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不要里子”的王老吉?
張沈偉
2008年,生產王老吉涼茶的加多寶公司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王老吉也因此名利雙收。
今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后,加多寶公司再次捐款1.1億元。
不過,這次并沒有像上次那樣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而且有員工爆出王老吉對外大方捐款賺形象分,對員工卻異常殘酷,甚至大舉裁員。
加多寶公司也因此被外界評價為“要面子不要里子”。
為何相似的舉措卻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加多寶第一次捐贈的特點。在汶川地震過去100小時后人們情緒極度低落和痛苦,通過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募捐晚會這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加多寶捐款1億元,讓這個之前生產王老吉的不為人知的企業一夜成名。同樣是捐贈了1億元的臺塑集團和日照鋼鐵,卻沒有王老吉獲得的影響力大。這是因為,王老吉是快速消費品,隨后追加廣告的舉措,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當然,更重要的是王老吉捐款后網絡的推廣,這家公司與網絡推手合作,短短3個小時內,百度貼吧相關帖子就超過14萬條,“要捐就捐1個億,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口號更是傳播至整個網絡。
王老吉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公益營銷。公益營銷,即企業通過高額捐贈吸引公眾眼球,取得良好的社會評價,從而提升其品牌形象,增加銷售業績,取得經濟利益。
正如上文所說,王老吉在汶川地震的舉措,依靠高調出風頭、強調金額、重視網絡推廣的方式,使得這次公益營銷成果斐然。
但是在取得轟動效應之后,公益營銷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則是能否成功提升企業的形象。因為公眾對公益營銷往往有三種態度,第一類是認同王老吉的善舉,會支持王老吉產品;第二類,是對王老吉利用公益事件進行炒作表示反感,但是鑒于受災民眾確實從捐贈中獲益,他們還是會選擇支持王老吉;第三類則是因為對炒作的反感而不會特別支持王老吉的產品。汶川地震捐款后,第一和第二類人群占主流,結果就是,王老吉的公益營銷大獲成功。
而青海玉樹地震之后,王老吉采用的是跟汶川同樣的操作手法:同樣利用央視晚會的平臺,金額同樣高達1.1億元,同樣使用網絡宣傳,甚至還發布了題為“情系玉樹,加多寶集團再捐1.1億”的長篇品牌公益軟文。但這次,不但沒能贏得萬眾稱贊,甚至公司的一些負面新聞還被曝光。
這一結果也正好表明了公益營銷的風險。一方面,2008年已經大出風頭的加多寶已經為公眾所熟知,即使再進行大額捐贈,也不會產生顯著的效應。而且企業過于強調捐贈的金額,公眾往往會在再次發生災害時對企業的捐贈產生期待,如果企業不繼續捐款,甚至只要企業捐款的金額與以往的不匹配,都會使公眾失望,并引發對企業的質疑。這樣,在企業可能明知不會產生明顯的經濟利益情況下,還是要不斷進行捐贈。
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已經處于聚光燈下,享受風光的同時缺點也會被無限放大,比如加多寶公司的員工通過貼吧、博客等渠道發表的關于企業裁員的負面信息,這本是企業正常的用工情況,但卻被廣泛傳播甚至放大。這樣,企業通過公益活動獲得的正面評價的效果就會被沖淡,甚至可能使企業內部問題成為公眾事件,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
所以,從加多寶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企業進行公益營銷可能讓一些原本默默無聞的企業一夕成名,但如果企業過于急功近利,忘掉公益營銷的本質是社會責任,而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強調捐錢捐物,把公益營銷當成事件營銷,甚至盲目跟風各種捐贈活動、攀比競爭對手,可能就會走上一條難以為繼的不歸路。
因此,公益營銷,企業還是應該謹慎而為,更多地從社會責任出發,著眼長遠,保持相對長期和穩定的操作,尤其重要的是,要先抓好企業的內部管理,將企業社會責任“內化”后,再圖高調推廣。
(作者為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戰略管理組研究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