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有資格登上EMBA講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3:34 經濟觀察報
給EMBA講課的教授被半路轟走,學生自己上臺授課。這是教授不受EMBA學生歡迎的極端例子。學生需求是衡量教師好壞的惟一標準嗎?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登上EMBA講臺?如何吸引、培養各方都滿意的教授?這是中國各商學院非常頭疼的問題。2007年10月20日,中國EMBA五周年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就商學院的師資問題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以下是有關討論內容的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本論壇的主持人為北京市五洲在線廣告有限公司總裁曹章武。 什么教授最受歡迎? 齊大慶(長江商學院副院長):什么樣的教授是最適合的,這和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思考的問題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長江的定位從師資這一塊,走的是像皇家馬德里國家足球隊一樣,我們看哪個教授最符合長江的需求,最符合長江的使命,直接把他請過來,希望能夠成為長江的一員。到現在為止,長江還是以華人的教授為主,從今年開始,也有斯坦福的教授,完全是老外,這可能比較符合長江的歷史和定位。 對長江來講應該有比較扎實的管理教育方面的教育經歷,或者說至少有一個在名校的任教的經歷。到了長江之后,希望把過去獲得的知識和研究,系統的應用于教學。既希望教授對海外的研究有系統的理解,又希望傳授給學員。 藍海林(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給EMBA教好課的老師,一定是有很強表現欲望的老師,希望得到學生掌聲的老師,有很好的和企業家溝通語言的老師。 武常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過去五年的經驗,EMBA同學也有變化。早期外教大家是欣賞的。現在學員最喜歡的,就是有扎實的學術功底,還要對中國的情況有掌握,能夠和同學引起共鳴。 汪海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學院院長):我覺得美國的老師跟MBA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他有啟發學生思維,能夠調動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老師能夠有足夠的影響力,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這就是好的老師。通過幾十年的演進,中國有這么多大學和老師在他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能力,所以中國的EMBA一定要有國際化,一定要有市場化。當有人走進中國的時候,我們并不害怕競爭,所以我們對未來要有信心。 應飚(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對于教師的要求有三個方面:第一,具有國際化的視野;第二,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第三,具有豐富的本土企業的實踐經驗。像浙江大學EMBA尤其重視后面一點,因為我們的特點非常鮮明,就是以民營企業家為主。民營企業家從自己沒有到有,一直拼搏過來,他對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在實踐上都非常的清醒,認識的非常清楚。所以很多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碰到一個難題,就是說服不了這些企業家。所以我們那里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老師在上面上課,遇到下面學生激烈的反對,學生們舉手發言,甚至有半堂課下面的企業家上來講。對這一批精英企業家來說,不像平時拿個2006年的案例就能應付了,絕對應該是最前沿的案例。對EMBA學員來說,后面一點非常重要。 劉震宇(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廈大對老師的要求有三點:第一,必須有企業的工作經驗,越豐富越好;第二,必須有厚實的科研基礎;第三,有良好的授課技巧。但授課技巧并不等于說要像演員那樣在上面表演。 商學院的老師一般至少有兩類,第一類老師是實踐非常好,第二類老師是講課非常好。這兩類老師都是我們需要的。中國的很多商學院教授又要教學,又要搞科研,分工不是很明確。對提高教學質量是不太好的。 陳繼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一般來說,作為EMBA的師資,首先要有國際化的背景。我們說國際化的視野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包括對國際經濟、國際政治、國際軍事、國際社會、國際宗教等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了解這些之后,我們的教授在給中國EMBA學員上課時再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際,就是大家說的本土化。中國目前處于一個轉軌時期,很多國際上標準的理論拿過來就用行不通。 第二個是案例。如果作為一個EMBA的教師不懂實際,或者對實際案例分析得不是那么深刻、從管理學理論上站不住腳或者從現實的狀況中切入得不夠準確,那么我們的EMBA學員聽課就會覺得收獲不大,對EMBA的教學質量也會產生質疑。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學員的水平對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歡迎的不一定是好老師 趙曙明(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只有優秀的教授并不必定意味著EMBA的項目品質就高。辦學理念是商學院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商學院,或者一個EMBA項目,涉及的不只是個體的教授,而是一個整體,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比如,EMBA項目的目的是系統性地提高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全面管理素質。那么,項目的定位和目標,課程的設置體系,以及教學方法和案例的研究,教學管理,等等各方面,都是這個項目的關鍵組成部分。 我認為“教授多棲”的現象具有比較多的正面意義,可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充分共享師資資源,這也能提高中國EMBA教育的總體水平。同時,這種現象并不會使得各商學院的EMBA趨向同質化。商學院的特色取決于它的辦學理念和項目的整體品質,EMBA教學的差異化也在于此。 李燕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我覺得首先要區分學員喜歡的老師和作為一個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需要什么老師,這是兩回事。因為學員喜歡的老師,來的學員是參差不齊,他會根據自己的要求來評價老師。第二,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作為一位老師首先是他的理論素養,另外是實戰性,了解中國轉型時期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去運營。第三,創新知識、整合知識。第四,演講技巧。 范黎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在思考EMBA教育的時候發現一個關鍵詞,就是師資一定要多元化。比如說像我們師資建設里面,特色的東西一定是我們自己的老師在講,另外的課程應該多元化,誰講的好就請誰來。我個人有一個觀點,也是張新民院長的觀點,為什么非要講國產化率?在全球背景的情況下,還在講國產化率,那說明我們不夠國際化,所以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抓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誰好就請誰來。 新時期的“傳、幫、帶” 伊志宏(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 我們從去年開始提出一個理念,就是作為一個組織,不能光用老師,同時還要給老師提供發展的機會,同時老師和老師之間也要互相學習,營造大家互相學習的氛圍,隨著學院的發展,大家共同成長。我在哈佛感受特別深,在這樣一個教學組里老教授、中青年教授之間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年輕教授在上課,那些老教授都在聽課,老教授上課的時候,年輕教授也在聽。之后大家再在一起討論課程案例的教學;貋硪院,我們也開始著手做這個工作。這個工作看起來挺簡單,實際上在現在的高校里推動并不是那么容易。 大概在20年前我剛開始做老師的時候,各個大學有教研室或者叫教研組,還開展課程討論的“傳、幫、帶”。后來就逐漸都沒有了,除了大綱以外,做研究是個人的興趣,課教的怎么樣也是個人的事情,強調個人主義,缺少一種交流的文化氛圍。去年我們花了比較大的力度推動課程組,應該說效果還不錯。 汪海粟:師資問題是整個EMBA教育的核心問題,五年來我們有這樣的做法: 第一,在全校范圍內,發現優秀的教師,作為EMBA核心教師的成員。中國在過去二三十年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本土的教師越來越熟悉MBA教學的基本規律,開始越來越能夠跟學員展開互動,能夠經常的深入企業,并且撰寫有價值的案例。所以發現這些老師、調動這些老師的積極性,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培養年輕的老師。通過五年來的班主任制度,我們沉淀和培養了優秀的中青年老師。 第三,優化外籍教師和境內教師的結合。我們會請美國當地的學者,也會請華裔的老師,請外籍老師應該有標準,第一,是名校的老師;第二,是優秀的教師;第三,有很好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 應飚:剛開始,我們也到全國去請老師,自己上課的老師很少。當然我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最近在這方面加大投入。主要是給每一位外面聘請來上課的名師,配一個助教,實際上就是向名師學習。這個過程持續一段時間以后,現在已經有相當部分的課程都是由我們自己學院的教師來上。 另外,比如說有些老師上課經驗豐富,但是缺少研究。有些老師研究做的很好,但是上課的經驗不是很豐富。通過培養,這些老師都走上了EMBA的講臺。 劉震宇:我們學院前三年大概50%的師資是從國外引進的。由于跟哈佛大學走的比較近,參加了它的一個案例教學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送出了四批的學生。同時跟哈佛商學院聯系,他們提供一些免費的案例給我們,來補充國內的案例不足。 最近我們跟美國的商學院一起上課,一起做案例,這是這兩年做的比較多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真正規范的、標準的,符合哈佛商學院標準的案例還不多,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盡量把師資的培養、案例教學綜合的組合起來。 作為師資團隊,確實有些老師研究水平非常高,在國內國外都很優秀,但是他不見得適合在EMBA層次上給企業老總上課,這就需要給他一些實踐的機會。有些課程,我們會請國外的教授,比如他上課三天,我們的教授上課一天,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做EMBA,培養中國本土的精英,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國的師資、外國的思想、外國的體系、外國的標準等等,因為中國的事情,最后還要靠中國人去辦。所以怎么和國外結合,打開寬闊的國際視野,同時又能夠非常踏實的根據中國的實踐來非常好的運作,這非常重要。 武常岐:大學要想使教授能夠有長期的發展,你必須給他創造環境,所以北大在辦EMBA的同時,實際也在開始大規模的、系統的招聘年輕的教授。從2001年以后,每年招收10位,現在慢一點,每年招收6位。早期回來的教授,現在已經能夠在EMBA課程中擔任授課工作了。因為他們的實踐非常好,可以和中國的學生打成一片。 同時,北大還有一些知名的教授,使年輕的教授跟著他們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這里有一個解釋,因為北大光華學院有一個規定,一般北大的老師擔任EMBA項目的,可以到其他的學校做交流或者是講座。短期的院校互相之間交流是必要的。 徐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我們很重視案例教學,我們不僅在課堂上做,還會組織EMBA學員到企業去做,到企業進行實地的案例研修,這也是我們EMBA教育的一種特色。比如說到某一個學員自己的企業去,針對這個企業在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它的戰略定位,它的營銷策略等,進行案例的實地研修。 師資建設是系統工程 吳立范(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院長):體制內這樣一個薪金工資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會束縛人才的引進。很多學校可能采取“兩條線”的辦法,體制內的老師是一條線,體制外的老師是一條線,這種做法可能是一種妥協,但是肯定會有矛盾。 李維安(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作為將來合格的教授EMBA課程的團隊,第一,必須有明確的培養理念和目標。不能把EMBA作為一個短期項目,作為短期的創收項目。 第二,這個團隊必須是能夠把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的比較好的團隊。 第三,這個團隊必須能夠適合企業環境變化、企業定制需要而進行教學轉型的團隊。今后的發展中受教育對象往往對管理基礎、溝通、商業運作的規則比較熟悉,在這個層面上再進行教育,就更需要個性化、定制化的特色教育。如果還是拿著一個講稿,多少年不變,這不行。 第四,這個團隊必須是講求社會責任、社會奉獻的團隊。企業應該這樣,商學院本身的教授團隊也要考慮這方面。 陳繼勇:在培養師資方面,我認為應該大力鼓勵教師進行企業橫向課題的研究。像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這些綜合型大學,都比較重視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與研究,因為這代表著一個學校的科研水平、代表教員本人的學術水平,但對企業的橫向項目,有些學校不是很重視。實際上,橫向項目是擴大社會影響,也是學術服務于社會的目的,尤其是社會調研和企業案例研究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范黎波:我覺得企業家真的需要名師的指點,確實EMBA師資講究國際化。第一,課程設置首先有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這樣的課程體系,也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所以就要把它突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重點給學生講的一個概念是美中貿易關系是什么,一般是請美中貿易會長定期的來做講座。第二,我們跟WTO有密切的關系;第三,跟歐盟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EMBA教育不是論道,我一直認為EMBA教育是幫助你探道,把正確的謬誤的都給你,你自己去選擇。不管你做什么都有20個人是反對的,你問他為什么?他不知道。所以我認為EMBA應該是探道,而不應該是簡單的論道。 藍海林:第一,比如說現在學生導向越來越重,實際在推動老師做一些知識創新的工作,但一般善于做這些工作的人,都不善于做EMBA。這里就面臨一個問題,就要從另外一些單位請一些人專門教授EMBA。第二,現在所做的很多學問和高管實際需要的知識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真正要發展好EMBA,大學也好,商學院也好,都面臨一種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挑戰。最近有些學校做的非常的學術化,我想它的EMBA一定會受到影響。如果做的不學術化,學校在學科評級方面又存在問題。這個矛盾是今后發展面臨的問題。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