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有孤獨者的人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04:46 第一財經日報 | |||||||||
這一年,我們和他們一起走過 羅敏 “你們如何理解孤獨?”面對全球最成功的獨立旅行信息提供商Lonely Planet的創始人、作者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我充滿好奇。誰讓當年為小公司取名時,托尼把“Lov
這一對性格完全不同的夫妻,對孤獨的理解也完全不同。莫琳記起的是他們第一次環球旅行時,主帆折斷、發動機停工,在海上漂流了16天;而托尼,想到的一定是這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誤解與隔膜,講到“精神上的孤獨”,他額上的皺紋,深深嵌入我的眼中。 第二天,托尼和莫琳到復旦大學演講,顯得熱情洋溢——和接受采訪時的他們不太一樣。年輕時的他們很帥、很美,也很酷,學生們不止一次被他們的照片驚呆。不過,已在路上走了34年的他們,顯然還懷揣著上世紀70年代出發時的那種憂傷,那種對人類是否能相互理解、妥協的懷疑。“曾經我旅行,穿越天空,這顆孤獨的行星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他們希望旅行能讓各種文化的人相互交流,卻難以說清精神上的孤獨,是否是一種本質的孤獨。 早先采訪普利策獎小說類獎項獲得者、澳大利亞女作家杰拉爾丁時,我沒有問她,旅途中的她是否孤獨。在當記者的歲月里,她曾經出入中東、波斯尼亞、索馬里等幾乎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我想她的答案會是肯定的。中東的男性社會拒絕女性的窺視,當她同為記者的丈夫周旋于上層時,她隔絕于一切信息之外,充滿挫敗感。難以想象的是,這個從戰爭走來的瘦小女性,依然笑得如此燦爛、如此有感染力。見她的那天,她帶著黑色的寬邊帽,目光穿透而來,如絲綢般優雅寧靜。“極端的環境讓我看到超乎想象的善良和超乎想象的殘酷。”她會緊緊擁抱異域的人們,這讓她成長;卻毫不客氣地否定任何戰爭的正當性,因為戰爭,本就包含著不道義因素。 她孤獨嗎?平凡的人屢次讓她感動。但她不孤獨嗎?一個理想主義者總是傷痕累累。 這一年中,我采訪過多少孤獨者?多少行走者?當三屆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到達上海時,他的目光如此銳利,刀鋒一樣劃過充滿敬意的我。他不來傾聽,只為旁觀。在他眼里,“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它是取代了冷戰的一種新體系。”而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要走的心靈旅程似乎更加漫長,他的面孔也因而更加膠著、更為沉重。去年他剛獲得英語文學界最高獎布克獎,因而一下子熱門起來,但熱鬧背后是更深的落寞:“所謂默契,依然僅可能維持在我和一兩千人之間。” 孤獨者有孤獨者的人生,行走者有行走者的未來。我唯獨可惜,在國內,沒有看到如此的行走者,沒有看到如此目光如電的思考者,更不曾見過如此微笑如緞的感知者。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