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全球化時代的儒家精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2日 19:05 新浪財經 | |||||||||
——記2006中歐“合聚講壇”第一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第三代“新儒學”代表人物杜維明博士在6月21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代表處主辦的“合聚講壇”上對于“全球化時代儒家精神”的提煉。
中歐“合聚講壇”創辦于2005年,意在“合大家智慧,聚萬方心力”。改版后的2006第一期“合聚講壇”在時間上延長至一天,對所涉主題的挖掘更深入,校友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充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先生,國際儒聯秘書長曹鳳泉先生均到場祝賀并致辭。 “經濟人才一定要具備更廣闊的視野”。杜維明博士現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及哲學教席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就在到達中歐前不久,杜博士剛剛獲得了他的母!_灣東海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而這個學位在此之前50余年,只有一位獲得者,也就是著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 在杜維明博士看來,世界各國的學術思潮中迄今最為強勢的仍應是以現代西方以啟蒙運動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潮。其主要推崇的理性、科學與技術不僅成為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中最有影響力的意識形態,不僅孕育了對應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構想,更衍生出包括當代流行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及市民社會,乃至引發出了通行當代的普世價值如自由、理性、民主、法制和人權等等。這些都成為了我們所必須面對的文化經濟結構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西方的人文主義雖然發展出健康的科學理性,發展出人的自由訴求,發展出現代法治,發展出其他各種有益的觀念。但它具有著不可回避的有兩大盲點:一是其在對待自然和外在世界的時候,是以控制與征服為訴求,是一種強勢的、擴展性的個人主義和工具理性。二是他缺乏對人的終極關懷,不僅對精神文明應對笨拙,凡是涉及到精神世界的宗教思想也都被其無情排擠。 及至當今全球化的浩蕩之勢,不僅并沒有達到東西整合的結果。而且,“全球的融合并沒有必要比當代更迫切,各國之分歧也沒有較之當代更為嚴重”。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強調要突出地域化和區域化的特色。全球化不應消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反而應加強文化的多樣性。而使我們成為具體人的基本條件,如種族、性別、語言、年齡、地域、主權、階層和宗教等會顯現得更為重要。 杜博士認為全球化的時代,不僅要求每個人具備更為寬廣的人文精神和視野,更需要突出對話與溝通。而這,成為人類能不能和諧共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進行復雜的思維,復雜思維則必須有一個復雜的人文精神作為后盾。從這個角度出發,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系統,正可以避免西方人文主義的盲點,回答全球化時代提出的問題。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推己及人。仁是一種內心的敏感和對自身最內在價值的承認,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創造力和覺悟!凹核挥鹗┯谌恕,這是最具有涵蓋性的價值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發源于中華中國卻容納廣闊。及至由于亞太的興起而被重新審視,儒家文化亦從未以強勢文化的形勢出現過。而對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儒家貢獻非凡。 儒家是強調內省的,它所強調的“學”是強調著自我的完善和動態發展。而在這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具有寬廣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這,對于當代世界尤為重要。 同時,儒家的原則是“現世”的,儒家所創造的“目的地”不在于“彼岸”的外在現實人生,而是現世的生活。于是,保有著“天下為公”的理想,儒家保持著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的批判,保留了積極入世的心態。 內省和入世的特點恰恰是在當今的社會中,儒家對于人生意義的終極關懷。也就是對生活意義的回答。它不僅尊重著多元的對話,更要求每個人承認自身最內在的價值和衍生出了對當今普世價值的支撐—— 《孟子》中對于分工有著明確的見解,重農而不輕商。孟子認為“商”通有無,重在與“見利思義”。成功不是唯一的價值,而在于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于是通常認為的“小農經濟”的代表極好地回應了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問題。 儒家倡導民本思想,以民為天。權力愈大愈需要承擔對大眾的責任和社會的貢獻。于是通常認為的“權威政治”,因強調精英階層的責任感則發展出了實質性的人權觀。 在儒家文化中,人不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動態的網絡。每一個人都處在關系網絡的中心點中 ,其與家庭、社會、國家、天下乃至人類群體之外的聯系就像同心圓一層層構筑。個人為私則家庭為公,家庭為私則國家為公,一圈圈擴展,每一個儒家的之間者們都在私與公之間平衡著,交流著。于是通常認為的“家族社會”真正體現了公私的分離,尊重著多元與共存。 于是回到本文的初始。儒學之對于當代全球化的浪潮,從拓展視野,加強自省的能力方面對每一個人都有著最充分的提醒。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杜維明博士的論證深入而且充實。他指出對話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也不在于申述自己的觀點!昂投煌,儒家對自己的要求是“容忍”,并承認異者的存在,承認存在的價值。只因,為其存在才可以相互尊重。而尊重,才可參照,才可學習。 在與會的結束詞中,中歐助理院長馬遇生先生情之所至,朗誦《陋室銘》與校友共勉。之時,數十位校友同聲應和,朗朗如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誠如斯言哉! “合聚講壇”第二期將于7月中旬,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梁治平先生,為廣大校友講授《法與現代社會》,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