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德隆兩周年祭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9:58 經濟參考報
吳曉波 盡管我知道,“遺忘”已成為中國企業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我還是決定在這家巨無霸式的企業覆滅兩周年之際,再撰祭文。 一年多前的今天,我曾寫過《德隆周年祭》,我寫道,“中國財經世界的喧囂,從來是外在的。那些點到為止式的評論讓德隆的尸體依然暴晾荒漠。每一個與德隆有關的人都不希望德隆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沒有一個人愿意。這將是一次致命的集體摧毀。真正的德隆故事將被永遠埋在若干人的肚子里,他們在夢中也用膠帶封住了自己的嘴巴。” 一年后的今天,我愿意部分地收回上述的這段話,因為,中國的商業研究者和傳媒人在最后一刻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去年秋天,瘦弱的新疆學者唐立久出版了《解構德隆》一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他用大量的事實呈現了德隆崩塌前的所有景象;年輕而資深的財經記者王云帆則在最近出版了30多萬字的《俘獲者》(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這本著作描述了唐萬新意外回國后,德隆被全盤肢解的血腥情景。兩部著作綜而合之,大抵可以勾勒出德隆這個罕見的恐龍式企業由誕生而覆滅的全過程。 唐立久和王云帆共同敘述了一頭恐龍成長、死亡以及被肢解的過程。在它生成的時候,有關部門的放縱使其在血腥中陡然做大,但在它崩塌之際則又乘機切入,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按王云帆的觀點,德隆在最后的600天內,是有多種被拯救的可能性的,但是最后卻被一種放縱和粗魯的方式處理掉。讀德隆,如半本中國企業史。我從來認為,中國的經濟變革是一場并不公平的變革,公共部門以利益者的角色參與到具體的公司、資本運營與政策制訂之中,既是裁判又是球員,這是所有病詬的根本。這個觀點在德隆一案中再次得到了證明。 德隆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擁有雙重角色的“俘獲者”。一方面,它是資本市場的俘獲者,唐萬新以罕見的大膽兇猛和產業架構能力,通過大量的并購行為“俘獲”了數以百計的企業,而與此同時,它也成了另外一些勢力的俘獲對象。當德隆發生危機的時候,它的周圍迅速地聚攏了一批龐然大物,它們默然無聲,在黑暗中謀劃和角斗。當傳媒熱鬧無比地為德隆的命運猜測和設計的同時,真正的俘獲卻在水面下有條不紊地、殘酷地進行著。這是多么精彩而不該遺忘的一幕:在這個分食草場上,沒有人對德隆旗下的企業和產業工人負責,所有的目光地聚焦在那些尚有余溫的資產上,他們思考的是,如何最快捷、最安全、最大利益化地肢解和分配這些“優質資產”,同時將那些“包袱”全數推到落難的唐萬新身上。從現在的結果看,德隆一案的結局是這樣的:200億元資產蒸發,優質資產被拍賣,有人因之賺到手軟,“劣質資產”則由職能部門吃下,全民買單;唐門四兄弟,兩人出國,一人無事,僅唐萬新被判刑八年,而他出來后又將是一條好漢。這便是中國最大資本欺詐集團的清算單。一切如盛夏驚雷,烏云中雷閃電鳴,最后卻只落下冷雨三兩滴。 對惡性經濟犯罪的選擇性懲戒,讓中國的商業社會一直沉浮在一種缺乏責任和公共擔當的生態環境中。每一個事件都匆匆而過,其真實的內幕往往如云霧繚繞,始終未解。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