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商學院 > 正文
 

人還有一種感情叫憤怒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17:08 21世紀經濟報道

  ——真實世界里的博弈

  梁捷

  越來越多的人以為經濟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甚至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都這么認為了。分析預測物價的起伏,股指的漲跌,若是有一些偏差,簡直比天氣預報失誤更不可原諒。
博弈論又是經濟學中的主流。很多人就認定,只要人是理性的,就必定按照博弈論的很多結論來決策行動。而人要不是理性的,那么他早就在成千上萬年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被淘汰了。所以,在理性選擇框架內,博弈論幾乎是不可撼動的。

  可是現實遠比理論來得復雜。讓我們先看兩個實驗。

  第一個是最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兩個陌生人在一間屋子里參與實驗。組織者給其中任一人一筆錢(比如說一百塊或者是一萬塊),讓他向對方提出一種在兩人之間的分配方案(比如四六開、三七開)。對方如果接受,那么兩人就按照方案分錢,走人。對方如果拒絕,則雙方都一無所獲。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要約的人只有唯一一次提議機會。

  假如你是提約人,你會怎么做?理性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應該給對方一塊錢。是的,一塊錢,一塊錢也比什么都沒有強。對方如果是理性的,他就應該接受下來。

  但我們都知道,人還有一種感情叫憤怒,還有一種行動叫報復。不難想象,如果我們真的給對方一塊錢,對方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作為對我們貪婪欲望的懲罰。所以真正理性的人絕不會開出這樣極端的分配方案,如果被拒絕了,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甚至倒過來分配,自己拿一塊錢讓對方拿走其他部分也是可以接受的。理由也同樣是“一塊錢比什么都沒有強”。可最終絕大多數人會提出對半分的方案,在這里體現了除自私以外另一種追求目標和指導思想,這就是公平。

  再來看一個博弈實驗,名字是“選美博弈”。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凱恩斯,主要內容則是:召集很多人,圈定一個價格范圍,然后各自對一種事物報出一個價格(比如從一塊錢到一百塊錢),最后把大家出價的平均數再乘一個比例(比如說0.7)作為最終出價。報價最接近最終結果的人可以拿走這樣一筆錢。

  你會如何出價?假如你認定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正常出價的平均數會是70塊,你就應該出價49塊。可是且慢!你必定意識到其他人和你一樣聰明,如果大家和你一樣想的話,平均價格不就降低到49塊了嗎,你應該在這基礎上再打7折變成34塊。34塊就保險了嗎?如果人家還是和你一樣想,那么平均價格繼續降低到24塊……最終,平均價格會降低到零。聰明的你應該出一塊錢!

  一塊錢真的能贏得這場博弈競賽嗎?真實實驗結果常常是否定的。那些出價一塊錢的人也許是太聰明了,聰明程度超過別人太多,最終反而遭受到失敗。

  經典的博弈論太精確了,以至于它抽掉了年齡、性別、民族,抹去了情感、文化、制度。人們不需要學習、試探以及討價還價,輕輕地一步就走到了最優均衡點。那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可惜只存在于博弈論專家的腦海里,在現實中并不能完全對應地找到。

  事實上,人類行為是如此復雜,如此多樣,遠不止博弈論專家,還有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甚至腦科學的學者也在研究幾乎同樣的問題——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思想,為什么這樣行為?

  在早期的博弈論里,謝林這樣的學者其實已經意識到這些不能被抽象提煉的社會因素,比如善意,比如寬容,比如默契。很多社會行為需要不同參與人相互合作,協調,分工,這樣會使得雙方都獲得更多的收益。在最后通牒博弈里,人們就不僅應該表現出自利,還應該表現出善意。自己可以多拿一點錢,但也要給別人拿一點錢,這樣大家有好處。

  而在選美博弈里,參與人要猜的是他人的想法。一般來說,別人不會比你笨,也不會比你聰明,人和人又能相差多少呢。你算計別人,別人也會算計你。但這個社會永遠不會是所有人都在算計,也不會是所有人都不算計。正是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加上古典以來的美德傳統,共同構筑了我們復雜的人性。也只有同時包含這兩方面沖突要素的人性,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

  凱莫勒的實驗研究絕不僅僅是要挑戰經典博弈論,他更是要使得這些關于社會的基本問題向更廣闊的空間敞開。凱莫勒身體力行地與社會學家、腦科學家合作論文,而他們的工作也正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所接受,正是他為死氣沉沉的博弈論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些新的活力也不是繼續探求博弈的數學形式,而是反觀人的思維,人的認識,因為只有人才是博弈活動永遠的主體。在一種博弈格局中,不同人會對這種博弈形式產生不同的理解,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甚至大家會認為自己壓根在做不同的事情。人類數萬年來演化出來的認知能力會自動簡化環境認知,自動套用習慣思維模式,自動增添社會情感因素,自動設置自我保護,這許多的“非經濟學要素”直到晚近才逐漸為博弈論專家意識到。

  既然人們的認識方式不同,就不能用單獨一套即使是最優的行為模式去揣摩人類行為。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面對同一片大地,同一個社會。人和人之間固然千差萬別,卻能有序而又和諧地組成這個社會,能夠相互同情、相互關愛。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對未來的走向統一而又開放的社會科學充滿信心之處了。

  “博弈論”延伸閱讀

  《沖突的戰略》

  本書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謝林的代表作。它出版于1960年代,一下子在學界內外引起震動,至今仍被公認為早期博弈論研究的經典之作。謝林最早將博弈論思想運用于社會、生活以及國際關系的分析,得出許多振奮人心的結果,也展現出博弈論的強大威力。現在博弈論已經成為許多學科的基本分析工具,謝林功不可沒。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

  張維迎是較早在國內介紹和推廣博弈論方法的經濟學家。他在英國師從博弈論大師莫里斯,回國以后就一直在講授以博弈論方法為基礎的信息經濟學和產業組織理論。

  這本書可以作為經濟系學生的入門教材,因為它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準確地介紹了非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同時它也完全可以作為普通讀者了解博弈論的工具書。博弈論會涉及大量直觀現實的案例,從中歸納出一般的理論,這對普通讀者來說,不啻是一次有趣的智慧旅行。

  《博弈論經典》

  這本書收錄了納什以降博弈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十多篇文獻。每篇文章都原創性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啟發了無數后繼的研究工作。有些文章運用到一些追求精密的數學方法,但是推究它背后的思想,都是非常直觀而又巧妙的。

  納什提出“納什均衡”概念的時候,還只是個本科生。他那篇經典論文不過數百個字,沒有用到任何復雜數學形式,但背后蘊藏的深邃思想令人回味再三。

  《新編博弈論平話》

  王則柯是國內著名數學家,在拓撲學上頗有建樹。后來他逐漸轉向經濟學特別是博弈論的研究,而博弈論背后的數學基礎正是拓撲學。

  王則柯的寫作風格則異常平實,也只有像他一樣深入的人才能做到淺出。這本《平話》以其通俗、有趣受到讀者歡迎,多次再版。讀者可以看到,復雜的生活問題到了數學家手里是如何被化簡的。而簡單的常識中,又蘊藏了多少不一般的經濟學原理。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