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豪杰去過南通,在張謇的雕像前,深深地低下他們的頭。
文|魏紀侯 出處|英才雜志1月刊
出名要趁早,但能在42歲中狀元,還是不賴,南通海門人張謇在科場打拼26年,苦盡甘來,大器晚成。
這是1894年的事。之前,張謇隨吳長慶督師赴朝鮮,策劃前敵軍事。歸國后,張之洞相邀,不去,李鴻章相邀,也不去。他說:“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世人都說書生只會空談,張謇決心用事實來反駁,舍身喂虎。
不敢驚天動地,但求經天緯地,狀元從商,自然不同凡響。張謇一生在南通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涉及紡織、墾牧、鹽業、蠶桑、染織、油料、面粉、肥皂、印書、造紙、電話、航運、碼頭、銀行、火柴、電力、房產、旅館業等,雖令人眼花繚亂,但基本都是圍繞紗廠這個核心。
《易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張謇給自己的企業命名為大生,當大生紗廠紡出第一縷棉紗之時,張謇手捧棉紗,淚流滿面。創業很難,身為狀元,張謇放下架子,頂著旁人的譏笑,四處籌款。在上海籌款無著,張謇長嘆于黃浦江邊,好幾次只能靠在街頭賣字換取返回的路費。這期間他曾幾度絕望地想到自殺,寫給盛宣懷的資金告急書幾乎字字有淚。
張謇常常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是狀元,辦教育信手拈來,自然當行。張謇所辦的師范是中國第一家,他的理念是:家可毀,師范不可毀。他坦承,自己教育救國來自德國俾斯麥的啟發。
實際效果如何呢?1920年,張謇邀請美國教育家杜威到南通閘演講。杜威考察后稱:“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那可是中國積弱積貧之際,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發現,南通沒有乞丐,沒有醉鬼,沒有流浪者。
成為眾望所歸之后,張謇北上,攝政王賜坐,張謇坦言自己沒有做官,但未嘗一日不做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如果沒有張謇幫助籌措經費,幾乎不可想象。1913年,張謇就任國民政府實業總長,后因國事日非,毅然棄官。
個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地方,張謇是一個楷模。到南通,看一山、一水、一人足矣:狼山,濠河,張謇。張謇“治下”的南通,被上海英文報《密勒氏評論報》稱為“地球上的人間天堂”。清末,康有為被叫做康南海,李鴻章被叫做李合肥,張謇被叫做張南通。
張謇的做法就是從辦實業出發,帶動經濟、教育、文化、社會全面發展,影響了無錫榮氏兄弟、上海穆藕初、四川盧作孚、湖南范旭東。從后來的華西村、大邱莊的身上,依稀可見南通的影子。即使是軍閥,對一地的正面影響恐怕還不如他。
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1500年來共出了700多個狀元,狀元出身的大實業家則只有張謇一位。胡適說,張謇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毛澤東說,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據說,孫中山曾對張謇的兒子說:“我是空忙,你父親在南通取得了實際的成績。”
論名頭,他是狀元,論財富,他有大生,論地盤,他有南通,論歲數,七十高齡。又是一個難以超越的、遠去的背影,多少豪杰去過南通,在張謇的雕像前,深深地低下他們的頭。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