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MPA登陸中國路線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3:06 《決策》雜志
本刊記者 王運寶 作為安徽省政府辦公廳的秘書,從清華大學MPA脫產班畢業的李軍,是這個班在安徽省招收的3名學員中,唯一回到安徽的學員。李軍告訴《決策》:“MPA學習收獲最大的是分析決策能力,而方法論的價值遠大于知識的價值!弊鳛橐环N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MPA在中國已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 公共管理碩士MPA起源于美國,從1924年美國啟動第一個MPA培訓計劃開始,已有80多年歷史,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作為舶來品,MPA登陸中國走過了怎樣的發展路徑?中國為什么在90年代后期引入MPA?MPA又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為什么引進MPA 2008年上半年之前,上海市所有47歲以下公務員必須完成MPA核心課程的培訓,這是上海市人事局制定的目標。這一針對公務員的MPA核心課程培訓在全國尚屬首創。在MPA正式落地中國5年后,上海再次先行一步。 然而,這僅僅是MPA在中國逐步擴大影響力的一個樣本。MPA登陸中國還要追溯到1998年。這年6月,在北京的天竺園賓館,清華、北大、人大、復旦、中山等7所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教育專家,召開了關于中國要不要引進MPA的討論。作為會議的參加者之一,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告訴《決策》:“會議主要圍繞MPA在中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開!逼鋵崳@正是MPA進入中國必須思考的兩個關鍵點。 從必要性上看,從1978年到1998年,改革開放正好20年,經濟改革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加以推進,才能消除阻礙改革的深層次因素,因此,公共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并受到重視。此時的中國,不僅需要MBA,也需要MPA。恰好在1998年,朱镕基總理開始推行政府機構改革,需要大批掌握公共管理知識和方法的人,把改革落實下去。政府轉型需要MPA,MPA加速推動政府轉型,兩者是互動的辯證關系。因此,將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MPA模式引入中國,“中國MPA之父”、中山大學夏書章教授認為是“恰逢其時。” 從可行性來看,薛瀾分析認為,中國的MPA不是從零開始。因為原有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行政學、管理學的發展,已經為MPA登陸中國打下了基礎。而且,早在1991年就設立的工商管理碩士MBA也為MPA的設立積累了經驗。 如果說轉型期的中國呼喚MPA人才是國內需求的話,那么中國的入世談判,就成為重要的國際因素。中國要入世政府必須首先入世,入世對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考驗首當其沖。因此,夏書章告訴《決策》:“無巧不成書,中國在引進MPA的時候,加入WTO的時機也成熟了,這不是偶然的! 于是,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辦第17次會議決定引入MPA,定位就是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MPA正式在中國啟動。此后,2001年10月第一次全國聯考,2002年3月首批MPA學員入學,MPA在中國正式落地。MPA進入中國,也標志著中國公務員專業化的開始。 落地生根 2001年至今,從全國MPA報考與錄取人數的匯總表格來看,呈現出明顯的“U”形曲線。其中,2003年是“谷底”,也正是這一年,引發了關于MPA是否“水土不服”的大討論。在經歷了冷熱兩重天之后,MPA逐漸走向了理性。 5年時間,MPA院校已經歷過三次“擴容”,目前發展到83所,覆蓋全國28個省份。同時,MPA教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普通班、脫產班、專業班、全日制班相繼開辦。從2007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將在全國第一個試點全日制MPA班,成為最新的“升級版”。同時,專業性MPA培訓班在各地紛紛涌現,比如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城管局開設的城管MPA,中國人民大學與 但是,如同硬幣的兩面,MPA在加速前進的同時,諸多問題也如影隨形。比如人們關注較多的雙證問題、學習時間與學費的問題;入口與出口的通道不暢,與MPA本身的定位出現某種程度的“錯位”,甚至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再有就是教學案例缺少,師資力量弱,“外行”教“內行”;有的地方出現“翻牌”現象,簡單地把政治學、行政學的牌子一翻,就“冠名”MPA。 其實,作為一種市場化的職業培訓,“產品質量”是生命,不管是高等院校還是用人單位,以及MPA學員都不希望自己的學位打上“不合格”的標簽,因此,全國MPA教指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曉劍認為:“必須誓死捍衛MPA的質量和品牌建設! 但要突破阻礙發展的“ 遲到的沖刺 沈武是安徽省國稅局的一名干部,2005年3月,他進入由安徽省國稅局和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合作舉辦的MPA脫產班。談起這次“回爐”的感受,他用了簡潔干脆的四個字:“脫胎換骨”。沈武認為,由于具有相當長的工作經歷,對這次MPA“充電”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運用。沈武只是中國MPA人中的一員,在中國,這支“特殊的隊伍”有兩大部分組成:本土培養與海歸MPA。 但是,薛瀾認為,“MPA在中國都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本科湓,一方面時間短,2002年3月才首批入學,2003年12月第一批畢業;另一方面是人數少,到2006年10月,已經畢業和在校的MPA人總共約有27000人,再加上海歸派散落到全國,只能是“星星點點”。 而且,MPA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像MBA那樣張揚,特別是許多海歸派MBA自主創業,在某種程度上都被塑造成“英雄”,參與各種活動和評選,在媒體上露面。但是在政府工作的MPA更多是默默工作。雖然目前MPA不能對政府行為產生直觀影響,但可以潛移默化地推動政府管理水平的科學化。薛瀾認為,他們就像“播種機”,把MPA的理念、知識與方法向外傳播,同時在慢慢改變周圍的人和環境。況且,擁有MPA學位的人進入政府工作后,其影響力與他的決策力成正相關,像再造云浮的鄭利平、哈佛培訓第四期成員之一的原宿遷市委書記仇和,在目前,更多是表現為個案。因此,MPA對中國的改變,是一種不露痕跡的漸變,而且這種改變遠沒有人們期待的那么快、那么明顯。 MPA畢竟是舶來品,MPA的理念與方法和中國固有的行政規則之間,也在上演“故事新編”,就像是河流與水岸的關系,兩者相互作用,彼此都在發生改變,不是誰單方面改變了誰。這兩種作用力就像鋼軌一樣,平行前進,無形的作用力就是中間的枕木,任何單方面的激烈改變,都會打破平衡,甚至會導致嚴重的“ “遲到的沖刺”,這是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的概括。在中國,按照每年10000人的培養規模,100年才能培養100萬人,而目前中國公務員就有540萬,再加上3000多萬事業單位人員,以及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人員需要培訓,因此,“中國MPA之父”夏書章教授認為,中國的MPA還要持續發展100年。由此可見,中國的MPA教育,MPA人作用的發揮,以及他們對中國的改變,都將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