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商學院 > 正文
 

林語堂的中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9日 14:08 21世紀經濟報道

  昨日與明日

    ·許知遠專欄·

  這幾乎是一本無所不包的書,林語堂試圖描繪關于中國人的一切。它的迷人與不足之處也出于同樣的原因——林語堂具有中國人情感,卻又是一個陌生人。當他描繪起自己的國
家時,擁有了外來者的好奇心,卻沒有他們的獵奇心理。在解釋中國時,他不自覺地提到卡萊爾、約翰遜、索福克勒斯。這種知識教養,卻正好將自己的中國經驗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之內。

  你可以將中國人歷史,變成了整個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它為其他文明提供了新的啟發與靈感,提供了探詢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在林語堂的筆下,中國人的遲鈍、麻木、虛偽突然除了可惡,也變得更容易理解,但是這些令人嘆息的缺陷,也仍絲毫掩飾不了中國人身上的韌性、生命力和精致文化傳統的飄逸,它們被人遺忘,卻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經消失或不值得珍惜。

  七十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一本書比《吾國吾民》更從容鎮定、興致勃勃地描繪了中國。在林語堂開始寫作時,那個傳統的中國正變得日漸陌生,新一代人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民族的存亡問題,比起這一點,社會文化的斷裂感似乎更在其次。所以,當《吾國吾民》確立林語堂在英語世界的一流作家的影響之后,他迅速變成了正在抵抗日本入侵的“自由中國”的最重要代言人之一。在1937年之后,他馬不停蹄地接受各種西方媒體采訪,在《紐約時報》、《外交季刊》上撰寫長篇文章,為美國公眾進行講演,他當時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作家中幾乎無人可敵。可惜這個林語堂完全被掩蓋在“性靈”、“

幽默”的林語堂的標簽之后。

  但在我閱讀此書之時,斷裂感卻成為中國社會最顯著的特征。林語堂可以通過回溯歷史,來描述一個完整中國人是何等面貌。但此時,當我們試圖去粘合與傳統的差距,卻發現已連那個“山水畫”的中國的影子都已找不到。這種社會、文化、價值觀上的斷裂感反而更加顯著。

  林語堂一代人的一只腳仍踏在舊世界里,而對于我這一代來說,最初的教育就是從“去中國化”開始的。做一個中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令人深深困惑?我們曾經有過狂熱,而現在則是一心寄托于物質增長,但顯而易見,它們都無法提供我們所需的身份確認。經濟增長、中國崛起為這一代中國人提供了新的自信因素,但多年以來的民族受挫感,卻仍未消失。在一個日益變幻的世界,尋求認同愿望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日益強烈。

  也因此,在閱讀林語堂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時,在他漫步在中國人的哲學觀中時,我完全進入了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這個國家寬闊的疆域塑造了不同區域間的迥異的性格,他們彼此經常顯得毫無關聯,所以1934年的林語堂感慨說:“她在失去了像德國那么大的一片領土連眼皮都不屑于眨巴一下。”但她卻在漫長的歷史從未遭遇希臘、埃及等古老文明式噩運,是什么保持了她具有如此的韌性和自我更新力?很多地方,今天中國人仍舊有著100年前的韌性、消沉或是天生的樂觀主義,但她的魂魄呢?

  斷裂感使至少有幾個不同的中國同時存在——既有仍受中國儒家思維支配的農村社會,也有現代政權體系;你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少年,如何被消費主義所主宰,你還可以看到一個高科技中國,對于一個成長在1990年代的北京的年輕人,我只了解中國的一副面孔,它是由中關村的計算機制造者、太平洋百貨中琳瑯滿目的商品與上海的金融中心構成的。

  遺憾的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像七十年前的林語堂一樣,描繪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矛盾與變化。我們所看到的,要么是純粹的喜悅,要么就是歇斯底里的控訴,沒有人用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的眼光,來打量這些現象。東方與西方的古老差異,在面目一新的全球化的語境下似乎變得容易理解,但就本質而言,它仍像七十年前一樣差異顯著。

  但一個古老文明變化的過程,是多么令人著迷,那些零星的片段,拼成一個完整的圖景。每一代人都在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國家,像七十年前一樣,這個任務仍就艱巨,卻趣味橫生。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