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初春日,最是無情二月天”。古人抱怨,因為在變化無常中,沒有人能預知明日冷暖。是否有規律,是有情、無情的分界線。“規律”是安全感、誠意的判斷。
毛選的《實踐論》說:人的認識,主要依賴于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規律性。據我通俗的理解:習慣創造規律,規律創造價值。因為,趨利避害,是人類本性,只有利益才能鞏固行為。當然,好習慣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共贏,獲得的是長期利益。壞習慣
是損人利己,短期利益必然帶來長久的禍害。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行業的領軍企業擬為規律的化身,因為成功的位置,往往比語言更能打動我們。1707年10月,一個大霧的夜晚,大英帝國幾乎損失了整整一支艦隊。原因很簡單,領航旗艦的上將把自己在大西洋的航線弄錯了,他撞上了錫利群島的礁石,其余艦只盲目地尾隨其后,一艘接一艘地撞上礁石,結果,兩千多人葬身海底。
《英才》立意要報道公司領袖和領袖公司,初衷源于此。旗艦的成敗影響整個艦隊的命運,真實地報道他們的商業實踐,可以為跟隨者和挑戰者提供坐標。
坐標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去航海。遵循已知路線的,可以算做旅游,風光不錯,但游人眾多,探索未知的挑戰者,喜歡的是冒險,即使上億的地球人里,只有一個哥倫布,也依然能鼓勵人們前赴后繼。所以《英才》,絕不只是記錄成功的,它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功勞簿。它追求的是客觀、真實。所以它也樹立“失敗”的燈塔。據調查,人們喜歡閱讀英才們有重大缺點和失誤的個性化報道。因為,這讓平凡的人看到,不平凡是蛹化的過程。“失敗”在注意力經濟的今天,并不是最壞的消息,最壞的消息是“沒有消息”。
這一期是《英才》100期,生命里,如果與一個人每月見一次,見過100次,這種關系多少算是親密吧。在親密的關系里,相依是最高層次,那是一種毫無理性的依賴,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相知是一半理性,一半感性,既有習慣需要,也有清醒意識,會堅持自我,明白你的好與不好。“相知”是辦雜志人一直追求的與讀者的關系。
相知如水,流水不腐。祝愿所有的相知關系保持新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