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思維的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4:1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唐駿 小的時候經常聽我父母親講起他們工廠的領導——當時中國最大也是最走紅的紡織印染廠江蘇常州東風印染廠的廠長陳鴻昌,贊嘆他的領導風格、管理能力以及敢于改革創新的理念。在當時的環境下,能保持這樣的行事風格,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可以說作為管理者,他贏得了大部分員工的擁護。當時的東風印染廠成為常州的一項驕傲,江蘇的一個知名
關于陳的故事和傳聞很多,我一直想見這位曾經心目中認為了不起的人物,更想聽聽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一些見解(正好那個階段我在國外求學),一個偶爾的機會,我認識了他的外孫女顧思亮,于是今年的春節期間見到了這位常州改革開放的先驅,也是我父母親的老領導。 想做事的人到哪里都不會一改初衷,也往往總能逢山開道、遇河搭橋地做出一番事業,這是一種追求,一種信念。其中有個故事讓我覺得很感慨:當年要修建高速公路,由于經費缺乏,江蘇省決定先修上海到無錫段的高速,陳鴻昌極力反對,提出應該修建上海到南京,上海到無錫的工程預算為26個億,延長到南京則變成43個億。在陳看來,26個億和43個億是一樣的概念,都要通過金融手段解決,但是延伸到南京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高速運營效益會很不一樣,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了今天的滬寧高速(不然就會是滬錫高速了)。陳又提出了把滬寧高速產業化,也就是股份化,通過融資的錢又修建了南京到徐州、南京到淮陰的高速,同時又讓南京成為江蘇的交通樞紐,這算是一項資本運作的杰作。這已經是10年前的故事了。但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老人飛揚的激情,對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10年前的這種理念的創新的沖動,一種改變傳統思維方式的沖動。 理念的改變和創新是最容易產生效應的創新,它是在一個原有基礎之上的思維方式,運作方式的改變。但是我們的周圍就是有很多缺乏創新,缺乏理念的創新現象。我在除夕夜發給一位記者朋友這樣一條短信:“前兩年愛看春晚的都是些占據中國人口70%以上的基層老百姓,今年央視說要改革,重點要提高層次,結果原來愛看的人覺得太深奧,而本來就不愛看的人依舊不喜歡,你說央視冤不冤哦?更冤的是那些對春晚還抱有一點希望的你我了。”對方回復我,說道:“沒想到唐總你還那么的平民化,我都不看春晚了,不過我今天倒要看看了。”看來我還是不斷地在為春晚的收視率努力。 說起春節聯歡晚會,全國人的感覺都是當今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其實央視真的很冤、很冤。春晚的節目不是一年不如一年,應該說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現在中國老百姓的欣賞水平和文化消費期待,已經大大超過央視目前的能力范圍了,即使再換導演也可能達不到老百姓的要求,因為如今的時光已和上世紀80年代不一樣了。那會中國人民能看到的只有中央電視臺,現在的情況則是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電視臺的優秀的節目盡在掌中。對于央視而言,其目標的設定或許只是比去年好就行,但同時間觀眾對節目的要求則至少是要超越前者約10年的光景,這就是供給與需求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理念的差距。央視如果不在理念上進行創新,這樣下去永遠也達不到老百姓的要求。 央視的創新出現瓶頸,但是創新不只是央視的事,更確切地說是藝術需要創新。我們那些從事藝術的專業人士也可以考慮商業模式(表演方式)的創新,技術(演出內容)的創新,整合(模仿別的先進的的創新),在今年的春晚,我們連這些基本的創新影子都沒有看到,像我這樣關注春晚的觀眾豈不是很失望嗎?每年大家對語言類節目寄予希望,今年的語言類節目沒有一個是出彩的,語言類節目的一個基本標準就是讓觀眾笑一下,今年的節目真的很難讓人笑出來,最多就是些苦笑了。相聲沒有了過去的幽默,小品連傳統的低級搞笑也不會了。中國的藝術不創新怎么會有出路?超女的成功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雖然它是屬于整合的創新,但是對中國觀眾來說,它就是一個創新。 科技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藝術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中國正在走向經濟大國,也在朝著科技大國的方向努力,而中國的藝術還是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的藝術水平。今年的春晚和1984年的春晚從藝術內容上、藝術形式上、藝術理念上沒有太多的差別,最多就是燈光、舞臺、衣服變得華麗了,那也是科技帶來的。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一定也是藝術的大國,看到我們的藝術,覺得我們真的離大國還有一定的距離。 像我這樣喜歡春晚的人還有很多,但是不要讓我們再失望了;好在一再失望的中國觀眾鐵打不倒,每年年底還是會寄予春晚希望的,這才叫真的喜歡;但這能堅持多久呢? 大家都來點理念的創新吧,包括央視。 (作者系上海盛大網絡有限公司總裁 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