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彭莉莎
觀點1:
國企:培訓是一種成本
外企:人力資本需要投資
許多國內企業(yè)的管理者認為:培訓是一種成本,作為成本,當然應該盡量降低。因此能省則省,在企業(yè)培訓方面投入的資金甚少。殊不知,培訓不但不是一種成本,而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需要通過人的改變來產生效益,是潛移默化的、無形的,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間接的。
國外企業(yè)在員工培訓上可以說是不惜工本。以德國西門子為例,該公司特別重視員工培訓。早在1992年,西門子公司就撥專款設立了專門用于培訓工人的“學徒基金”。這些基金用于吸納部分15歲到20歲的中學畢業(yè)后沒有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參加企業(yè)3年左右的職業(yè)培訓。現在西門子公司在全球設有60多個培訓場所,并且配備了最先進的設備,每年培訓經費近8億馬克。
據日本有關資料統計,員工文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等級,技術革新者的人數就增加6%,員工提出革新建議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因創(chuàng)造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則有可能降低成本30%。此外,美國企業(yè)調查統計分析認為,對員工培訓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經濟收益。
觀點2:
國企:中高層管理人員不需要培訓
外企:必須不斷給中高層管理者充電
國內一些企業(yè)的最高領導人對培訓的看法有些片面,在他們看來培訓只是針對基層的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而中高層管理人員不需要培訓,其理由是:他們都很忙、他們經驗豐富、他們本身就是人才。
顯然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一個企業(yè)中高層管理者素質的高低對于企業(yè)的發(fā)展影響最大。因而中高層管理人員更需更新知識、改變觀念。
朗訊公司有一個特點是管理者具備培訓能力,許多來自公司內部,朗訊在美國的培訓中心是朗訊一個主要的資源。在許多中層經理上崗前會對他們做一些培訓,請更高職務的經理來進行培訓指導。“我們自己沒有專職培訓師”,朗訊有一個理念是做領導的同時也要充當員工的老師,高級管理人員需要教書的能力;惠普公司以“不僅用你,而且培養(yǎng)你”著稱。當員工進一步升遷為部門負責人后,需要參加什么培訓就主要由他本人決定了。為了幫助年輕的經理人員成長,惠普有一個系統的培訓方案———向日葵計劃(Sun Flower Program)。這是一個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計劃,幫助中層的經理人員從全局把握職位要求,改善工作方式。
觀點3:
國內:培訓后員工流失不合算
國外:化解培訓風險并不難
不少企業(yè)的管理者都有這樣一個困惑:不培訓,人員素質跟不上,影響企業(yè)效益;培訓后,員工又不安心本職工作,弄不好跳槽到別的公司,甚至更可氣的是跳槽到競爭對頭公司。對待這個問題,很多企業(yè)無奈地選擇了這樣的做法:只培訓眼前必須的內容。這也成為了管理者們不主張培訓的最有力“理由”,實際上員工真正流失的原因并不是源于培訓。
據調查,員工跳槽的最大原因是“公平”問題,還有福利問題、制度問題、人際溝通等問題。還沒有任何的調查表明員工跳槽理由是因為接受培訓所致。而且情況恰恰相反,如果企業(yè)重視培訓,真誠地與他們交流,并使他們感受到被重用,他們就不會想離開。
美國FEDEX(聯邦快速)創(chuàng)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把企業(yè)精神概括為“員工至上”。很多人完成了在同一個公司,從普通的職員向高級經理的蛻變。每一個員工每年都可以沒有附加條件地獲得高達2500美元的獎學金,其用途由員工自行選擇進修和工作相關的課程。
在FEDEX工作了三年的方先生,前不久剛用獎學金拿到了MBA,他坦言,之所以很安心就是喜歡這個獎學金制度,“很少會有老板愿意出大錢為員工的培訓買單,這實在冒風險,說不定就會給他人做嫁衣。既然這樣,員工會心存感激,努力工作的。即使今后換了工作,也不會忘記前老板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