程,您有哪些難忘的起起落落?您是如何突破事業的瓶頸和困局的? 黃鳴:1995年,我共背負95萬元債務辭職下海。那時,99.9%的人不知道太陽能如何應用,我們帶著幾千萬份《太陽能科普報》,行程萬里進行各種路演,并在央視和各地做太陽能的廣告。 從2000年到2003年,公司發展非常迅速,呈幾倍、十幾倍的增長,但后來增速銳減,原因是公司內部存在好用與好賣的爭論。“好用”代表企業的未來,但堅持“好賣”的人都是有經驗或元老級的員工。最后,韋爾奇的一句話,使我茅塞頓開:“有一種人不能用,有能力,有經驗,有影響力,不認同。”所以我把五千人砍了一千多人。很多人表示了憂慮,我說過幾個月再見分曉。這一年結果是增加銷售70%以上,利潤翻了好幾倍。 《華夏時報》:大眾因為熟悉皇明太陽能熱水器才知道皇明這個企業,這是否表明皇明在其他太陽能相關產品上沒有進行有效拓展,或者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您如何定義皇明的“太陽能行業”戰略?皇明是否有過多元化的思考和實踐? 黃鳴:對于太陽能產業來說,科學的多元化顯得尤為重要。皇明的多元化遵循的則是“折扇展開”原則,就是以核心競爭力為“軸心”,循序展開每個“扇面”。這種多元化是在產業鏈條上尋找不同的位置,從而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目前皇明的光熱轉換制造規模已居世界第一,擁有“三高”、“四高”全玻璃真空集熱管和太陽能高溫熱發電集熱鋼管等尖端產品和技術,還開發了太陽能鍋爐、溫屏節能玻璃、太陽能空調、太陽能與建筑結合、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光電照明、海水淡化等產品和技術。全力拓展太陽能綜合應用的每一個領域,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華夏時報》:作為皇明公司的創始人,您為太陽能行業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的“太陽王”,您如何看待這些榮譽,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黃鳴:我非常清楚:這些榮譽都是團隊給你的,如果離開了皇明,我什么也不是。記得2003年第一次去北京開全國人大會議回來作報告時,我給全體員工深深地鞠了三個躬,光榮屬于大家。 就像前惠普中國區總裁孫振耀講的:“如果沒有團隊精神,我是不可能領導一個團隊做到全國業內第一這樣的業績的。”要相信一點: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能耐,也不能因為自己能而遠離團隊,或者離開團隊就算是能人也將什么都不是。 “八九點鐘的太陽”行業 《華夏時報》:德州是中國太陽城,而且成功申辦了2010年的“世界太陽城大會”,這里面是不是有您的巨大推動作用?皇明在此方面有何作為? 黃鳴:作用是肯定的。在德州打造太陽城的宏偉戰略中,皇明現在主要承擔核心工程“中國太陽谷”建設。太陽谷是對太陽能產業簇群的形象概括,形成“硅谷”式的集產、學、研于一體太陽能產業平臺,將成為世界級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制造中心、研發檢測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觀光旅游中心、國際會議交流中心。它的建立使皇明在世界太陽能產業的主導地位將更加鞏固,德州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洛桑”的夢想將變為現實。 《華夏時報》:未來的若干年,一個城市是否完全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來運轉? 黃鳴:中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正從“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轉變。2004年我們提出了“G能源替代戰略”,現在我們正向著“近期替補,中期為主,遠期獨有”的夢想邁進。拿我們的太陽能與建筑結合示范項目——零污染排放別墅來講,該建筑太陽能除提供生活熱水外,同時還能隔季蓄存太陽能熱量,夏存冬用。蓄熱池的容積為300噸,水溫可達到80℃,冬天室內溫度保持20℃左右;夏季驅動空調制冷,可保持室內溫度25℃-28℃,濕度可控制在30%-70%之內。照明、家用電器、系統設備用電,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提供。別墅樓所有門窗全部采用皇明溫屏節能玻璃,溫屏玻璃冬季保溫,夏季隔熱,可節省空調和取暖費用30%左右。我相信總有一天一個城市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來運轉的夢想可以實現。 《華夏時報》:用可再生能源會不會讓能源行業失去了機會,您最想對能源行業(如電力、煤炭、石油等)的從事人員說些什么? 黃鳴:我是學石油的,在石油戰線上從事科研工作十多年,和廣大的石油、煤炭、電力戰線上的領導、老師一樣,深知石化能源的珍貴。新能源與傳統能源開發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相信大家會攜起手來,為保障能源安全,為子孫的白天藍云,為實現綠色能源替代的宏偉目標而共同努力奮斗! 心態也要陽光 《華夏時報》:您對《論語》的解讀很有特點,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您是如何應用的呢? 黃鳴:我在經營中,對孔子思想應用體會比較深的是專注。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翻譯成做事理念,就是沒有私心邪念,再延伸意義就是“專注”。專注反映到愛情上是忠誠,專注反映到做事上是執著,專注反映到做人上是可靠。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拋開社會名目繽紛的非分之想,做事就可以淡定十分、持之以恒。十多年來,我專注做太陽能,得到的一個真理是:大付出必有大回報。 《華夏時報》:您曾提出了一個經典的“29歲現象”,那么您在29歲時在做什么,處于什么樣的狀態?當員工出現“29歲現象”時,您是怎么處理的? 黃鳴:我當時是原國家地質礦產部(德州)石油鉆井研究所裝備室技術人員,后提拔晉升為裝備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三十還沒立業!讓我很焦慮,還好,我及時用阿Q療法把傷療好了。 我曾提出“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就是讓多數年輕人不要有過多壓力。這套理論還真救了不少人。我37歲才真正辭職,當時不但是赤貧而且還負債近百萬元,42歲時,公司才有了盈余。近50歲企業才有些“立”的跡象。然而管理體系上的“三機制兩原則”雖然提出來了,但真正能可持續發展推行、穩定執行尚需時日,如果說一個人立與不立,大概這是一個分水嶺吧。我希望年輕人把夢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樂、知天樂命又積極進取、相信付出總有回報的心態。 人物簡介 黃鳴,江蘇泰興人,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提案人。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探索出了一種可以參照的模式——皇明模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