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張曉剛:百萬美元的虛幻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3:38 財經時報
李紅興 “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里是實實在在的踏實,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到虛幻。好像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或者說是另外一種符號。別人選中了我,而我卻成為某個游戲格局里的另外一個人。” “我不想談拍賣,別的都可以隨便聊。”張曉剛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首先聲明。 在11月27日結束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張曉剛創作的《天安門》,在經過一番激烈競投之后,被一位神秘買家以1800萬港元的價格拍得,是最初估價的9倍,創出了他作品的價格新高。 張曉剛悠然坐在椅子上,11月27日,他和劉翔、杜琪峰等名列《mangazine名牌》06精英男性。“他的 《血緣:同志120號》(1998年作)以809.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位居整場拍賣的第一位,這無疑讓張曉剛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熱潮的領軍人物。”有評語這樣寫道。 大家庭:一個民族的肖像 張曉剛開始畫些天安門之類的東西是在1993年。那時候他在昆明,每天把自己關在朋友的畫室里,卻不知道畫什么。他就從畫肖像開始,“都畫得有點變形”。與此同時他也開始畫天安門。“國外回來看天安門的感覺都不一樣。” 1993年,張曉剛畫了全家福、朋友肖像、天安門、木箱等等,然后在成都做了一個名為“中國經驗”的展覽。“那批新畫都是實驗性的東西”,當時受到很多批評家的批評,很多人覺得他畫得不如以前好了。 “我覺得讓我再悲劇我悲劇不起來了,但這個階段我已經在想要找一種有深度的東西,它既不是簡單的悲劇也不是簡單的流行,雖然還沒有找到,但我心里有感覺。我覺得他們說的都對,我這批作品是不成熟的。” 這種感覺仿佛是靈感來臨的前兆。1994年,張曉剛停了下來,回到重慶。三月份,他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畫了一張肖像。“就畫一個戴軍帽、穿軍裝的人的形象,戴著眼鏡的知識分子”,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感覺。 這張畫對張曉剛特別重要,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從此之后一發不可收。這次,他找到了一個方法上的東西,“一個是平涂,一個是不要像寫實主義那樣去畫畫”。從那張畫開始,《大家庭》就出來了。他終于完成了自己在藝術生命上的一次涅槃。 “年輕的藝術家憑直覺喜歡我的東西,比我老一點的開始批判我,同代的就不表態了。原來大家一起畫會很直接地反應,這張畫畫得不錯呀,怎么樣怎么樣。我畫了那批畫以后同代的人開始沉默,年輕的人開始經常到畫室來看。” 栗憲庭救了他一命 1979年,在中國文學和藝術上是極不平靜的一年。四川美術學院也出現了一批反映文革的傷痕題材作品,程叢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華的《為什么》、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以及羅中立的《父親》等,在全國一炮打響,他們所在的班一下子成了全國的明星班。 當年的張曉剛就在這個班上,但不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我跟他們畫的感覺不一樣,他們都比我大10歲,很成熟,搞重大社會題材我不行。傷痕繪畫的風格和語言主要是學習俄羅斯的巡回畫派,對此我一直很難進入。” 學校圖書館那時候買入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的畫冊,正讀二年級的張曉剛對這些新書特感興趣,每天放學都用一個小本臨摹印象派的作品,開始學習西方現代藝術。四年級時,他成了班上搞現代藝術的學生,“其實也就是學學凡高、德國表現主義輕騎士。” 臨到畢業創作時,在四川阿壩藏族地區體驗生活,讓張曉剛覺得特別過癮。回來之后,他畫了一批藏族題材的畢業創作稿。 當時畢業創作需要經學校審稿批準,通過以后,發給畫布、畫框和顏料再完成作品。結果他的草稿沒通過,學校認為,他畫的風格太粗野。沒有材料,張曉剛最后畫在了牛皮紙上,在川美成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件。 不久,《美術》雜志編輯栗憲庭來四川組稿、找新人。開會時,栗憲庭說了句,“除了別人的,張曉剛的這批也不錯。”這一句話,學校通過了他的畢業創作稿。張曉剛很感激老栗。當期的《美術》發表了羅中立和張曉剛的作品,夏航撰文說張曉剛有“近乎凡高的情緒”。 大學畢業的張曉剛一片茫然。“每天不知道干什么,一下離開學校環境很不習慣。”當時的藝術界,連鄉土藝術當時都算前衛的,而像他那樣現代風格的、表現主義的東西就太“前衛”了。 “我也畫些鄉土的東西,但后來看有氣無力的,沒什么感覺,就只有看書。”張曉剛陷入了迷茫期。之后,張曉剛回重慶教書。這段時期,他開始對西方現代主義產生懷疑,接觸到了東方的神秘主義,重新來看中國古代繪畫。 拍價有點虛幻 張曉剛的畫室在北京東北角的“酒廠藝術區”,藝術區的前身是一家生產二鍋頭的酒廠,安靜而偏僻。畫室面積不大,正屋門口還有一棵小樹,冬日降臨,讓長方形的畫室內顯得清冷而空曠,屋子里彌散著一股由油畫顏料、松節油混合成的味道。 自今年3月份開始,張曉剛無疑是今年當代藝術風潮中的“浪尖”人物。從3月他的作品在紐約蘇富比以98萬美元成交開始,就一路高歌猛進。倫敦、紐約、香港北京等地就不時地爆出一系列的天文數字,880萬港元、76.96萬英鎊……一直到《天安門》拍得1800萬港元。 拍賣對于張曉剛來說,是另一個行當。作品進入到市場后,所發生的一切便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今年,在紐約蘇富比的春拍會的現場,《血緣:同志120號》從20萬美元開始報價,一直漲到97.92萬美元。當黃燎原從現場給張曉剛打去電話時,當時在昆明的他,第一個感覺是“瘋掉了”。 “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里是實實在在的踏實,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感覺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或者變成了另外一種符號。別人選中了我,我就成為一個游戲格局里的另外一個人。”這是他與詩人歐陽江河不久前對談中說過的一段話。 “從社會的角度講,我是成功了。但我覺得很虛幻。可能我會越來越有名,以后我畫什么都不重要了,主要是簽名。”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