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題商學院管理:變形與進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23:51 中國經營報
穿過哈佛大學的查爾斯河將哈佛商學院橫隔在校園的另一端,這被哈佛商學院院長戲稱為哈佛商學院得以成為全球頂尖商學院之一的“天然屏障”。在中國,擁有一條類似的河流幾乎是所有大學商學院都夢寐以求的事情。這更是一個讓中國的商學院院長們頭疼不已的問題。 苦于不能“獨立” 的中國商學院,在短短26年的發展歷史中,特別是近年來,自身的管理問題越來越多的暴露在公眾面前。“行政化管理”、“商學院管理比國有企業還差”、“提款機”等等越來越多的責難,把商學院推到了聚光燈下。 中外之別:職業化治理 楊鵬已經深刻體會到了中外商學院之間在管理上存在的差別。楊鵬曾經供職于暨南大學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現在是中國供應商培訓學院的一名管理人員。中國供應商培訓學院與絕大多數美國的商學院一樣有著非盈利的性質。它為在華會員企業的供應商提供供應商案例的培訓,同時也在搜集全球學員企業的案例來豐富教學案例庫。這些會員企業中不乏像麥當勞、惠普以及福特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 楊鵬雖然還承擔著一些研究性的工作,但管理儼然已經成為了他的主要職責。在楊鵬看來,中外商學院之間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學院的管理和治理上,培訓學院采用的是職業化的規范管理。即使培訓學院是獨立運作的,但還是設置了專門的職位對項目營運實施監管。 “這也許是得益于學院沒有盈利的壓力,所以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楊鵬說。然而,在楊鵬看來,國內的商學院目前已經偏離了原有的宗旨。 對此體會更為深刻的是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李維安教授。 “國內的商學院治理比國有企業差遠了,這是我們最大的弱處。”李維安教授曾不止一次地發出感慨,“為什么我們的商學院的發展速度不如人家,這就像當時外資企業進來,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差別之因:行政職能缺乏 在今年1月份的“第三屆商學院院長論壇”上,李維安教授曾經針對目前商學院的管理問題做出了精辟的歸納——“我覺得現在商學院有四個傾向:商學院治理行政化、辦學目的創收化、合作辦學低檔化、管理教育脫離實踐化”。有著10多年商學院教育經驗的李維安指出,“商學院的管理和治理確實不如國有企業。”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教授也有同樣的感受,商學院是培養管理精英和人才的地方,是“輸出管理”的,但在我國也確實存在商學院管理落后于企業管理的現象,比如商學院治理的行政化,不是“教授治院”和“學術興院”,甚至在個別商學院中還存在權術壓倒學術的現象。 商學院治理行政化的一大現象就是不夠職業化。從人員配置比例就可以看出國內一些高校的商學院里,行政人員所占比例比較低,一般還不到1/4,國內一些著名的商學院一般也就在一半左右。這種配置必然造成教授在承擔科研任務的同時,還要承擔行政任務。高校商學院院長基本是學者出身,院長的管理工作一般由他們兼任,最多也就占到他們工作時間的一半左右。顯然,這與職業化的院長在角色上存在明顯錯位,顯然不利于商學院的管理和發展。更有甚者,我國大學商學院的許多教師也都兼任了行政工作,整天超負荷地工作,不能專心干自己的本職工作。 相比而言,在國外成熟的商學院則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教師與行政人員比例幾乎是1∶1,而在哈佛商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國外著名的商學院里,行政人員所占的比重更大。 當然這與我國目前高等教育體制有關。楊鵬分析認為,目前國內商學院普遍是學位教育與商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無可避免地在學院管理上也要采取“行政化管理”,至少也是半市場、半行政的管理方式,這就是國內商學院在管理上的苦惱之一。 商學院的這種管理局面似乎也存在歷史原因:一般商學院都是事業單位,事業單位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所謂的“精兵簡政”。壓縮行政機構,精簡行政人員是一個基本途徑。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也正是因為行政管理人員的缺位,使得商學院的一部分職能工作沒有能夠真正地負擔和開展起來。 更重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當前。“我個人認為,官本位主義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商學院,更為甚者是大學和科研機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前任院長徐二明教授說。 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看來,官本位主義也直接導致了商學院的一些角色錯位、越位,管理職能缺位。 行政職能的缺乏,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考核制度、激勵機制以及人事管理等等各種有效的管理手段缺乏,由此給商學院的治理帶來極大難度。 兩難困局:亟待明確的權責利 李維安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早在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成立之初,他就提出過一個建院理論——“教授治院、干部管院”。李維安教授對此的解釋是:治就是治理,把握學院的大方向和大政策;管就是管理、服務,由教師隊伍、干部隊伍兩個構成的。 “其實,提倡院長職業化就是為教學提供服務,讓教授職業化,安心于本職工作。”李維安教授說。 但是,現實是我國難以建立起一個職業化的商學院院長隊伍,盡管以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為首的一些商學院也在不斷嘗試著“教授治院、干部管院”的策略。 事實上,業界公認的一名稱職的商學院院長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社會活動能力,要跟政府、企業聯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二是學術研究能力,做好教學科研工作;三是管理能力,為學院教學科研發展進行籌資。 在做到這三點之前,需要更加明確商學院的權責利關系。因為在產權和出資不明確的前提之下,就很難劃分責任和權利。國有企業改革和高校辦企業的改革實踐證明,明確權責利,是為了更好地釋放動力,而引入職業化管理則是確保效率。 然而,在高等教育改革尚無定論的前提之下,大學都屬于國家撥款的性質,況且商學院還承擔著一部分學位教育的職能。在權責利無法明晰的現狀之下,商學院何來獨立可言? 徐二明教授認為,學位教育和商業教育分開管理并非不可行,但是畢竟商學院當下還是有不少商業利益的,哪個大學會實施這樣的政策呢? 在呂政看來,無法實現商學院獨立和院長職業化的條件下,至少應該賦予院長以更多權力,比如人事任免權等。 但也有觀點認為,商學院院長被賦予更多的權力并非是一件好事情,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以及權力制衡因素,商學院的管理很容易會陷入“一言堂”的新困境。 據記者了解,長江商學院的重大決策均由核心教授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其中包括人事、項目等所有重大決策,均要由教授委員會2/3以上票數同意才能通過,院長只有否決權。“教授治院”的體制成了知名教授選擇長江商學院的原因之一。 院長職業化、獨立辦學、組織目標設定以及賦予院長更多人事權,這僅僅是目前針對商學院管理問題提出的種種設想,然而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無法破除堅冰的情況下,商學院所面臨的管理難題是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的。 中國經營報記者:程濤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