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中國商學院未來三種可能前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6日 18:05 經濟觀察報 | |||||||||
張維迎/文 現在看中國的商學院,應該從全球化進程的角度看問題。現在經濟全球化談的非常多,但教育全球化談的并不多,而商學院是教育全球化中首先受到沖擊的。 商業教育全球化
商學院教育全球化的第一個方面是教授市場的全球化。商學院要招聘優秀教授時,我們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地方市場,不單是北大和清華競爭,北大和復旦、中歐競爭。我們要和哈佛競爭,和斯坦福競爭,教授的市場完全是全球化的。越是高檔次的人才,全球化的程度越高,支付的工資要和國外的商學院有可比性。但我們現在付不起全球化的工資,與國際的商學院差距還很大,難以吸引最好的教授。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的話,在全球競爭中可能就會輸掉。 第二個方面是學生市場的全球化。過去中國最優秀的學生就去中國最優秀的大學讀書,而現在不是這樣了,中國最優秀的學生可以到全世界最優秀的大學去讀書,而不一定只選擇中國的學校,MBA學員尤其如此。即使學生不出國,也可以讀外國大學的學位,因為越來越多的外國商學院來中國辦學,在中國設立招生辦事處、從事推廣活動的商學院更多。我們不能再認為只要我們是中國好的商學院,總是有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我們不努力,我們就會失去中國的本土市場。 第三個方面是學術成果的全球化。過去我們滿足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只要是國內優秀的學者寫的文章,就有讀者,就有市場。但現在不是這樣了,比如說,這幾年中國商界人士讀的書,受歡迎的,沒有幾本是中國學者寫的,大多是外國人寫的翻譯本,甚至假冒的外國書都進入排行榜。這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過去國外的一本新書出版之后,大部分國人在很長時間不知道,如《基業長青》到很多年后才翻譯過來。而現在不一樣了,美國出了一本書,可能三個月后中文版就出來了,有些書甚至與英文版同時出版。特別是,有了互聯網之后,老師和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差沒有了,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老師還不知道,學生就讀到了。這使得當老師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第四個方面是教育經費來源的全球化。在美國,社會捐款是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錢人越來越多,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向大學捐款。但我們不要以為中國的企業如果捐款的話一定捐給中國的大學。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讀書的時候,他們更可能向國外的大學而不是中國的大學捐款,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好,大量的中國捐款就可能跑到外國的教育機構。我知道倫敦經濟學院去年收到一筆有史以來最大的個人捐款,捐款人就是中國大陸人。 中國商學院未來的三種可能前景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中國商學院的前景,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其實我這里討論的不僅是商學院的問題,也是整個大學的問題。我們知道,大學教育是有等級結構的,是“金字塔”的結構。一流大學占領高端市場,二流大學占領中端市場,三流大學占領低端市場。商學院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的教育是本地化的,這個“金字塔”的結構是有國界的,中國有中國的金字塔,美國有美國的金字塔,中國最好的大學吸引中國最好的學生,美國最好的大學吸引美國最好的學生,井水不犯河水。但未來就不一樣了,教育的全球化意味著全世界就一個“金字塔”,我們必須考慮在全世界的大學金字塔當中,中國的大學特別是商學院會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我設想了一下中國商學院未來會有三種前景: 第一種前景,金字塔的頂端,有外國的商學院也有中國的商學院。中端市場也類似,中國、外國都有優秀的。 第二種可能的前景,類似于現在中國的汽車格局,中國的商學院大量是給外國商學院做代工。這種前景下,中國一流的本土商學院給外國二流的商學院打工,中國二流的商學院給外國三流的商學院打工。經過批準的MBA國際合作項目有30多個,這30多家全部是OEM項目,就是在中國商學院做項目,然后授予外國大學的學歷,中國商學院處于打工的狀態,幫助別人招生。現在中國優秀的大學搞的國際合作的項目,他們合作對象除了個別有一些優秀的,大部分在國際上只能算是三流的商學院。 第三種前景,類似中國的消費品市場,高端市場、管理人員、企業家培訓市場,全部被外國商學院占領。在中端市場上還有少數幾個中國的商學院,但大量的中國商學院落在了低端市場,繳不起國外學費的、外國商學院不要的人,才會選擇中國的商學院,就像現在一些消費品市場上買不起外國貨的消費者,才買國產貨一樣。 這不僅是商學院,中國所有的大學都面臨這三種前景。現在有一些大學都在做OEM,所謂的1+3、2+2,就是我負責在中國招生,先在國內上一年或兩年,然后再出國,最后拿國外大學的本科學位。 如何應對? 現在我們應該做什么?無論是商學院,還是大學、政府、傳媒界,我希望哪種前景出現?當然是第一種前景,但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第二種前景和第三種前景必然會出現。如果想讓第一種前景出現,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場上有中國的一流大學和外國大學平起平坐,那我們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行。對此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必須要從整體上改革國家主導的教育體制。簡單地說,大學、商學院之間一定要有競爭,這在美國和歐洲之間看得很明顯,為什么美國能夠冒出那么多一流的大學,而歐洲的大學一直在衰落?因為美國的大學是自由競爭的,歐洲的大學是政府批準和管制的。政府管制使得大學沒有壓力和激勵適應社會的需求,對歐洲的大學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制約,這是歐洲最優秀的商學院產生在傳統大學之外的主要原因。政府管制下不僅大學之間是平均主義,大學內部也是平均主義,就是低能力的人剝削高能力的人,導致歐洲的大學不思進取。現在,隨著教育的全球化,高能力的人好多都跑到美國去了,剩下低能力的人自得其樂,結果慘不忍睹。我想中國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在教育體制上有重大的突破,政府總是按三流大學水準來管理所有的大學,結果我們的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弱。 第二,大學自身的改革,包括我們師資隊伍體制的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等,也很重要。大學、商學院的金字塔結構中,最高端的大學、商學院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第一,創造真正原創性的知識;第二,吸引和培養最高端的人才;第三,要為中低端的大學、商學院培養教師。像美國1400多所大學,80%的大學教員都來自于前50所著名的大學。而在中國完全不是這樣,中國的大學都是自己給自己生產教員,“近親繁殖”。一個三流的大學培養的博士再留下來當自己的老師,最后不落得“九流”才怪。所以我說,中國的高等教育要真正取得大進步,所有的大學都必須廢除“近親繁殖”,像北大那樣,不再留自己的博士畢業生。這樣教師隊伍的全國性市場就會形成,那樣低端的大學、商學院的博士生沒人要了,就會停止招收博士生,這樣把博士項目主要集中在高端的大學和商學院中,整體的教師隊伍素質就會提高。 我還要談一下學校對學生的態度問題。國外的大學很注重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感情,一個原因是如果感情深的話,學生以后愿意給學校捐款。而中國大學行政部門的“老爺”作風非常強,他們常常不是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感情,而是“培養”學生對學校的仇恨。如果一個最優秀的企業家,原先是從中國大學畢業的,然后去美國大學讀MBA,按照現在的狀況,他最后捐款的話更可能要捐給美國的母校。 第三,還有學費改革問題,我指的不光是商學院的學費,也包括整個大學的學費。學費關系到未來中國大學的生存和發展。現在社會上對大學、特別是商學院的學費問題誤解甚多,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現在是全球化的競爭,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吸引不到一流的師資隊伍;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學生就不愿意來。這個問題在商學院尤其突出,學生可以去美國、歐洲,并不是非得到中國的商學院讀MBA。商學院教育是更接近于市場的教育,越是能力高的人,對學費越不敏感,越是水平差的人,對學費越敏感。如果一流的企業界人士都到國外讀書,只有三流的人才愿意選擇留在中國一流的大學,結果是一流的人士更不愿意來,因為學校對好學生的吸引力不僅取決于學校當期的教學質量,還取決于過去累積起來的“客戶”(校友)的質量。這樣,中國的商學院會徹底淪為三流的學院。所以學費問題不是簡單的收費高低的問題。外國的商學院到中國來招生,MBA學費好幾萬美元,沒有人說三道四,但輿論總是批評中國的商學院學費太高,政府的規定也是這也不該收,那也不該收,這對中國的商學院教育沒有任何好處。非常奇怪的是,過去企業界人士整天吃喝玩樂沒有輿論批評,而現在他們去讀書學習,提升自己素質的時候,反而批評之聲不斷。這不僅是對商學院的不了解,從某種程度上是對整個國家的教育不負責任。 北大、清華現在可以招到中國最優秀的學生,這是我們在外國大學面前最自豪的。但如果大學收費制度不改革,北大和清華到最后也可能不得不給外國大學做代工,就是自己少招生,和歐洲大學簽2+2本科學生教育合同,替人家招生,分享一點學費以補貼自己的學生。這將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但并不是不可能出現的結局。 總之,國家對大學如何管理?大學自身如何改革?大學收費制度能不能放開?這些問題關系到中國大學的前景。在全球化的教育競爭中, 我期待通過商學院之間的競爭,中國能產生最優秀、國際級的商學院,而不希望看到大量的商學院變成外國的OEM廠家,只是給別人代工,也不希望看到世界一流大學和商學院,都是美國和歐洲人的,我們中國的大學和商學院都淪為三流的。作為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中國的民族責任。我看到中國的三大汽車廠商都在生產國外品牌的汽車,感到非常悲哀。如果二三十年以后,我看到中國的大學和商學院都在為外國的大學做OEM,那會讓我感到更悲哀。 (根據演講整理,經作者審閱)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