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同存異 商學院創新進行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2:2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商學院創新 21世紀商業管理面臨的兩大挑戰是: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商學院將如何應對企業對于高管人才日趨嚴格的要求?在未來的管理教學研究中,中國的商學院將如何定位,如何理解創新對于現有的商學院教學模式的挑戰?本期“上證商學院”特別邀請了國內四大頂尖商學院的院長就此問題展開圓桌討論,共同為中國商學院教育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有機增長才是真創新 ⊙陸雄文 商學院的創新,首先應該是內在的創新,這和表面的創新有著本質區別。其次,創新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建立不一樣的平臺,應該抓住市場機會,不斷提升自我能力,以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經濟。 商學院的使命 ——創新原動力 商學院的特殊使命在于我們是做教育。人才的能力、品質,它引領的方向,帶領的時代潮流決定了整個國家、社會的命運和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培養人才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 此外,教育要建立起百年基業。相比企業的功利性,商學院唯有保持傳統優勢,并使得優勢慢慢積累成經驗,才能實現有機增長,這才是真正的創新,才能真正的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持久的動力和能量。所以在過去幾年,我們做的工作都是為了未來的發展打基礎。就像造房子,為了造高樓,就要把地基打得很深。商學院的發展必須是穩健的。 創新源泉——重視細節 復旦管院是最早把學生送到國外,堅持走國際化道路,并且最早和國外開展合作項目的學校。國際化道路的開創奠定了我們的國際視野。其次,我們最早實現了專業管理學師資隊伍的轉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是最早擁有專業的管理學老師的學校。第三,我們是中國最早只有博士才有資格被聘為老師的學校。第四,我們也是擁有中國政府批準合作項目最多的學校。管理學院目前擁有5個國際合作項目,占了整個復旦大學的一半以上,這在別的學校是很少見的。 以上這些都是創新的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的創新目標還遠遠沒實現,我們應當時刻記住我們的價值觀、哲學觀——創新的目的是要讓培養的學生能夠有能力在未來的社會去生存、發展,接受國際化的競爭和挑戰。真正能檢驗出商學院能力的第一個標準應該是校友在畢業5年、10年、15年甚至更多年以后,有沒有開始承擔起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沒有成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能不能進入跨國公司,同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商學院的畢業生去同臺競技?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此外,衡量創新的第二個標準是學術研究。我們對老師的要求是,不僅要熟練地用英文寫研究論文,也要寫出精彩的中文文章,更要寫大部分中國人看得懂的研究文章,并且回答企業界碰到的問題,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體系,并讓外國人能以此來了解中國。 第三,創新需要更重視小細節。在復旦,每個博士生都有自己的辦公桌,還備有專門的討論室。此外我們還要求EMBA項目每個班每年都必須有5%的末位淘汰制,MBA每個班必須有10%的不及格率,老師們必須客觀地被學生們評分等等。 面向未來—— 無國界的學校 無邊界的校園 第一,必須建設和世界頂尖商學院接軌的硬件設施。目前,作為院長,我也參與到新教學大樓的設計中,我們希望新的教學樓是互動的、多媒體的,有足夠的交流空間,符合未來管理學教學需求的建筑大樓。 第二,要找到一條成為世界級商學院的道路。這條道路需要去整合在中國目前所能獲得的全部最好的資源,完全開放的進行教學交流與合作,開放人才的流動。并且用這樣的資源去招募最好的學生,同時進入國際商學院的認證機構——目前我們已經成功成為國際管理戰略合作組織(PIM)的成員,同時正在積極申請美國個AACSB的會員資格。 加強師資引進。目前學院有三個方式:“特聘教授”——這主要針對國外很有成就的教授,主要是幫助我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兼職教授”——主要來彌補目前師資的不足。如聘請有博士學位、有經驗的企業家、CEO等;“訪問教授”——主要是指海外的學者,吸引他們來中國做研究和交流,同時也與復旦的老師共同申請課題研究。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使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真正成為開放的國際化的商學院。 第三,自我創新。學校要與時俱進,研究要更新,能指引方向。課程體系不僅要迎合國際潮流,更要滿足中國發展的需要。我們的目標是,做無國界的學校,無邊界的校園。商學院的老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思維。 (姚音采訪 實習生羅燕萍整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世界視野結合中國眼光 ⊙張維炯 中歐力求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知識,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或者說對重大經濟發展問題發表我們的聲音,做出正確的指導。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強調要加強金融類的教育研究,并在最近成立了若干研究中心。其中,比較大的舉措就是成立了中歐陸家嘴金融研究院。這是針對上海今后打造金融中心的配合舉措。在此概念下,我們將努力使之成為國內領先的專業金融研究機構,能夠為中央、上海市政府的金融決策提出我們的想法和建議。 在教授隊伍的建設上,需要明確的是要建立教授隊伍。中歐目前已有19位從事經濟、金融、會計方面的教授。此外,我們還聘請了國內頂尖的十多位官員高層、行長做我們的兼職教授。第二,加強研究課題。根據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市場提出中歐的觀點。我們會推出一系列和企業、金融相關的課程,進行中期培訓。第三,在學位課程當中逐步加大金融方面的選修課,使得MBA、EMBA的學生在金融方面會積累更多知識,從而將金融機構作為他們就業選擇的一個方向。第四,積極參與市政府和中央的重大科研項目,通過這些項目,來真正發揮我們智囊庫的作用。第五,國際合作方面,中歐將繼續保持與倫敦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各大商學院的合作,將整個學校的素質進一步提高。 中歐是中國政府與歐盟合作的一個項目,可以說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很快,我們學校的特色是國際化,這點非常明確。從目前來看我們一方面符合了當前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合資的學校,它的優勢在于能吸取中、歐雙方的資源優勢并發揮到極致。但隨著辦學經驗的逐步增加,我們也意識到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需要重新分配。例如在學校剛成立時,基本上是以照搬的模式來發展MBA項目,但未來中歐商學院將成為真正的合作辦學。并且在合作的過程中強調要“以我為主”。我們鼓勵中歐目前的40多名教授都參與到與中國情況有關的研究中來,并實際地以研究基金為導向。我們希望中歐的老師能成為中國問題的專家——既有世界的眼光又有西方的管理思路,并且對中國的問題很了解。 (姚音采訪 實習生羅燕萍整理)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 專業化將成為最大特色 ⊙呂巍 課程競賽 打造綜合 和大多數商學院相似,交大的商學院教育,第一個階段主要還是以引進美國式的管理教學經驗為主。第二個階段是在專業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開辟了一些方向性的課程。第三個階段是基于原來的基礎,進行綜合性的提高。 這種提高包括幾大方面。一是針對EMBA項目,著重以培養學生戰略性的思維能力為主——包括國際化的思維,考驗高層管理者的綜合判斷能力等,從多方面進行整合。在對課程進行整合方面,過去EMBA課程主要以獨立的財務、營銷、戰略等課程為主,現在考慮到高層管理人員面臨的挑戰趨于綜合型,所以教學的改革不僅是針對課程本身,還包括不同的主題培訓。比如如何判斷環境——這其中就會涉及到財務、戰略、國際化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 其次,將專業課程更好地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在交大我們開設了諸如商務計劃競賽、戰略模式研討等多種新的模式,并聘請外界的客座教授穿插在課堂教學的討論中。此外,我們還開展了各類實地案例演練和應用。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管理教學改革的大方向。 從交大的EMBA最初的課程設計上,我們就設定了這樣的目標,即在EMBA課程的開設初期就分三階段逐步推進。第一步是專門的商務計劃,第二步需要綜合性的報告做戰略提升。第三步是戰略解決方案,也就是論文。這三個部分要求學員將所學的綜合知識都融會貫通地運用起來。目前,這些教學創新得到了企業界和實業界的很多支持。此外,競賽評委中不僅僅有學校老師,也包括很多VC和其他商務人士。我們希望能將類似的商務大賽辦成一個國際型的挑戰杯比賽。 重新定位合作辦學 交大處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城市,增強MBA、EMBA的國際化辦學是大勢所趨。交大目前平均每個星期都要接待一個國外的老師或學生代表團進行互動性的訪問。這對于培養我們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作為一所研究型的大學,我認為商學院不僅是簡單提供教學和研究項目,更應該是基于國際水準,基于研究的學校,需要具備管理的前沿培訓和教育。例如,目前我們和麻省理工大學合作的制造業領袖雙碩士項目,主要是針對制造業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嘗試。在很好利用交大原有的工科研究實力的基礎上,借鑒了麻省理工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從招生情況看,第一期38個人,一半的學生來自國際公司,可見這個項目的吸引力之大。我認為,這種嘗試是符合我們學校發展的趨勢的,也符合國家需要國際型制造人才的需求。 此外,我們也與合作伙伴哥倫比亞大學共同成立了品牌管理的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基礎上,教授突破了單調的品牌教學模式,在第一時間掌握研究的前沿、實踐的前沿、,國際化的前沿,繼而發揮自身的特長。 在企業合作的創新上,以制造業領袖項目為例,我們專門成立了理事會,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院長、交大的院長和教授都是其中的會員,此外還吸收了十多個制造業的領袖企業的總裁和主席。在安泰管理學院,課程如何設置、實習如何安排、學生如何招募、面試等每個環節企業界都有參與,包括MBA的論文答辯均有企業界人士的參與。目前,我們每年有十多個科研項目直接來自企業,在與企業的合作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科研的經費,更主要的是收獲了企業實踐的知識。(姚音采訪 實習生羅燕萍整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