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評論
文/彭
俐
200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像事先預料的那樣不甚精彩,整體感覺平淡,使人興奮的亮點不多。它如同一鍋煮得半生不熟的年夜餃子,雖然算不上可口的美味,但是,在“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時刻,誰也不愿抱怨太多,反倒囫圇吞棗地吃了下去。若問這“餃子”里裝的都是什么餡兒?一時還真說不出來。
春晚作為一臺大型綜合藝術演出的質量一路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其中原因很多,難以一一梳理。就拿今年的春晚為例,最大的遺憾是我們覺得它更像是一篇社論,而不像是一場聯歡。它仿佛要急于表達什么,或是急于告訴觀眾什么,而不是通過藝術作品的魅力和感召力,去喚醒我們內心的激情和渴望,歡欣與振作。場面的奢華沒有觸動人們的靈魂,氣氛的營造不能激發真實的情感,高昂的聲調難以克服假日的慵懶,人為的煽情也不再賺取廉價的眼淚……
如今的春晚很難再現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盛況,但仔細想想,其實今天的春晚較之初創時只缺少一樣東西——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種簡簡單單的東西,那就是——樸實的歡樂。
“禮失求諸野,計窮問于民”。——春晚之復興何嘗不是此理?在中華大眾過大年的當口舉辦電視聯歡晚會,不能不有民間情懷、大眾口味。
博得滿堂彩的愛爾蘭踢踏舞,就是典型的民間舞蹈,其充滿激情和活力的節拍和舞步,表達了古代愛爾蘭人在節日、婚慶、守靈時對生命的贊美和眷戀。異域民間舞蹈的熱情奔放、淳樸自然,為春晚增添了神韻。由此我們想到,在欣賞編導以世界為“春”之天地、以他國文化藝術為晚會素材的博大胸懷和氣魄的同時,可以在來年更加開放視野,在春晚中加入更多的國際文化藝術內容。這也符合當今中國的世界地位和大國風范。
春節屬華夏,聯歡無國界,晚會開門辦,踢踏舞不歇。紛至沓來的將是更多、更精彩的世界各地的藝術表演。俄羅斯“小白樺”舞蹈藝術團為什么不能為春晚助興呢,非洲鋼鼓樂隊也可以和除夕的鐘聲一起敲響,奧地利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同樣能和中國小朋友歡聚央視,美國流行歌后也有希望亮相我們的熒屏……愿春晚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一個大舞臺。
此外,還有兩個最打眼的節目——李宗盛、周華健、羅大佑、張震的縱觀線組合,東北二人轉演員小沈陽的小品,也都可稱為民間藝術家的精彩奉獻。看來,至少我們已經找到了春晚經典節目構成的兩極:一個是向世界的方向尋寶,另一個是向民間的方向淘金。而不管我們向著多少個方向求索,一個標準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樸實的歡樂。
樸實的歡樂,常常是小人物的歡樂,也可以說是平凡人的歡樂、普通人的歡樂。小人物和普通人的匯聚,就變成了好大的群體,因而,樸實的歡樂就是民間的歡樂、大眾的歡樂、老百姓的歡樂。
可惜的是,如今有的電視編導似乎忘記了春晚的初衷,忘記了聯歡的本質,忘記了“樸實”是雄辯的前提,而“歡樂”并非只從舞臺綻放,而是需從觀眾的內心迸發。
對一個生命個體來說,樸實是一種美好的性格;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樸實是一種高貴的風尚。而我們今天說的卻是春晚,它需要“樸實的歡樂”。
我想,生命個體、國家和民族、央視春晚,他們其中的內在關系和邏輯不言自明。
作者系《北京日報》評論部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