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金額創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1月8日,環球網報道的這則新聞引起廣大網民的熱烈討論。一時間,據稱為Hill 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的張磊立刻被網友展開“人肉搜索”。不少網友對“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表示不滿甚至氣憤,也有網友則認為,張磊支配自己所賺得的錢根本無可厚非。(《環球時報》1月10日)
國人有上述不滿甚至氣憤,氣量不僅狹隘,而且不合時宜。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如果是老外向我們的高校捐出巨款,國人還會氣憤不滿么?全球化時代,資本、知識和科學是最沒有國界的。無論哪里的畢業生,向哪里的學術機構捐款,都是值得稱道的行為。
相比一些國人的憤憤不平,我更贊同這樣的觀點——一是中國畢業生向耶魯捐款,證明耶魯教書育人的能力比中國的高校更高一籌;二是捐助耶魯比捐助中國高校效果更好。最起碼,耶魯大學在受捐和善用捐款的機制上較之中國高校更加具有公信力。與其將一場捐助善款的良性行為涂抹上民族主義的色彩,還不如真切反思:捐款者為何不捐給中國高校?中國畢業生是否有回饋母校的捐助意識?
所以,道德化和主權化的爭議還是不要也罷。泛道德和動輒上綱到是否愛國的公眾口水,只能說國人還缺乏足夠理性的思維,還不習慣獨立思考和尊重個體的獨立人格,這也是和當前多元社會的價值觀不兼容的。所以,當有些網民對捐助者展開“人肉搜索”時,不免讓人感到陣陣悲哀。將“人肉搜索”對準無辜的人和事,就使網絡搜索異化為不可一世的網絡暴力。
與其道貌岸然地指責中國畢業生對耶魯的巨額捐助、自我慪氣,還不如從輕松甚至娛樂的角度去闡釋。譬如,此人捐出的金額是8888888美元,7個8,典型的中國式思維,討的是“發發發發發發發”的中國彩頭。如此理解,也許就不是憤懣而是可樂了,因為中國文化元素以慈善的方式和美國最著名大學對接,是相得益彰的大好事。其實,捐助者能以這么中國特色的方式向耶魯捐款,筆者相信他洋裝里定然躍動著一顆永動的中國心。在合適的時候,他對中國的母校也不會吝嗇捐助。就是他永遠對中國沒有任何表示,也無傷大雅。
就讓這場突然喧囂的豪捐風波消弭無形吧。當國人擁有相當的表達空間和載體時,在我們淋漓盡致地抒發自由表達的狂歡之后,國人的表達素質也應自覺地提升,而不可一直停留在初級啟蒙的水平。高素質的公眾表達,不是表現在人多勢眾和自以為是的道德睥睨,而是價值觀上的獨立自主和理性平和。
江蘇徐州 張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