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歐合璧”的商學院成長的一小步,中國商業國際化進步的一大步
文 | 本刊記者 丁偉
2009年10月31日,上海大劇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綜藝慶典晚會。上千人濟濟一堂,兩位校友主持人在臺上相互調侃。
楊瀾:“陳蓉,作為東方衛視當家花旦,你為什么要讀中歐EMBA呢?”
陳蓉:“面試的時候,張維炯副院長就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當時沒好意思說,今天我要坦白:為了賺更多的錢!”
楊瀾:“可是在賺更多的錢之前,你得先花更多的錢。”
陳蓉:“是啊,我已經交了一大筆學費。”
楊瀾:“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CEO班的學費更貴!”
陳蓉:“許定波教授說,這是沉沒成本。吳敬璉教授說,這是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朱曉明院長說,這是無奈的選擇,放眼望去,除了中歐,你們還有什么其他選擇?丁遠教授,此情此景,你還能說不一定嗎?”
全場掌聲、大笑。
這段女生相聲,只是“中歐追夢,追夢中歐”主題晚會的一個花絮,卻淋漓盡致地透露出了中歐商學院的文化、魅力,中歐人對學院的熱愛和敬意。隨后播放的中歐建校十五周年紀錄片《使命與夢想》(更早的歷史始自1984年北京的中歐管理中心),當他們熟悉的領導、教授、同學、校園風光、青蔥歲月一一閃現時,臺下傳來陣陣喝彩尖叫。
更多的段子則在私下傳播:潘剛(EMBA 2002)到上海補課以后才拿到畢業證,段永平(EMBA 2000)因為沒從中歐畢業一直耿耿于懷。跟巴菲特一起午餐的趙丹陽,和號稱要做“中國巴菲特”的陳發樹,以及金志國都是中歐CEO班的同學。黎瑞剛(EMBA 2003)忙于上海文廣的改制現在還沒畢業,王中磊(CEO 2007)在華誼兄弟創業板上市后第二天就趕到上海參加所謂的“江湖聚會”、中歐校友會換屆選舉大會……
在這個激情洋溢的夜晚,朱曉明院長致辭時引用孟子的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管理改變世界,教育開啟未來。鑄就昔日的成功,是我們有個‘中歐夢’,追求未來的成功,同樣是我們有個‘中歐夢’。”中歐商學院為眾多人士頒發了榮譽獎項,其中金志國、陳志列等獲“杰出人物獎”,名譽院長劉吉教授、吳敬璉教授等獲“杰出貢獻獎”。中歐還為已故院長李家鎬、張國華教授追授了“終身成就獎”。
一所“中歐合璧”的商學院成長的一小步,在改革開放30年及建國60周年的背景下,成了中國商業國際化進步的一大步。
15周年校慶并非應景或懷舊——比起100年歷史的哈佛商學院,亞洲一流、躋身世界商學院第一梯隊的中歐商學院(MBA課程全球排名第8)仍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15年以來,中歐商學院培養的8000多名校友,已成為中國工商界的中堅力量。中歐自身作為管理教育領域的“特區”,也被譽為一個成長奇跡。
國際共產主義精神
只有在中歐商學院,周小川才暫時卸下央行行長的角色——中歐名譽院長劉吉說,“中歐尊重官員,但不崇尚官員”——過一把經濟學家的癮。
“十年前(1999年),中歐學院成立五周年的時候,我做了一次演講。很多事情我不記得,但那一次我記得很清楚,我講的是如何用博弈論來解釋中國加入WTO的談判、雙邊貿易的雙贏。今天,中歐學院成立15周年,我講一下數學模型……我覺得應對當前的經濟問題、管理問題,不管你是管理一個整體經濟還是管理一個具體經濟,不管你是管理一家公司還是管理一家部門,決策模型可能對大家都會有好處。”
10月30日,上海金茂大廈,中歐商學院十五周年校慶招待晚宴。不管周小川講的是否有人聽懂,這都是一個約定:中歐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慶典,他都應邀出席。
周小川演講完以后,劉吉、朱曉明向他贈送了厚達400頁的中歐校史。當晚坐在匆忙趕回北京的飛機上,周小川翻閱此書,對中國MBA教育的肇始,尤其是中歐前身、中歐管理中心(CEMI)的篳路襤褸歷史心生感慨。要知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正作為活躍的青年理論家嶄露頭角,跟吳敬璉等人合著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吳敬璉從1984年中歐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就擔任教授,因此周小川很早就認識了中歐的創業元老們:來自西班牙的雷諾教授(Pedro Nueno)、CEMI歐方教務長博思邁教授(Max Boisot)、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CEMI主任楊亨(Jan Borgonjon)……
當中歐15周年在上海見到雷諾、楊亨,周小川跟他們熱情握手,那中間的感情歷經歲月而沉淀。對歷史感興趣的周小川,從這些熱愛中國、對中國的管理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國際友人身上,分明看到了當年馬可·波羅、利瑪竇等傳教士的身影。
但后來中歐執行院長雷諾告訴《中國企業家》,“不能叫我們為中歐之間的傳教士,我們是教授;而且中歐商學院不是我一兩個人做的,我們有那么多教授一起來完成的。”
雷諾也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可以用“國際共產主義精神”這個詞來概括,但有趣的是,在60年代國際風云激蕩的氛圍下,他買過一本毛澤東的著作——當時在西班牙是禁書,他跑到法國買的。1973年,雷諾獲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學位,受忘年交弗蘭克·福爾茨教授的影響,也熱衷于在世界各地幫助創建商學院。他早年在西班牙參與創辦IESE商學院,有力推動了本國的企業發展,這使他更加堅定了信念。他的商學院“傳教”之旅還遍及葡萄牙、拉丁美洲。
很快,他們將目光投向中國。80年代,雷諾擔任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副主席,經常和同事們討論,美國在二戰后將管理教育引入了歐洲,為什么我們不能先于美國人將工商管理教育引入中國呢?這個想法得到了國家經委和歐共體的支持。談判近兩年,1983年初,中歐雙方就在北京聯合舉辦MBA班達成共識。當時處于改革躁動的中國求知若渴,先后與美、日、法等國建立了10個企業管理培訓中心,但其中只有中美合辦的大連培訓中心及中歐合辦的北京管理項目(CEMP,5年后改名為CEMI)開設了MBA課程。
1984年9月1日,北京項目比大連項目早一個月入學,共招收學員34名。1989年之后,大連項目等停辦——在那個觀念沖突的年代,中國第一批合作辦學項目曾被視為“西方和平演變的工具”。但CEMI援助項目堅持了下來。1984-1994年間,CEMI共培養了6屆247名畢業生,為540余名企業高管提供了短期培訓,幫助中國大陸第一代MBA及高管完成了最早的商業洗禮和國際化接軌(比如全英文授課、案例教學法等)。
1986年,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中國第一批畢業的海歸MBA:“他們將置身于中國現代化的先鋒行列,承擔了將西方經濟學及管理學理論融于中國改革的使命……走在領導中國工業及政府部門前進的路上。”實際上,比起他們回國后的水土不服、處境尷尬,CEMI的MBA發揮了更真正的作用。
事隔25年后,從創建時的艱難到今天的狂歡,雷諾教授非常感慨。“當時我們那都是瘋狂的想法,絕對想像不到后來中歐能這么成功,擁有這么大的規模。”老紳士理性而謙遜,他話鋒一轉,“人們之前也很難想像中國后來發展這么快,所以我想中歐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是連在一起的。”2004年、2007年,雷諾教授先后獲得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紀念獎”、“白玉蘭榮譽獎”。今年國慶,他又獲得國家級的最高榮譽獎“友誼獎”(100名外國專家中唯一的工商管理教育領域代表),并參加了天安門國慶觀禮。
中歐15周年并不是終點。雷諾教授提醒說,中歐商學院在加納已經開設了EMBA課程,有很多的非洲學生。明年1月份又要開第二個班了,周邊海灣國家尼日利亞、喀麥隆等的學生都會來上課。“當初中歐教授在中國做的事情,現在在非洲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中國企業在非洲有很多投資,我們能幫助他們培養當地的員工。”
事已至此,你還能說這不是一種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精神嗎?
中歐基因
“山寨手機之母”榮秀麗的很多人生第一次都是在中歐商學院度過的。
為了向中歐15周年獻禮,以及紀念自己1991年就與之結下的緣分(CEMI-6是中歐在北京的最后一屆),天宇朗通董事長榮秀麗第一次穿了露肩晚裝——她在家門口的婚紗店加急訂做的。在中歐晚會上,人高馬大的她穿著這件藍裙子上臺,與真功夫董事長蔡達標、酷6網總裁李善友等校友一起領取了“商業新銳獎”。
第二天,在參加中歐全球管理論壇間歇,榮秀麗笑著對《中國企業家》承認,“我穿禮服不習慣,但如果不穿,態度問題,如果穿得效果不好,那只是品位問題。”
像很多企業家一樣,榮秀麗也不糾結于那個關于商學院的悖論——商學院到底培養企業家還是職業經理人?黃怒波(EMBA 1996)說,“因為中歐的教育,我才知道戰略,才去做企業”。徐航(EMBA 2002)說,讀中歐的“投資回報率很高”。臧力(EMBA 2002)的畢業論文直接就是飯統網的創業計劃書,啟動資金則來自四個中歐同學。榮秀麗受惠于中歐的MBA教育,“不夸張地說,中歐改變了我的一生”。
1991年3月,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洛陽拖拉機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榮秀麗趁著歇產假,和全班其他28個同學一起走進了中歐CEMI位于國家經委經濟干部培訓中心的教室。接下來的兩年,是充實而痛苦的魔鬼訓練:“學習壓力太大了,淘汰制;每天老師給的作業又超多,很多同學熬通宵;一個小組分工寫作文寫得驢唇不對馬嘴,辛苦到都要崩潰了……你知道MBA畢業那一天我什么感覺嗎?我把收破爛的喊來,裝了一麻袋的復印資料(那時候我們沒有書)全部賣掉,從現在開始再也不要讓我讀書了!”
抱怨歸抱怨,后來榮秀麗卻成了中歐商學院最大的一個“托”——她弟弟是中歐上海第一屆MBA,她每年都推薦一批好朋友就讀中歐,她還派了50個員工到中歐上企業定制培訓班。“所以有人說我在中歐是近親繁殖。”
其實榮秀麗與中歐的故事更早就發生了。1986年,中歐管理中心第二屆她就想考了,“我選擇中歐是出國的一種變相,‘不出國也能留學’,這是中歐最大的特色。而且中歐當時有獎學金,全額Sponsor,給的錢比我每個月工資都高。”但當時招生條件很特殊,你必須得是大中型企業、國家直屬單位的干部,還要政審。四年后,榮秀麗才遂愿。
她非常感激那段昏天黑地、與世隔絕的時光,“90年代初的社會氛圍,非常不適合談創業”,但系統的管理學教育幫助她從技術型人才轉變成一個管理型人才。“如果不從中歐學習,我只是做一個小企業家,可能沒有影響,當面臨跟全球頂級公司合作的時候會有障礙。但我17、8年前學的東西,現在跟微軟、高通等合作,不會覺得有多大的不同。這是很要命的!教育真的改變人!我真的被洗腦了!”
她發現,“中歐出來的人都不可一世的膨脹,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好處也是壞處。(中歐是造夢的地方?)對,他們玩兒命地造夢,把你的自尊、自信夸張到極致的一個造夢過程。經過這樣的入模子,你被快速包裝了,你覺得自己掌握了一種所向披靡的武器,就像游戲里你從此過關了。”也就是說,“中歐培養、培育了很多你可以創業的基礎需求。我們開玩笑說,創業之前你要找錢、找支持,去中歐晃一圈是必要的。中歐磨不掉你創業的熱情,反而會給你更多的東西。”
1993年MBA畢業后,榮秀麗加入百利豐通訊(天宇朗通的前身)。當時手機還不普及,她就意識到這是未來的趨勢。她起點很高,做國際品牌中國總代,“這也是在中歐學的,要騙就高騙嘛!”她掌握的管理利器也派上了用場,“我后來做的代理商方案,就是基于一份市場分析報告延伸而成的。我就是這么起家的,這還不應該感謝中歐嗎?”
更鮮為人知的是,榮秀麗在中歐讀書期間就樹立了大姐大的風范,人送外號“丐幫幫主”。當時他們窮,只能吃學生食堂,有時候就蹭吃培訓中心別人吃不完的會餐。“我們班很多人臉皮沒那么厚,一到飯點就跟我說,哎,老大,你去找飯去。很樂的!有個領導人說得很有意思,你們都是未來的國家精英,現在還沒精英到有錢買飯嘛……”
這些甘苦記憶,連同曠課被老師訓的經歷,榮秀麗都記在了日記本里。他們班聚會的時候,很多糗事翻出來供大家玩味。“我們保持了另外一個很好的傳統,在一起不談富貴,不比較身份地位,就是混。同學中有寫書的,有國企副部級干部,你錢多嗎?你付賬。”
對于中歐商學院后來的變化,榮秀麗由衷地高興,尤其是又見到雷諾、楊亨等老中歐人,她感到十分親切——榮秀麗是雷諾經常掛在嘴邊的成功典范。
榮秀麗覺得有些基因在中歐一直沒變,比如學術氛圍、注重實踐等。她戲謔地用廣告詞來比較長江商學院與中歐的不同:“你很在乎錢嗎?你想要很奢侈嗎?你想要搞高級的社交圈子嗎?請到長江來。”“你想要成為一個管理者嗎?你想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嗎?你想要跟國際接軌嗎?請到中歐來。”
最終,這個很晚才自我意識覺醒的女企業家(“我沒想參與歷史進程,更多的是環境造就你,但是知識和自信的底蘊支撐了你在這種環境中可以成長”),無意中觸碰到了商學院的本質——它唯一的產品就是思想,它唯一的資本就是人力資本。而這就是一屆又一屆校友從商學院所帶走的最珍貴的東西,就像烙印一樣,終生相隨,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