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學院:穩健更有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6日 17:46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方軍 北京報道 “實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錢穎一用這個詞概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開辦十年的國際MBA(IMBA)項目的特點,這可能也正是清華經管的特點。清華經管的另一特點是“穩健”,雖然身處一個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中,它卻沒有進行太多的市場推廣,錢穎一解釋說:“在現在國內比較浮躁的環境中,穩健的市場價值更大。”
錢穎一在討論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商業教育時提到的“著眼長遠”是清華經管的第三個特點,比如,清華經管一直在引進規范化的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雖然這樣的做法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 在訪談中,錢穎一討論了他對商業管理教育的觀點、如何與國際接軌以及清華經管的具體做法、經驗和未來規劃。 訪談 問:一般地看,您認為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商業管理教育? 答:第一,需要培養既懂得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又熟知中國企業實情的人才。這是清華經管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最先提出來的,并得到廣泛的認同。 第二,需要培養能夠在全球化競爭中取勝的管理者。現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國也越來越開放。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學會在這一環境下競爭,成為優勝者。 第三,實現上述兩個目標,管理教育就不能太急功近利, 而要注重長遠。管理教育不應時時處處都想立竿見影,而不關注長遠的效果。 問:那么清華經管學院對應地有什么樣的努力? 答:為了達到這一理想,清華經管學院有十分明確的努力方向。 第一個努力方向是要辦成“研究教學型”學院,即在輸出知識的同時也要創造知識。因此,教師的教課負擔不能太重,不然就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問題、創新知識。 第二個努力方向是要辦成“根植中國,面向世界”的學院,既要在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發揮推動作用,又要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 不過我也想說,中國的商業管理教育模式一定是多層次的。每個院校有適合它自己的定位,不存在惟一的模式。而對清華經管學院來說,國際化不是選擇,而是必須。 問:托馬斯·弗里德曼說“世界是平的”,這是今年最引人注目的觀點。在您看來,在這樣的未來趨勢中,中國的商學院應該如何與世界接軌? 答:“世界是平的”是一個形容,我認為,他真正想說的是,世界現在是互相聯接的(connected)。現在世界相互聯結的程度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相互聯結的世界中如何與世界接軌。 我把與世界接軌的內涵具體到三個方面:全球化的視野、規范化的方法、國際化的師生。 第一是全球化的視野。全球化的視野,不僅僅是全球視野。全球視野就是我們不僅要看到中國的事,還要看到亞洲的事、美國的事、歐洲的事、拉美的事等等。但全球化的視野又比它更深一層,因為世界的各個地方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結、相互影響的。比如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建筑業,因為中國宏觀調控可能會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會影響到美國的利率,美國利率會影響美國的房地產。 清華經管學院在2000年成立了一個顧問委員會,其中有30多位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的CEO,他們本人都是全球化的當事人和推動者,帶給我們全球化的視野。 第二是規范化的方法。這既包括教學方法,也包括研究方法。在中國的商學院,討論的經濟問題和商業案例絕大多數是從中國的實際中產生的,或者是同中國相關的。但是同時,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應該是規范的。方法的改進帶來的收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見效,短期不大容易看見。 第三是國際化的師生。在教師的國際化上,我們有很多教師出去學習,我們也請不少國外的教師來。最近國際化的一個新進展是學生交換,非常受歡迎。目前清華國際MBA項目中有1/4的學生來自海外。 問:從1997年開始,清華與MIT合作的清華國際MBA(IMBA)是國內最早的合作項目,回顧它十年的發展過程,請問有什么經驗值得回顧和總結? 答:清華同MIT合作的國際MBA的確是國內最早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它從1997年開始,現在規模是每年120人,今年是它的十周年紀念。國際合作辦學后來在國內商學院中也不少,但我們這個項目的特點是它特別重視“實效”。 回顧清華國際MBA的十年辦學,有兩點我們體會較深。首先,國際MBA推動了清華經管學院“入主流”。初辦MBA教育時的一個最大誘惑就是“發揮已有的優勢”。每個學校都試圖根據自己當時的優勢來辦學。實際上,這些都是“局部最優解”,而不是“全局最優解”。清華與MIT的合作,一開始就很明確地引入過去沒有的、但是主流的課程,如財務、會計、企業管理等。以金融為例,國內很多其他學校當時一說金融還是說貨幣銀行,實際上在商學院,金融指的是公司金融和資產定價,所以有的學校走了彎路。 其次,國際MBA先行一步,對其他的MBA起到了示范和引導的作用。很多課程剛開始先在國際MBA中引進,然后再把它推廣到其他MBA項目中,比如商務溝通、管理經濟學等課程。因此,國際MBA和其他MBA之間有相當大的互補性。目前我們正在籌辦與INSEAD(歐洲工商學院)合作的“國際EMBA”項目。 問:與國內其他知名大學的商學院相比,清華經管學院采取的一直是非常穩健的發展方式,而沒有像別的商學院那樣積極的推廣自己的品牌。請問如何看這方面的得失? 答: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回答。 第一方面,我認為穩健本身是清華品牌中的一個重要特征。特別是在當今比較浮躁的環境中,穩健的市場價值更大。清華經管學院肯定還會繼續呈現這一特征。我們不喜歡那種事情還沒有做,就先到處張揚的作風。清華的風格是,把事情做好了之后再去講,并不是不講。 另一方面,我認為品牌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今后“清華經管學院”(“Tsinghua SEM”)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品牌。不僅如此,在它旗下的主打項目,“清華MBA”,“清華國際MBA”,“清華EMBA”,以及將要舉辦的“清華國際EMBA”,也成為更知名的品牌。我們希望這些品牌不僅吸引眼球,更贏得贊譽和認同。 問:最近,國內商學院開始參與國際教育機構如AACSB等的認證,也有參與權威媒體如英國《金融時報》等的排名。請問你如何看待認證和排名? 答:我們把認證視為一個提升自己的過程,因此對認證我們的態度非常積極。清華經管學院是國內第一個參加AACSB認證的管理學院。清華經管學院花了很大的力量,專門成立認證工作辦公室,非常認真地參加認證過程,希望通過這個過程完善辦學的各個環節。 關于排名,我想說點我的個人看法。在市場環境中,一定會有人出來搞排名,原因很簡單:有需求,因為讀者希望看到排名;有供給,因為媒體或者排名機構有激勵。對需求者、讀者而言,他們則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解讀排名。不錯,排名提供一定的信息,但是在我看來,對大學或商學院的排名,即使是很規范的,它提供的信息也是屬于“噪音”比較大的信息,就是說這種信息的準確性相對比較差。這是學校和教育的特點決定的。衡量企業的信息可以比較準確,而且即時。一個季度、一個年度的利潤、銷售等指標,基本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但學校的產品是學生和研究成果,對兩者的質量的衡量都相當困難,其效果往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才會清楚。因此,讀者完全不應該像解讀財富500強排名或者像解讀穆迪信用評級那樣來解讀大學或商學院的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