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魯娜 北京報道
40年前,這里首創了為期一年的MBA課程,40年后,這里是能夠在各項排名中和美國頂尖商學院競爭的列歐洲第一的商學院。歐洲INSEAD商學院的成功經常被用來證明一個道理: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又沒有悠久的歷史,從零打造一所新的商學院也能夠頗為成功——10年內就能走上正軌,20年內就能成為世界精英的一部分。
這個夢想正被中國的商學院向往并且努力實踐著——怎樣從中國的變成亞洲的,怎樣從亞洲的變成世界的商學院?
“如果說INSEAD的特色和非要比較與美國商學院的不同,那么就是美國的商學院更美國,而我們不是更加國際化。”組織行為與發展教授保羅·埃文斯(Paul Evans)說。而在任教近30年的戰略與亞洲商業終身教授菲力普·勞舍爾(Philippe LASSERRE )看來,INSEAD創校的時候就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不能和美國的學校一模一樣,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有人把INSEAD稱為歐洲商學院,但是教授顯然有不同的意見。 “原來我們的名字是叫歐洲商學院,后來把它改名INSEAD,其中的IN就是國際化的意思,我們一開始就決定做個面向全球的商學院。”保羅·埃文斯介紹。INSEAD這個標識是進入21世紀之后確定的,以這六個字母縮寫作為品牌標識進行全球推廣,可以淡化其歐洲色彩。
的確,盡管學校主校區建在法國,但最早法國學生比率只有不到15%,現在則降為不到10%。現在的900多名EMBA學生來自70多個不同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學生占到百分之十以上。國際化的影子甚至滲透到語言的層面——這里入學必須能夠掌握法語以外的兩門語言,要是從這里畢業要求掌握三門。
INSEAD主要的學生源也在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而不斷變化,三十年前學生主要來自法國,二十年前主要來自英國,現在最多的學生來自印度,也許明天,會是中國。
這種自由的國際化風氣帶給INSEAD的好處多種多樣,比如教學大綱上。因為它不是一家針對一個國家的商學院,而是國際化的商學院,是在歐洲多國的合作支持下創辦的,所以它不附屬于任何具體的政府或政府的部委。因而INSEAD在設計教學大綱方面的自由度比較大,可以根據需求來設計。
盡管菲律賓的亞洲管理學院、曼谷的亞洲國際商業管理技術學院都是在沿用INSEAD的一些理念,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家亞洲商學院能夠達到INSEAD這樣的國際化水準,國際化程度仍然不夠高。而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的商學院主要都是以本國為中心的,雖然招一些國際學生,但還沒有打造出真正國際化的形象來。
菲力普·勞舍爾認為,要創建一家亞洲的商學院,首先要沒有政府干預。只要和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有聯系、有關系,那就不可能被認為是完全國際化的學校。法國政府是完全不干預INSEAD的事務的,在新加坡的亞洲校區也是這樣。
第二個要求是商業界的支持,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企業的支持。在亞洲要創建這樣一所商學院,就需要得到多國知名企業的支持,如日本的、中國的、泰國的等等。
第三個要求就是有一個好的校園選址,需要考慮校址所在地的都市化程度是不是比較充分。
非常有趣的是,在亞洲選址的時候他們特意決定不設立在中國。因為中國如此之大,發展如此之快。如果設在中國,那我們將會著眼于中國的情況,這樣有違國際化的理念。因此選在新加坡這是一個自然之選。”保羅·埃文斯補充說,“因為新加坡非常非常小,我們不可能只關注于新加坡,必須關注更加國際化的事物。我們必須將全球作為落腳點而不是只是關注于中國的情況。”
INSEAD在多項國際商學院的排名中一直是歐洲最好的商學院,和美國知名商學院相比也有非常多的項目領先,但是INSEAD對商學院排名的態度并非極其在意。“要嚴肅認真的對待這些排名。排名很重要,排名也使競爭更加激烈,可以促使各學校進步,但是不能完全被它牽著鼻子走。”保羅·埃文斯說,“其實,排名最糟糕的結局并非你排名第十,而是你排名第一卻驕傲自滿,不再積極進步了。”
“排名是一方面,我們自己對商學管理的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是進行非常嚴格業績評估的。每三到四年都要進行一次綜合的評估。如果達不到標準都會被淘汰出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全球化,這種從出生就打著國際化烙印的形象使INSEAD的畢業生得到越來越多公司的歡迎。
“INSEAD的宗旨就是:為這樣的公司提供有國際化眼光的人才。”菲力普·勞舍爾說,歐洲的很多公司需要發展國際業務,它也就需要有國際化眼光的人才。現在,INSEAD也在為美國的跨國公司提供人才。保羅·埃文斯幽默地說:“美國公司如果只是在本國開展業務,它一般會在美國商學院選畢業生,但是如果它要到境外發展業務,它們就會到INSEAD這樣的商學院去招人。”
菲力普·勞舍爾認為INSEAD最大的特點是創新、自由和堅持國際化,學習并發展這些特點也會幫助中國的商學院完成蛻變的夢想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