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我們時代的精神虛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 15:18 經濟觀察報

  崔衛平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所說的“底層”,主要是一個“經濟的”和“物質的”概念,首先是指那些在物質上匱乏的人們,在經濟活動及經濟關系當中,他們屬于受損害的弱勢群體。不乏有人認為——在這個公正受到侵害的地方,便有可能積聚了更多正義的力量,更多的理想和希望。然而,底層的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底層人們的精神狀況怎樣?紀錄片導演黃文海和張戰慶分別攝于2003年和2006年的兩部影片《喧囂的塵土》與《活著一分種,快樂六十秒》,就此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解釋。可以說,在今天,恰恰是紀錄片導演用他們手中簡陋的機器,從未有過地觸及了這個時代人們內在的精神狀況。

  2003年“非典”早期,黃文海從北京回到家鄉,一頭扎進一個叫做“耀揚”小鎮的地下

麻將館里。為了與拍攝對象取得溝通,他甚至與麻將館里的人們一起打麻將,同時卻像“墻上的蒼蠅”一樣,不聲不響地觀察和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細致地觀察一個公共場所,這是受美國“直接電影”大師懷斯曼的啟發。

  麻將館里整天就是打麻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即使有人暫時離開,馬上便有人迅速代替。男人們嘴角上叼著煙,有年輕女人打扮光鮮的,也有純粹家庭婦女的。影片開始差不多用了7分鐘的時間,展示人們樂此不疲地圍坐在麻將桌前,堆砌那種彩色“

長城”。 同時日常生活的細節也不斷地被帶進來:男女主人拖地掃地、給客人倒水,男主人刮臉、照鏡子、女主人逗孩子玩耍,稍年長的孩子也在學著大人,在自己的小桌上砌著麻將,甚至抱在手里的幼童,手中拿的玩具也只有麻將。所有這些,提示著人們其余的生活空間,仍然是圍繞著麻將而進行。

  只有一個時間能夠讓人們暫時丟下手中的麻將牌,那就是電視里播放一個叫做“天線寶寶”的節目。每當節目播放之時,所有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齊刷刷地坐在電視機前面,因為聽說一種六合彩游戲的開獎號碼,就藏在這個節目的表演當中。人們推測出場的動畫小人的種種蛛絲馬跡,邊嗑瓜子邊議論。有人抓住一個小孩讓她發表意見,因為據說小孩講的是“真話”。有夫妻間意見不合的,互相抱怨。有人認為沒有中到獎,是因為所下的賭注還不夠;有人發誓,只要能夠

中獎,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愿意。

  人物的線索也慢慢浮現。一對住在麻將館隔壁同居的青年男女,女孩21歲,十分漂亮,整個生活仿佛處于浮游狀態,惟一非常確定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與男友一再懷孕,此時正在為是否留下肚子里的孩子爭論不休;下崗后開發廊的阿紫好容易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歸宿,卻不得不忍受他人所謂的“庇護”;麻將館的另一常客阿龍,被六合彩弄得神魂顛倒。影片的結尾是一個16歲的小女孩,拼足力氣地給一個肥胖的男人按摩,分明力不從心,嘴上卻不服輸。

  用“醉生夢死”來形容這些人是不恰當的。他們不是不努力,不是對于生活完全失去希望,只是他們所擁抱的這個希望太渺茫了,并且是以一種完全絕望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賭博——來企圖建立生活的未來。在維持一個表面生活的背后是一片精神廢墟,是價值的虛無、情感的冷漠、對這個世界和他人的麻木及自身的沉淪。

  面對這樣一堆煩悶無聊的生活,黃文海給他的制片人寫信道:“我每天都處于震撼之中。鏡頭前的人有可能就是你,或者說你以前就是那個樣子的,可是他是多么絕望,多么悲哀啊。這時候我有了一種悲憫,悲憫鏡頭前的他,也悲憫過去的那個自己。另外,我也是底層一份子,當我和他們一樣感受到生活和社會的壓力時,這種共鳴就更加深入骨髓。”

  黃文海是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他的朋友說他談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哈維爾就像談論自己的老朋友,他用紀錄影像的方式從事對于我們社會精神狀況的冷峻思考。與一些文科出身的紀錄片工作者的口味不同,黃文海堅持一種專業要求,他保持冷靜的方式,并將之體現于畫面的工整和嚴謹方面——將那樣一種雜亂無序的生活,放到一種嚴謹、嚴正的邊框中,讓你慢慢領會。作為導演兼攝影,他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花哨的動作,而是讓畫面的含義靜靜流露,這既是對于拍攝對象本身的尊敬,也是對于觀眾的一種尊敬。

  張戰慶是我最早認識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在年輕的DV作者當中,他是社會意識十分自覺的一位。《活著一分鐘,快樂六十秒》是張戰慶2006年完成的紀錄片,這部影片的片名聽上去有著一個“勵志”的外表。實際上男主人公卻身陷絕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個三無人員——“無工作、無家庭、無房子”,老婆離異,情人出走,與老母親擠在一間18平米的房屋里,幫朋友弄一間廣告公司,除了一個月90元低保費(后來改作120元),沒有固定收入。當然他不愿像母親一樣愁苦終生,因為他“把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

  他把大部分時間都扔在舞廳里了。白天甚至上午就呆在舞廳里,反正也沒別的事情好做。他算了一筆賬,認為自己很合算:“10塊錢3張月票,這3張月票能玩兩個月。”他一次劃掉兩格,兩個格才3毛錢,這3毛錢是一上午的時間。“這3毛錢我要摟5個女的,1個女的才花幾分錢,這幾分錢抱著這些女人十幾分鐘,你說我快樂不快樂?”

  這樣的舞廳本身也是難以想象的:燈光離奇的地下室,男男女女一對一對擁得很緊,饑渴的人們急于在對方身上找到慰藉,手不停地停留在敏感之處……如今已經技術嫻熟的導演兼攝影張戰慶,用隱藏鏡頭記下了這個隱蔽的空間和那些隱蔽的激情。舞廳里的人們如果需要進一步發展怎么辦?女方說要買避孕套,但一袋避孕套18元,主人公口袋里沒有這么多錢,最終花5毛錢買了一只紅氣球來對付。

  如果手頭不是那么緊巴,他會與朋友弄點啤酒,找一個“上半身”的小姐,就像“上流人士”也會做的那樣。剩下來或許還有感情上的要求。朋友辦了一個婚介公司喊他去,后來他則成了婚介公司的常客,準確地說,是朋友的“托”:對人吹噓自己1989年大學畢業,學電子的,以虛假的“談戀愛”來解決感情的饑渴。

  平日里他主要在朋友那里混吃混喝,等拿來了90元錢的“低保金”,他上午花去30元,下午花去30元,晚上自己弄了一桌,請原先資助他的朋友們大吃一頓。因此實際上,他仿佛每天都在過著一種“奢華”的生活,影片中幾次與朋友吃飯,都是高高的啤酒瓶,桌上擺滿吃不完的菜肴。在某種意義上,這位下崗工人過著一種與“主流社會”相匹配的生活,“主流社會”對待吃喝以及對待性的態度,在他那里也有同樣的表現。“食色性也”,他是以一種低層次的方式完成的,但在本質上或者結構上并無什么不同。這里得運用經典馬克思的一個觀點來加以說明:那些不具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們,是受著那些擁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們支配的。

  他離婚的妻子對他的批評不可忽視——這個人最大的問題是“不切實際”。這位女性能夠在凌晨四點鐘起來給點心店和面,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但是為了養活女兒,她咬著牙忍受下來了。這樣辛苦的工作對于男主人公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不會為這點小錢花這么大的力氣。他對別人說自己是“有知識的人”,甚至滿口尼采。尼采的那段關于“駱駝、獅子和尺子”拗口的論述,他對著鏡頭表達得從容自如。

  不久前的某個晚上,我請陳冠中、李陀、歐陽江河、李靜、于奇、洪眉、郝建等人一起觀看了此片,大家就這部片子的方方面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這部影片如此深入、立體、多層次地表現一個人表示極大贊賞,中央電視臺資深編導洪眉稱贊影片的結構富有張力。我本人則傾向認為,我們的主人公是一位從原先社會主義計劃體制中產生出來的特殊產品,自視頗高,但不務實際,滿口大話,騙吃騙喝,從單位的大鍋飯吃到朋友的小鍋飯,就是沒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基本上是一個舊日寄生蟲的標本。比較起來,我們中參與討論的男性對這個人同情更多,而女性則更多持批評態度。

  與黃文海的影片一樣,張戰慶的這部影片同樣深刻展示了所謂“底層”人們的精神狀況,比起前部片子來,這部片子的主人公不僅無聊,而且有些無恥。當他越是感到自己能夠洞察生活的虛無本質時,他本人的行為也就越不顧廉恥。這是所有那些坐在書齋里將“底層”當作一個概念來談論的人們,十分難以想象的。很可能,當這些衣冠楚楚的學者教授們看到底層人們過著一種如此空虛混亂、像沒頭蒼蠅一般的生活之后,需要重新考慮自己是否繼續站在他們一邊。

  2003年張戰慶還拍過一部名為《它們都是我們的狗》的紀錄片,紀錄的是中原地區某縣城以斗狗來賭博,雙方手中牽的狗互相咬得血淋淋的,而且出現在集貿市場這樣不分男女老幼的公開場合。也就是說,比斗狗賭博更加嚴重的是,是所有觀眾臉上那種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的表情。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