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賀軍(安邦咨詢高級分析師)
榮智健辭去中信泰富主席職務,讓香港市場震驚。其實,這個結局并不意外,安邦分析師在3月的研究中就曾判斷,榮智健是到了退出商業舞臺的時候了。
香港警方介入調查似乎是導致榮智健辭職的導火索。但要澄清的是,警方介入并非因為中信泰富投資受損,而是因為管理層可能隱瞞了財務狀況。中信泰富去年9月12日遞交的監管文件附錄稱,“就董事所知,本集團自2007年12月31日以來的財務及交易狀況概無出現任何重大不利變動。”但該公司管理層已經承認,在遞交這份附錄之前5天,他們就已經知道了外匯交易損失一事。在香港資本市場,這是在有意欺騙投資者,屬于犯罪。因此,在證監會無力調查時,警方才介入。
榮智健的辭職算是對中信泰富近20億美元投資損失的一個交待,但調查是否因為榮智健的辭職而結束,現在還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榮智健的辭職,意味著他的時代結束了。
在香港市場,中信泰富始終被看作特殊的公司——它不僅是中資公司,而且是特殊的中資公司。1979年,榮智健的父親、“紅色資本家”榮毅仁在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倡議下組建了中信集團。1990年,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榮智健,以買殼注入中信資產的方式,創建了中信泰富。1993年,榮毅仁在獲選國家副主席之后辭去中信董事長一職。
中信泰富本身是紅籌公司,于1992年成為首家晉身香港的藍籌股。由于它的特殊基因,香港市場人士稱之為紅籌染藍后的“紫籌股”。中信泰富自成立以來,業務發展跨越香港及內地多個領域,目前其業務仍包括特鋼制造、物業、電廠、航空業務、基礎設施、電信、貿易等。自創建以來,其業績從未有過虧損,直到2008年這一神話才破滅。
香港市場對中信泰富的評價入木三分——中信泰富的“資產”很特別,就是榮智健本人,這也是中信泰富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榮智健的特殊背景、沒有“榮太子”與高層的人脈關系、沒有他跟香港超級富豪的關系,中信泰富的“紫籌神話”將如何延續?中信泰富通過中信國安投資電信業務,以及投資有固定回報的基建業務,無不體現了這種特殊之處。
1996年底,中信香港曾將3.3億股中信泰富股份,以低于當時折讓10%的作價出讓給集團管理層,其中榮智健購買2.91億股,涉及資金達96億余元,榮氏原持有中信約1.1億股,這4億的中信股使他成為首位身家過百億的紅籌大亨。
1997年,“榮太子”登上中國富豪榜,并在2000年成為中國首富。2000年時,他曾計劃斥資2.7億元,購買香港最昂貴的行政客機,用來接載公司要員來往于中國內地與香港。當時香港媒體稱,即使富如李嘉誠者,也未擁有如此豪華的座機。
榮智健也有逆境時。不過,每次出事時都有大股東全力施救。1997年金融風暴中,榮氏向母公司購入的中信泰富股權大幅貶值76億元,后來經過中信集團借出3億美元的援手才擺脫困境。而在2008年外匯衍生品投資巨虧之后,又是中信集團掏出15億美元來幫中信泰富度過難關。1999年,時任中信集團總經理的秦曉對此有個委婉的評價:榮智健可以說相當成功,但在他的成功背后,是中信和國家的信用作支持。如果中信和國家與他沒有關系了,其股價就會降回合理價格。
榮智健在67歲辭職,意味著他此生退出了商業舞臺。但這是否代表著依靠國家信用來獲取和保障個人財富的時代結束呢?在我們看來,“太子”模式是完結了,但特權時代則并未結束,只不過在方式上轉變為更多元的利益集團模式。
作者郵箱:hejun@anboun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