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商學院動態 > 正文
 

中國商學院:別淪為文憑工廠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1日 11:59 每日經濟新聞

  路易斯·拉韋爾 蘇珊·拉特利奇

  步入中國一所精英商學院任何一間課堂,你看到的情景可能和你在哈佛大學、沃頓學院或者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所見所聞別無二致。是的,課堂里多是亞洲人的面孔,他們偶爾還會蹦出一些普通話。但是這些課堂、教材甚至教師都和美國商學院近乎完全一致。

  誠然,在多數情況下,中國頂尖學生參加的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幾乎都是西方教育機構的產物。這些西方教育機構近年來紛紛搶攤中國大陸高端教育市場。它們無不抱著同樣的信念:要打進中國火熱的經濟創造的龐大人才需求市場。

  中國政府為了培養國家下一代企業管理者所付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是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著。在短短15年時間里,中國的商學院飛快地完成了美國商學院超過半個世紀才完成的革命性變化———不是完全另起爐灶,而是大規模吸收推行美國商學院的模式。

  “中國正在借鑒所有能借鑒的元素,并創造它所需要的元素”,

復旦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奧林商學院聯合推出的“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項目副主任帕特里克·莫爾頓如是說道。

  中國對商業人才的渴求極其迫切。在向市場經濟轉型25年后,古老的中國面臨訓練有素的高素質管理人員嚴重匱乏的處境。在經濟爆炸式地增長了20多年后,許多中國本地企業經理人都經營管理著地區性甚至全國性企業,但他們仍缺乏進行有效競爭所需的專業技巧。

  有理由樂觀

  為了探尋中國人對管理類教育興趣大增的根本原因,我們對中國最頂級的13個MBA項目的近1000名MBA學員進行了獨家調查,這些MBA項目堪稱新中國管理教育領域的先驅。盡管這些MBA項目本身各有千秋,但學生對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普遍感到比較滿意。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他們的MBA培訓經歷遠高于自己原先的預期,而且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質量、課程內容以及就業服務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此外,意料之內的是,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中國的發展前景以及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極為樂觀。有一半以上的MBA學生預計,學成畢業后自己的收入會有可觀的增長,近25%的學生則有意在5年內實現自主創業,而且絕大多數學生計劃在國內發展事業。

  “中國國內的勞動力市場正發展得如火如荼”,不久前剛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畢業的弗蘭克·吳在與同班同學共進午餐時解釋說,“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有理由對中國的未來感到樂觀。”

  對美國的商學院而言,中國人對管理教育的興趣日漸濃厚真可謂讓它們喜出望外。由于美國的就業市場發展勢頭強勁,商學院的學費持續飆升,而且MBA畢業生的薪資始終停滯不前,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商學院的報考率始終處于低迷狀態。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商學院,自2002年以來,學院全日制課程的報名人數已經下降了30%以上,這迫使該學院放寬了挑剔的入學標準,使學院的報考入學率由2002年的13%上升至2004年的2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合辦的MBA項目報考人數卻在激增。自該項目于1997年開辦以來,入學人數已經增長至原先的3倍,而這一現象在絕大多數中外合辦的MBA項目中非常普遍。

  不無隱憂

  然而,商學院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也不是完全沒有遇到問題。除了最知名的MBA項目外,中國絕大多數商學院的教學質量令人堪憂。許多商學院的授課教師本身素質難如人意,而且許多課程都是用中文普通話教學,還有一些商學院甚至可以說就是文憑工廠。在中國一流的商學院里,案例分析是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選擇課程。但是由于極其缺乏典型的中國本土案例,大多數教師不得不借助于哈佛商學院準備的案例。而商學院學生表示,這些內容對那些希望在中國國內發展的學生來說缺乏現實意義。跨國公司的招聘人員稱,面對職業挑戰,甚至連許多著名商學院的MBA畢業生也顯得有些準備不足,這一結果導致許多招聘人員認為MBA學位的含金量在大幅下滑。與此同時,為MBA項目提供師資力量的管理專業博士學位教育項目在中國仍是鳳毛麟角,這意味著要在中國大規模推行MBA教育,可能無法完全做到師資力量的自給自足。

    (摘編自美國《商業周刊》,有刪節)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