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于軾:我們不是為了競爭而提高教育(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9:45 經濟觀察報
多收富人補窮人 經濟觀察報:談起上大學的問題,你在今年年初提出“大學學費漲價論”,為什么你主張提高大學生學費呢?這是為了解決政府對高校財力投入不足嗎? 茅于軾:個人提高學費不是為了緩解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政府投入教育的錢應該出,而且應該出得更多。提高大學學費,是將從“富人”手里多收的學費,通過資助的方式補貼給家庭貧困的學生,是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學生有上學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這個觀點出來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老百姓還是不希望學費上漲的,你解釋說老百姓看問題的眼光和經濟學家看問題的眼光不一樣,那你能從經濟學家的視角來解釋一下這個觀點嗎? 茅于軾:從老百姓的角度看,老百姓是喜歡計劃經濟的,因為計劃經濟中老百姓有政府的照顧,能買到便宜的肉、孩子都能上學、住房有公家分配,盡管住得很擠很小,所以老百姓是喜歡計劃經濟的。正是因為這樣,解放以后,全國統一搞計劃經濟,但到了1979年,就進行不下去了。經濟學家不這樣看問題,搞計劃經濟,經濟學家只看到死路一條。 雖然我們搞市場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但是大家還是喜歡計劃經濟,住房就是一個例子。推出商品房以后,全國蓋了這么多的房,但是現在老百姓要回到計劃經濟,向政府要廉價房,要國家分配廉價房,這是個短視的做法,計劃經濟是沒有出路的。目前經濟在增長,住房面積在提高,住房不斷地蓋出來,慢慢都會有地方住的。但是如果住房市場被破壞了,誰還有積極性蓋房子呢?教育的問題也是一樣的,老百姓看問題和經濟學家就是不同,經濟學家就是要搞市場,這不管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都有非常充分的證據,但從目前,老百姓都還是希望搞計劃經濟。 經濟觀察報:那教育的市場化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應該打破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壟斷,更多地開展民辦教育,同時向教育產業化方向發展呢? 茅于軾:在中國,過去的高等教育是國家統包的,根本沒有民辦的。這顯然很不正常。全世界這樣的國家并不多,標準的模式是民辦和公辦同時存在,有的國家民辦多,有的國家民辦少,但是清一色的國家辦,就不正常。 所以后來教育部也放寬了對民辦教育的限制,現在民辦教育的學校也越來越多,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辦民辦教育的,不一定要賺錢,但是它至少要能夠維持,不能夠無限制地賠下去,因此它可能在最初的時候募集到一筆不需要回報的資金,但是投資以后日常的費用它必須要從學校里面得到補償。這到底是不是產業化其實不重要,反正民辦教育要收費,這個收費肯定比公辦大學要高。因為現在公辦大學的收費只有成本的三分之一,所以說民辦教育提高收費是非常對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現在很多學校甚至公辦大學,也分出一部分作為獨立學院,按照民辦的方式來運作,有做得成功的,也有做得不成功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收費就算產業化,那高等教育就需要產業化,沒有什么不正常的。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定位? 茅于軾:可以肯定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現在義務教育在中國只有九年,到初中畢業就結束了。大學還不是一個義務教育,也不是一個公益事業,因為只有義務教育是公益事業。 大學教育有一個特點,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里,大學教育有助于一個人找到一份匹配的工作,所以它是有投資的性質,而不是具有公益的性質。如果我花錢念了大學,我有希望畢業以后賺的工資比一個高中生、初中生要多得多。 因此大學教育最本質的特點是一種投資性的。但是它和純粹的投資又有不同,教育在經濟學里講,它有正外部性,就是說大學教育不但對本人有好處,對社會也有好處。它不但對自己畢業后賺工資有所幫助,對整個社會的素質提高、人際關系的改善都是有作用的,應該鼓勵大學教育。 如何鼓勵,一方面自己愿意出錢上大學的,將來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回報;另一方面還應該有社會的幫助,讓它能夠更大地得到發展。因此如果高等教育純粹是一種投資性質的話,那么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是國家未來的人才,對他們而言,如果因為貧困而不能上大學是不公平的,這和其他的享受不一樣,我買不起飛機票,我就坐火車,而你上不起大學,你就沒有別的辦法來替代它,所以說對于貧困而又能考上大學的學生,應該有社會或者政府的幫助。目前大學里面有獎學金、助學金的措施,政府也有貸款的辦法,社會各界用捐款的方式來幫助貧困學生付學費或者解決生活費。這個規模越來越大了,這個都是我很贊成的。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