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是否真的要去美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16:39 《市場圈》 | |||||||||
雖然這兩年“海龜”和“海帶”的話題已經不再成為媒體關心的焦點,但是關于MBA的討論似乎更加白熱化。我曾經也認真地問過自己,“真的值嗎?” 文|寨克 1999年8月26日,我乘坐UA851航班飛往美國紐約,開始了我在美國圣約翰大學為期兩
雖然這兩年“海龜”和“海帶”的話題已經不再成為媒體關心的焦點,但是關于MBA的討論似乎更加白熱化。我曾經也認真地問過自己,“真的值嗎?” 中國“老生”的冷遇和幫助 有一些中國“老生”比我們早幾年來到美國,在美國多年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有一種非常盲目的優越感。有的人,你叫他中文名字他會老大不高興,非要叫他英文名字才舒坦,而有的人拿到了工作簽證或綠卡儼然一副美國人的面孔和架式。這類老生見到我們這些“留學菜鳥”就躲,生怕自己和中國同學扯上關系。 記得第一天去學校報到,在MBA學生管理處看見三個中國同學。老師告訴我,他們是我的上屆同學,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問他們,于是我走過去和他們打招呼:“你們好!我是從北京來的,你們是從大陸來的吧?”聽到我的問話這三個同學立刻不作聲了,連頭也不抬,愛搭不理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以為他們沒有聽到,又大聲地重復了我的問候。三個人依然是沒有任何回應,而且臉上顯出了不耐煩的神色。我當時真有一種被人打了嘴巴的感覺,即便是一個普通美國人對我善意的問候也會非常禮貌的回應。我開始非常不理解為什么到了美國,人會變成這樣? 當我成為圣約翰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陸留學生會主席以后,也曾經多次邀請這三位同學參加學生會的活動,這三位同學均沒有出現過,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是因為在簽證上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所以“不敢見人”。他們不是對我,對所有中國同學都是這樣。這類“老生”說白了就是怕中國同學給他們“找麻煩”,他們當然僅僅是大陸同學中的一小部分人。但是我不禁要問,出國留學真的要讓我們變得如此“異化”嗎? 在美國留學最困難的時候,也有太多的中國“老生”無私地幫助我、鼓勵我、支持我,是他們給了我很多指點和引導,告訴我如何渡過開始的難關,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如何拿到獎學金,如何能把教授的工作做好等等。他們是我一生的財富,也是我在美國MBA學習中最大的收獲之一。 看透美國人的嫉妒心理 另一類非常自以為是的美國人,他們對我的“調教”多是出于美國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和不能允許別人比他強的嫉妒心理。平時你在小組討論中任何一個主意和想法都會引起他(她)的反感和打壓。 記得一次,我和另外7位美國同學共同為一家社區銀行(RidgewoodCommunity Bank)進行營銷策劃。我提出利用電話反饋系統記錄800線客戶電話數量,并了解電話回饋和銷售之間的關系的思路。這個主意受到一位“老生”的激烈反對和抨擊,他讓我拿出做這件事情的理論和實戰依據,我列舉了DELL電腦公司的800線銷售服務系統、中國招商銀行的電話營銷系統等例子,同時拿出了美國廣告文案大師John Caples的著作“Tested Advertising Method”(《測試的廣告方法》)來證明我的觀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依據的。他仍然非常不屑一顧地說:“這是你個人的看法,本小組沒有辦法采用你的觀點”。直到Ridgewood社區銀行的董事會的一位資深高級顧問對我的做法大加贊同時,這位“老生”的氣焰才多少有了收斂。但是后來居然又用減少發言時間打壓我,實在令人發笑!說穿了,是有這樣一類美國人沒有辦法接受“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比他們強的嫉妒和失落的心態。 我發現,MBA的教育更多是“心態”和“做人”的問題。很多留學回來的人和受過MBA教育的人并沒有在做人的精神層面、道德層面和行為層面上得到提高,而僅僅學到了解決問題的非常表面的“術”,沒有領會和掌握解決問題的“道”。所以很多“海龜”找不到工作不是學歷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MBA的教育課程設置很多,但沒有涉及人的情商問題、道德問題、品性和性格等,所以指望MBA能夠給你的做人和做事帶來實質的變化實在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 生活就是學習 我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已經33歲。放棄了在中國優厚的生活,在美國過上了清苦的留學生活。我們這些生長在“紅旗下的紅苗子”,沒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系下生存過,因此去美國留學是我人生的一種歷煉和經歷。 我雖然沒有像《北京人在紐約》的主人公王啟明那樣在餐館里涮碗,但是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包括做家庭教師、商場促銷員,給華人做翻譯。很多和我一樣在美國留學的大陸同學為了能夠節省每一分錢,買最便宜的菜,住最便宜的地方,很多人通常要打兩份工,還要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實在是不容易。我體驗過很多中國人都曾有過的“撿垃圾”的經驗,其實那是一種為了節省每一分錢的明智之舉。 社區的“跳蚤市場”也是我滿足自己購物欲望的好地方。我的二手傳真機、多功能CD機都是在“跳蚤市場”淘來的。我把對美國的“垃圾文化”和“跳蚤市場”的理解和研究寫成了我的第一個案例“eBay,明天早餐在哪里?”發表在國內的媒體上。 在美國留學期間潛移默化地習慣了很多美國社會約定俗成的風俗和習慣。比如說:乘車、在電影院和地鐵中買票、在商場購物要自覺排隊,否則就會有人站出來當眾警告你。在銀行排隊切不可靠在人家背后太近,因為那是不禮貌的而且有窺探別人隱私的嫌疑。過馬路時候要看綠燈,上電梯要讓女士先上,走在前面要給后邊的人擋門,這些聽起來很簡單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社會的公眾道德和秩序所缺乏的。而這些東西在MBA的課堂上是沒有人教的,你只能自己去體會和觀察。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MBA的大多數案例都是來自社會的實踐和生活,沒有對生活和實踐的理解就很難上好MBA這堂課。這也是為什么我更主張工作幾年以后再上MBA的原因,你會有一種“飛躍“的感覺。 學習就是生活 文化差異始終是我留學美國期間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我的教授曾經和我說過:“寨克,東方人點頭通常不是表示他明白和同意,而是‘我知道了’,是一種禮貌。因此,如果你沒有聽明白我說的,請一定再問一次,否則你在美國第二天就會被炒魷魚”。我深深地記住了這位教授說的,從此不明白的問題,聽不懂的問題我絕對不會再“不懂裝懂”。這種態度和方式的轉變讓我在后來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我也盡我所能的更多地了解美國的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磮蠹垺⒖措娨暋⒖措娪啊⒔杳赓M的錄像帶,和教授們討論各種話題。我在課后和教授泡的時間遠遠多于課堂上的時間。中國還有句俏皮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主動找的學習搭檔都是班上最漂亮、也是最聰明的美國女孩,她們沒有一個人拒絕我,因為她們被我的誠意和主動所打動。 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結交了我最好的美國朋友Paul和他的全家。Paul的媽媽Pauline七歲從意大利來到美國,是她的中國鄰居小姑娘玲玲教她英文的,Pauline和玲玲成為了一生的朋友,于是Pauline讓他的兒子一定要幫助一個從中國來的同學。我有幸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了一個非常好的美國家庭,看到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在美國人家庭里過了感恩節、圣誕節,吃到了真正的意大利人的比薩。這是學習,也是生活。而MBA這門學問本身就是讓你能夠發現不同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沒有唯一答案是MBA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未完待續) 作者介紹 寨克:美國圣約翰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 多家媒體市場營銷專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