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月
小時候讀陶淵明的詩,學陶淵明的文章,知道他是胸懷“大濟蒼生”理想抱負的文人志士,后來讀他的詩歌多了,才知道陶淵明也有樂山樂水的可愛一面,可謂古今中外“樂活”第一人。
何為“樂活”?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樂活族又稱樂活生活、洛哈思主義。樂活,是一個西方傳來的新興生活型態族群, 由音譯LOHAS而來, 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直譯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型態過生活。
雖然在陶淵明時代,尚沒有“LOHAS”這樣的理念,但窮其一生,陶淵明終于在與田園自然的和諧互動中親近自然,感受生活,通過努力爭取健康、快樂的日子。何以見得?待我們簡要瀏覽陶淵明同志的個人簡歷后分析:
陶淵明出身詩書之家,家境貧寒,陶淵明的生活軌跡可以較為清晰的分為兩段:以“五斗米”事件為界,前期熱衷政治生活,有很高的政治期望,渴望“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主要從政經歷如下: 36歲,辭征辟,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40歲,離家投入劉裕幕中任鎮軍參軍; 41歲,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辭職,同年秋任彭澤令,遭遇“五斗米”事件,疾呼“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并就此告別仕宦生活。
幾度出世,又幾度沉淪之后,陶淵明辭官歸里,悠游世外,開始了自己“躬耕自資、怡然自得”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漸漸成為了樂活一族。十三年的仕宦生活遭遇將陶淵明拒之門外,與此同時,卻又打開了另一道門,自此陶淵明真正把自己置于自然田園,樂山樂水。“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炙人口。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淵明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通過親近自然,田園鄉村的真實觸感也影響到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即:真。講究真性情。辭官歸家后,他過著“食為果腹、衣為遮體”的普通生活,但他卻能從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夫耕于前,妻鋤于后”,逢豐收時,“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則不亦樂乎,無論貴賤,有酒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如此這般,不為虛言俗套束縛。蘇東坡這樣評價:“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陶詩中處處顯現著經久不衰真性情。
而今廣為流傳的還有“陶淵明搬磚”的典故,在平定了蘇峻之亂之後,一時天下太平,陶淵明也因功封柴桑侯,過起文官似的生活。日子一久,陶淵明覺得不能像這樣養尊處優,把身體都荒廢了。于是開始每天做2次他自己設計的獨特運動:早晨把一百塊磚從屋內搬到院子,晚上又搬回屋內。鄰居看在眼里,覺得無用,於是有人好奇地問他為何要這樣辛苦地搬磚?陶淵明說:“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別人看陶淵明搬磚,很辛苦;其實對他來說,苦與樂、束縛與自由,常常只在的一念之間。這樣自發自動地去追求健康的“搬磚”,不僅能了解搬心性,而且也成為陶門獨創的健身體操而為人所津津樂道。
陶淵明的種種經歷,雜糅在時代的脈絡里,成就了他“人的覺醒”, 東晉是亂世之末,兼有儒、佛、道風行、風度名士輩出,時代的劇變促使陶淵明不僅僅關注眼前光陰,還把眼光投射到精神世界,正視自身,從而邁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隨手拈來,讓人心向往之。
陶淵明這樣描述自己的理想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在這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斗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那么平和,那么誠懇。可見,陶淵明不僅關注自身健康,還在熱切關注著周圍世界,渴望能夠在天地之間尋找一方心靈的凈土。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淵明在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其中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的淡然與平和。回顧一生,陶淵明雖然有著種種的不容易,卻在自然田園中找尋到了真我。通過桃花源的描摹,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渴望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
面對即將逝去的生命,陶淵明用他的大半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LOHAS純粹健康、可持續的快樂生活。我始終覺得在經歷了并不平坦的一生之后,他是帶著大海一樣純凈的心靈和火一樣熾烈的情懷故去的。擺擺手輕輕一揮,斯人已去。而今對我們后來人,該如何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的社會日益損毀自然環境,我們將何去何從,這時候回頭讀一讀陶淵明,或許會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