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MBA教育面臨新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16:29 《經理人》

  缺乏中國的管理理論,是MBA教育最大弊端

  文/《經理人》雜志 周建華

  MBA教育自1991年試辦以來,已經走過了15年的歷程。招生學校從當初的9所,擴大到了2006年的96所。在招生學校持續增加,錄取規模持續擴大、不少學校MBA辦學質量逐漸上升的時候,申請讀MBA的人數卻經歷了2003年和2004年的大幅下降。雖然2005年和2006年申請攻讀MBA的人數略微上升,但各個學校,包括不少名校MBA項目的報考人數卻也在下降,或停滯不前。2006年有19所MBA報名人數不足,少于錄取人數,最終需要從其他學校中調劑生源,比2005年16所增加了3所。

  在MBA市場看起來不再受公眾盲目熱捧的背后,MBA教育真正的難題與挑戰,到底是來自報名人數減少,還是來自于其他方面?報名人數減少能說明MBA教育出了問題嗎?《經理人》雜志專訪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純均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仝允桓教授等。

  挑戰1:缺乏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體系

  在過去學習西方理論基礎上,如何如何融合提煉中國企業25年管理實踐的成功經驗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建立適合本土文化和本土實踐的中國企業管理理論,是當前MBA教育最大、最根本的挑戰。

  從2002年開始,國際上申請讀MBA的人數明顯下降。原因很復雜,從經濟的角度,北美近幾年經濟發展好,工作機會多,念MBA的人反而少了,體現了反經濟周期的規律。從人口統計來看,北美二三十歲年齡結構的人口減少,可能也是一個原因。但從深層次原因來說,是MBA教育怎樣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問題。近幾年北美MBA教育脫離實際,受到了部分學者和企業界的批評,甚至有學者尖銳地提出“商學院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作為MBA教育發源地的北美尚且存在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那中國情況如何呢?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純均教授在接受《經理人》雜志獨家專訪時指出,從中國國內來看,如何開發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管理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進培養模式,是當前MBA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MBA教育中的職能性課程,如會計、營銷、運作管理等等,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很多與制度、文化相關的課程,過去中國也是學習別人的,發展到現在,應該是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MBA課程體系、管理理論體系。中國企業已經有25年實踐,涌現出了一批好的企業,他們在吸取國外先進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的同時,融合中國文化,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們不僅要開發幾個中國案例,同時要形成理論體系,融合到教學當中去。過去是“照著(西方的)講”,未來應該是“接著講(中國的管理理論)”。

  過去MBA教育是在教學內容規范化,教材和教學方法規范化,考試改革上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績。未來MBA應該怎么發展?趙純均的前瞻性思考是,應該是給MBA這個舶來品,增加中國內涵,因為管理從本質上是與文化、制度是緊密相關的。據了解 ,目前國內一些學者已經開始了建立中國自己的管理學科體系的課題研究和探索。

  挑戰2:兩極分化下中小院校如何定位

  商學院的競爭,最要害的還不在于排名第幾,而在于能否招收到好的學生,在于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前幾年社會上對MBA認識不成熟,以為學完MBA就能拿到高薪,導致有些本來不適合念MBA的學生,也選擇讀MBA;有些可能原來對工作不滿意,也希望通過讀MBA來換好工作。2003年和2004年MBA報考人數大幅下降,是因為大家對MBA逐漸有了理性的認識,有些本來不適合于讀MBA的人,就不報考了。同時,工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會計碩士等學位的開設,也分流了一部分人員。

  2006年有19所MBA報名人數不足,少于計劃錄取人數,比2005年16所增加了3所。雖然這些MBA項目通過從其他MBA院校未錄取的學生中調劑生源,最終大多數還是能招滿學生。但這依然暴露了一個關鍵問題:MBA教育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招生規模擴大了,招生學校大幅增加到了96所,但兩極分化也在加快,優質生源的爭奪在加劇。世界性、全國性MBA品牌院校在形成,地區性MBA品牌也在發展。而在此浪潮中,再多數院校的MBA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有些中小院校在競爭中,不能很好定位自己,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純均指出,在品牌分化時代,商學院的院長必須討論清楚:自己學校MBA項目的使命是什么?目標市場在哪里? 在什么人群中宣傳、推廣和招生?有些院校可以定位為國際級、國家級的企業服務,有些可能應該定位在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比如,青海擁有500多萬人口,外面的人不太愿意去,里面的人不容易出來學習,目前青海還沒有MBA項目,如果辦一個MBA項目專門為青海經濟發展服務,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提高師資水平,抓好教學質量,我看是可以的。同時,發展較好的院校,也應響應教育部和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為中西部院校培訓師資、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

  挑戰3:真正觸及管理者神經的研究太少

  MBA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優秀的老師,招收到好的學生,提供好的教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在接受《經理人》雜志獨家專訪時說,商學院是創造知識的地方,需要原創能力。不否認有些課程中,有些老師通過講課技巧來取得認可,但長遠來說,優秀的老師一定是優秀知識的創造者。雖然過去幾年商學院老師在知識創造上進步很快,但能很好地把理論、案例和現實的問題結合起來的老師,國內還是不多,不是很令人滿意。我經常跟老師講,如果你寫了一篇文章,能否找10個商界人士,用10分鐘、20分鐘告訴他,看他們是否感興趣,如果引不起共鳴,說明水平不是很高。因為研究是非常復雜的,但一定是關注具有普遍性的、大家感興趣的問題。但現在國內發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能真正觸動管理者神經的,撓到企業家痛處的,還是太少。

  10年前,老師按照西方的教科書備課,照著講,學生也覺得很新鮮,收獲很大。這個階段過去了。現在學生進步很快,管理者通過自學、培訓等各種渠道,都可以獲得。老師能否比他們理解的更深刻,這很關鍵。過去很多培訓都是技術性,現在需要的是理念性、思維性的。越到高層,思辨性的、哲學層面的思維越重要。光華管理學院非常注重老師的知識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也要看他/她有沒有很好的商業感覺。如果沒有很好的商業感覺,只會推導理論模型和數學模型,還不是好老師。優秀的老師應該能在一團亂麻的商業現象和困惑中,提煉出管理者能理解的關鍵問題。

  商學院能否辦好,學生的素質也很重要。不同的學生聽一門課,看同一本書,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造化。如果不能選擇出最好的學生,學生素質不好,再好的老師也不行。北大光華從1999年起在MBA選拔中引入面試的程序,是國內第一家引入面試選人的商學院。當然,筆試、面試也不一定能對一個人判斷的很準,還要看他的背景。比如同樣分數同樣職位,一個年齡大的,一個年齡小一些的,我們寧可錄取那個年輕的。

  挑戰3:用英語向國際學生講授中國管理思想

  MBA是一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學位,而管理和管理教育又是與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制度、文化密切相關的。中國MBA教育既要解決國際化,也要解決本土化問題。中國的MBA教育一直在做這兩個方面的探索。清華國際MBA項目采用全英文授課,有人不理解,認為中國教授和中國學生講課,當然是用中國話講得好,為何要用英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仝允桓教授在接受《經理人》雜志獨家專訪時說,清華MBA項目辦國際班,主要是營造一個國際化的平臺和國際交流的環境,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國際學生,不僅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培養人才,也要使中國的MBA教育走向世界。經過5年的努力,清華MBA教育在國際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2006年,清華國際MBA班招收了120名學生,其中有40人是不懂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自9個國家,其中北美學生有15個。同時,依托國際MBA項目,清華經管學院與世界上50個學校簽署了學生交換協議,讓清華MBA走出去學習半年,也讓國際合作院校學生走進清華學習。2006年接收國際交換學生近百名。

  目前,清華國際MBA的目標是在小范圍內營造出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但這樣壓力也很大,因為整個學院的教學和服務體系都要適應國際化的進程,不僅教材、案例要用英文的,教學語言要完全使用英語,教學文件、教學信息、網站,乃至學院環境和服務窗口都要做到雙語化。“更重要的是,課程內容也要要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外國人來中國學習,是希望聽到中國的事情,如何用外語向外國學生講授中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其難度可想而知。” 仝允桓說。

  挑戰5:差距在于質量控制

  與其他受訪者一樣,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教授在接受《經理人》雜志獨家專訪時,同樣認為師資和教材建設,是中國MBA教育的兩大突出挑戰。一個優秀教師,既懂理論,也最好有企業工作經驗,或者做咨詢和擔任獨立董事的經驗,這就需要至少10年的奮斗:念完博士需要5、6年,積累實踐經驗需要5、6年。而中國MBA辦學歷史不長,在師資上還需要積累。

  除此之外,中國MBA教育與國際優秀商學院的差距在于質量控制,質量控制不僅體現在師資等方面,還體現在流程管理、學習環境營造上面。張維炯赴哈佛商學院考察時即發現,哈佛不僅把注重課堂討論,而且注重課前討論、課后討論:學員住在一個沒有套間里,睡覺的房間很小,沒有電視機,逼著學員走出臥室參與討論,同時,食堂等的設施設計也很適于討論和認識其他校友。“這些設施從細處入手,逼著學員不想學習、討論都不行,包括學員來回學校的路上,安排都很細”。

  在商學院品牌差異化顯現的時代,中歐MBA的國際化成為了企業界公認的特色。中歐目前擁有常任教授37名,持中國護照、歐洲護照和北美護照的,各占1/3左右,其中華人占50%左右。其國際學生比例,從2005級的20%上升到了2006級的30%。張維炯說,由于我們招收的MBA參加GMAT考試,要求全脫產學習,全英文授課,因此我們的優質生源競爭壓力主要來自國際上的知名商學院,我們想招的學生他們也想招,獎學金在生源爭奪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挑戰5:案例空殼化問題依然明顯

  案例教學是MBA教學的重要手段,但MBA案例教學中仍存在兩個關鍵問題:

  1、案例開發與共享機制存在問題。由于商學院評估體系中,案例開發不算科研成果,案例開發經費不足,以及中國企業很多操作不愿外部研究人員介入,案例開發深度和廣度均不夠,以致出現有些MBA教師的案例僅僅來源于報刊報道,而沒有深入調研開發。同時,不少商學院案例往往只由教師個人搜集,自己使用,無法共享。

  2、案例教學空殼化問題。案例教學起源于西方,西方教育中強調個體學習和自我管理,強調學生自主,自由選擇,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核心概念是強調與他人(教師或學生)的對話和交流。而中國學習從中小學到大學均習慣于老師的課堂理論灌輸,習慣于將老師當作權威的信息來源,通過討論獲得知識的習慣尚未形成。“盡管形式上士案例教學法的外在,但是,因為參與者、組織方式均予典型案例教學法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導致成效低下。”由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純均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中國管理教育報告》中,指出了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有幾所商學院的案例庫建設具有了一定基礎,各自都積累了上百個很好的案例。中國MBA教育應結合國情,采用案例教學與老師講授相結合的辦法。”趙純均說。

  表1: 2006年MBA報考和招生人數沒有達到專家的預測規模

報考人數

招生規模

2002年有關專家預測2006年MBA的規模

80000

32000

2006年MBA聯考及GRK考試實際報名人數

55000左右

23000左右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

  表2:

2006年MBA聯考報名(實考)人數少于錄取人數的19所學校

學院名稱

報名人數

實際考試人數

錄取人數

中國農業大學

96

65

100

天津財經大學

77

59

60

河北工業大學

75

66

135

浙江工業大學

26

18

40

浙江工商大學

78

47

65

華東理工大學

178

136

268

上海理工大學

70

54

95

東華大學

246

185

250

河海大學

63

47

110

江蘇大學

99

75

1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48

35

77

昆明理工大學

87

73

150

西安理工大學

146

113

160

四川大學

406

291

400

上海大學

68

47

150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22

157

180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55

44

85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52

39

60

安徽大學

16

10

40

  (數據來源:全國工商管理碩士入學考試研究中心)

  (附文)

  《經理人》:MBA考試和錄取方式會否變化?

  趙純均(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MBA考試,考英文和綜合考試2門課程,短期內應該不會變化,全國聯考肯定也不會取消。因為世界各國的管理類學生入學都有筆試環節,大都采用GMAT考試,同時全國聯考還能有效阻止招生工作的不正之風,而各學校單獨命題考試存在較大的負面作用。

  現在的綜合考試形式上與GMAT考試很類似了,形式不會變,變的只是每年命題的內容。至于筆試分數起的作用大小,錄取方式變化,目標都要是把適合攻讀MBA的人招收進來。MBA屬于碩士學位教育,它肯定要對智力、學術水平、個人素質有一定要求,因此并非是管理者就要一定能考上和攻讀MBA。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