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亮/文
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全體人民的職責,并不因企業的性質不同有所改變
早年對于傳記性的書并不是很感興趣。人類所信奉的“成者王敗者寇”的理念深深地貫徹在傳記性作品里。同樣一件事,可以翻手為云地說成是王者成功的原因,亦可以覆手為雨說成是寇者失敗的因素。總之,知名人士們就這樣被傳記作者們翻覆地“云雨”著。
之后,隨著自己的選擇性閱讀能力、抗干擾與忽悠技能的增強,偶爾也會去讀一點傳記性的文字。最近讀得比較多的是企業界、金融界成功人士的傳記性書籍。我發現那些書除了分析人們成功的成因和過程外,還花了諸多筆墨來強調他們或其公司為社會所盡的責任。
關于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的社會責任),最近看到一則與此相關的報道,講的是民營企業參與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有著規模龐大的恐龍化石群。當地政府因資金不足,無法實施有效的保護工作,于是就引入了浙江的一家民營企業——金時代控股有限公司。然而此舉卻遭到了非常強烈的抵制。公眾認為這么重要的文物資源,不應該交給民營企業去管理。不僅擔心民營企業不會自覺地維護文物,而且擔心會因企業貪圖經濟利益而使資源受到破壞。
假設這個項目的投資方是國有企業,我想就不會受到如此眾多的質疑與抵制了。因為在大多數人的眼里,國營企業代表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民營企業代表的是某個人或集體的利益。這種想法雖有深層的根源,但從現在的社會經濟形態來看,這不應該成為問題所在。20年前的“貓論”言猶在耳,現在還陷入這個狹隘的思想圈子難以自拔實在不應該。
以這個“恐龍谷”的項目為例,我們來分析一下民營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利弊:
優勢:
“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需要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民營企業的優勢在于資金利用效率高、工作效率高。中國民營企業僅發展20年,就占據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便是高效的明證。
民營企業處理事務手段比較靈活,可以采用更積極的手段來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是民營企業飽受抨擊的部分,因為很多人會認為民營企業做事情沒有章法。Anyway,到底是靈活還是無章法,還是那個“成王敗寇”問題。
劣勢:
“決定公益事業成效的是企業的責任感和能力,而不是企業的性質。”
劣勢首先來自政策面和心理面。金時代公司在建設恐龍谷的初期受到質疑。但是如技術、資金、責任心等焦點,并不是民營企業特有的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問題,這與企業的性質沒有本質關系。
機會:
“把不同企業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對地方而言,通過引進外資、引進外來的管理手段,可以把自己應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對企業而言,一方面通過公益事業還富于民,另一方面亦可借此開拓新的業務。
政企各司其職,各有資源優勢。結合二者優勢取長補短,則可有效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但倘若導致“官商勾結”的結果,則不是公眾所樂于看到的。
威脅:
“一個企業做點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不做壞事。”
無論是政府也好,企業也好,社會公益事業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事業,而不僅只是一錘子買賣。這才是根本所在。
對此,一位北京網友的評論頗帶建設性:“國家應該在保護保全的前提下實現微利,而不是像做企業那樣以賺錢為目的。靠微利來保護文物維護景區,這才是真正的旅游開發。太商業化太企業化都是災難。”
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全體人民的職責,并不因企業的性質不同有所改變;只要他們有保護國家物質、精神財富的責任心。“一個企業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企業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企業,一個純粹的企業,一個有道德的企業,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企業,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