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爭議并著成長的記憶賽事:市場才是根本原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16:10 經濟觀察報
本報特約記者 吳圻 北京報道 2006年,在中國舉辦的國際高爾夫賽事忽然多了起來。3月,北京三元橋旁的巨大廣告牌宣傳著TCL精英賽;4月的北京和7月的上海,分別是VOLVO中國公開賽和寶馬公開賽;11月,匯豐冠軍賽甚至搶了APT收官之戰“上海大師賽”的風頭……不僅賽事數量增多,巨額獎金也吸引著來自六大巡回賽的“賞金獵人”們,這一年里,在國際賽場上威風八面的大人物們幾乎都來中國了。這一切是否可以被理解為中國開始成為高爾夫世界“列強”之一的信號? 大型比賽進入中國,這是市場的需要,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需要。歐巡賽精確地看到,中國才是接下來需要拓展的大市場,今年一年間,落戶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歐巡賽事,每年已經達到了5場。11年磨5劍,對于一個“赤腳”的民族來說,這是何等神速的買鞋速度。 作為全球的6大高球巡回賽之首,美巡也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想要挺進中國,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時間,讓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讓中國球員和世界球員融合。“平衡點”,這也是各大巡回賽官方想要追求的東西。 競技:被國家隊改變概念 高爾夫球作為亞運項目,球手們遠沒有奧運項目的運動員般吃香,沒有成群的記者和觀眾。但第一次以正式國家隊的形式出現在亞運賽場上,對于中國高爾夫來說,總是讓人欣喜的。擁有了國家隊和專職教練,一種休閑運動開始以競技的姿態發展,國家隊的成立究竟會在高爾夫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去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將棒曲手壘項目分出去,新的小球運動管理中心正式亮相了,接手這個新班子一把手的是原網球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兼中心副主任的張小寧。今年1月份,張小寧主任“燃”起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他透露高爾夫將要組建國字號隊伍;3月底,在觀瀾湖球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張小寧正式對外宣布,中國首支高爾夫國家隊正式成立。前后不過三個月時間。 成立國家隊是好事,但引起爭議的是,在國家隊成員中沒有一名職業球員,這是一支純粹的業余隊。在今年的“大佛杯”中,亞運選手中的吳康春和吳阿順,以國家隊的名義挑戰澳洲雙雄奧格維和艾倫比,更讓外界普遍質疑這種實力懸殊的比賽完全是給人們找樂子。 高爾夫國家隊的成立,表明高爾夫不再是一種休閑的運動,國家開始重視高爾夫,并且希望打造一支競技隊伍。多哈的賽場上,更多的普通體育觀眾開始認識高爾夫,開始熟知什么是小鳥球,什么是亞洲實力和中國水平,開始接納這個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貴族運動。或許小球中心從一開始設立國家隊,就是考慮到亞運會對廣泛體育群體的影響力,以競技的名義推廣這項休閑運動。 教育:高爾夫與高校的聯姻 一個青少年暑期班10次課,費用2000元至4000元人民幣不等,加上配球包、球桿和服裝,不菲的支出還是讓家長們趨之若鶩;球場對接收報名也有人數控制,這一切看上去都是為了保證教學水平而存在。筆者曾因青少年暑期高爾夫的專題采訪了不少參加培訓的兒童家長,令人驚訝的是,沒有一位家長愿意孩子將來以高爾夫謀生,但在他們看來,高爾夫這項運動能夠培養兒童的貴族氣質,讓他們在一群“平凡的孩子”中顯得與眾不同;還有部分家長的想法是,會打高爾夫是孩子們在將來工作時與人談生意的一種重要手段,至少也是接觸上級的一種方式。 存在于高爾夫教育中最有爭議的話題莫過于高校引進高爾夫教育,這本來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美國耶魯大學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爾夫球場,而北大不過是打算將荒廢的操場重新利用。這一想法卻招來了網友們的不平,認為北大作為中國的傳統學府,不應該在教學中引進洋人的運動,于是“練習場”變成了“發球臺”,甚至在輿論的打壓下,徹底將計劃擱淺,但我們后來還是看到:上海財經大學將高爾夫列為選修課程之一、云南農大打算將校園空地改造成高爾夫練習場、廈門大學將高爾夫列為部分專業的必修課、上海交通大學開設高爾夫EMBA課程…… 其實與高爾夫相關的課程并不僅是學會如何打球那么簡單,高爾夫課程包括高爾夫競技、球場草學、球會管理學,還擴展到高爾夫文化傳播、運動康復、球場設計等等。北大和廈大只是在做高爾夫教育的初級嘗試,但這卻折射出社會公眾對于教學改革的承受能力、中國教育對社會發展做出的同步變革的適應能力以及教育機構對于教育發展、高校管理的統籌能力。 張連偉曾就這個問題跟筆者表示他個人的想法:“北大作為最有威望的大學之一,更應該有魄力帶頭去改變教育的模式。”不過到目前為止,關于高爾夫發展和教育的結合,中國還沒有一個公之于眾的計劃。 球場:綠化還是破壞 隨著225洞山東南山高爾夫球場的正式營業,世界第一大高爾夫球場名號易主,隨之而來的是關于興建球場和環境保護孰輕孰重的討論。11月15日,國家林業局通報10起破壞林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案件,位于首位的河北省張北縣“仙那都國際生態度假村”,涉嫌破壞三北防護林修建高爾夫球場。此類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出現,2003年4月16日,《焦點訪談》曾以“蝦場如何變球場”為題,報道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強行占去農民們1000多畝的養蝦場,違法建設高爾夫球場。每年不停增加的高爾夫球場究竟是行著綠化之實,還是變著法子破壞、污染環境?興建大型球場要考慮的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平衡點在哪里? 有環境專家認為高爾夫球場雖然是綠地,但并不是在綠化環境,而是在占用國土面積。一個18洞的標準高爾夫球場,占地面積在1500畝-1800畝不等,曾經有朋友在北京去天津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上,注意到142公里的高速公路兩旁,至少有4個高爾夫球場,也就相當于7000畝左右的土地。而隨著高爾夫運動與高爾夫相關產業的發展,現代高爾夫球場的設施不斷趨于完善,功能趨于多元化,這也就使得球場的綜合面積在不斷擴大。 針對高爾夫球場污染環境一說,張連偉認為:“一些所謂的專家都說高爾夫球場污染環境,我想不通,新中國從1984年起有第一個高爾夫球場,到現在發展成300個,這300個球場加起來的污染都及不上一個水泥廠。說的話有點重,沒有其他意思,只希望高爾夫能夠在中國得到健康發展。” 基于項目的特點,高爾夫不可能像乒乓球一樣,依靠一張長桌隨地解決,只是如何才能使這1000多畝地更加耐用。在山東南山高爾夫球場工作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自豪,令他們有如此感受的不僅因為這是世界最大的高爾夫球場,同時還有蒙哥馬利的設計精華,更重要的是,球場的成型改變了原來的荒山,而在中國,很多球場也是這樣“因地制宜”,如北京“東方天星”、深圳沙河球會。這些都有效地擴大了中國的綠化帶,更擊潰了高爾夫污染環境一說。 “知道我為什么會選擇在迪拜設計我的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嗎?因為我認為這將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我要把沙漠蠻荒之地轉變成一個世界頂級的球場。”泰格·伍茲不久前宣布他將親自操刀設計高爾夫球場,也是需要高爾夫挽救的沙漠。 產業:下一個是“平民時代”? 隨著佰嘉通推出“2006,人人都在高爾夫”的口號,并推出“人生第一桿”的99元套餐,各種高爾夫優惠卡、體驗卡,伴隨一系列的網上定購活動,中國爆發了普及高爾夫運動的熱潮。在國外,打高爾夫就像打羽毛球一樣方便,高爾夫在普及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是過高的消費,還是根深蒂固的舊觀念? 曾有媒體采訪張連偉,想知道對比高爾夫運動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他最大的感觸是什么。張連偉用 “平民化”三個字概括。比如日本,球場的收費比較低,普通百姓都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去揮揮桿。當然,國外的球場也有專門的貴賓會所,在那里的花費肯定是很高的。在國外比賽時,場地周邊有很多普通人觀看,但在國內,普通人去看球的都很少。其實,高爾夫也是一個體育項目,就和其他運動一樣。 人們從不需要一項只為了彰顯普通人和富人間的區別而存在的運動,但是改變長久以來存在于人們觀念中的“貴族運動”,必須有積極的優惠政策配合。就像中高協副秘書長李勇期待的一樣,“高爾夫球是一項高雅的體育運動,它完全可以做到平民化。”起源于蘇格蘭的高爾夫球之所以在美國取得了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美國摒棄了“貴族運動”的概念,真正把高爾夫球當作一項體育運動來發展和普及。 不過目前我們對高爾夫平民化只做了初步的探究,要想讓其真正興盛起來,或者,更簡單迅速的方法就是多開放一些公眾球場,讓每個普通人自己去體驗、自主去改變。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