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下鄉,好比自挖陷阱
■ 文 / 陳振燁
準備進軍農村市場的企業普遍關心的兩個問題是:戰略上要不要下鄉,策略上能不能保證下好鄉。
下鄉對企業意味著機遇,但也可能是陷阱。趕著下鄉熱潮,很多企業有盲目跟風的傾向,在不該下鄉的時機下鄉,售后服務無法有效延伸,這就好比自挖一個陷阱。
在農村市場栽過跟斗的企業不少,像康佳、寶潔、長虹等,都有過慘痛教訓,這值得后來者仔細分析。“很多企業不懂怎么做農村市場。”博森集團總裁董斌接受《經理人》專訪時說:“多數企業生存空間在城市,用城市做法來套農村,就會像外企在中國遭遇的水土不服。”
在對比了十幾家不同企業案例之后,我們梳理出企業下鄉最容易掉進的5個誤區,借此提醒企業保持警惕。
輕視市場調研
在農村市場有過沉痛教訓的企業,無一不是只關心市場推廣,而忽視了市場調研的。
企業走向農村將面臨一場革命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源自于消費群體的改變,農村消費者挑選、識別和使用產品的習慣,都與城市消費群有很大差別。如果沒有搞清兩者間的差別,錯把農村當作消化庫存的地方,不是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和制定市場策略,那么,失敗將是必然的事情。
曾經在遼寧省紅極一時的蒲公英農村連鎖,高峰時期擁有3000多家加盟店,但最終還是倒閉了。其中很致命的一個錯誤,就是沒能真正摸透農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導致很多自以為暢銷的商品滯銷,特別是食品,滯銷后過期變質,讓不少投資打了水漂。
有些家電企業在農村深耕多年,經營較為成功,其內部設有農村消費需求調研小組,定期深入農村了解需求變化,發現未滿足的、急需的需求。再比如,南風集團抓住東北、新疆、西藏等高寒高原地區的特點,開發出低溫強效洗衣粉,得到這幾個地區農牧民的廣泛認可。
迷信低價策略
毫無疑問,低價策略仍然是廠商最主要的競爭策略,但是,若把低價格當作搶占農村市場首要條件,那么就會陷入危險的誤區,在家電和日化領域都有不少這類事例。
有些品牌采取低價策略也是迫不得已,寶潔曾經力推汰漬洗衣粉對抗國產的雕牌,價格一度降到2元錢,但卻并未壓制住沒有價格優勢的雕牌。農村消費者是不是真覺得價格越低越好呢?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在家電領域,很多品牌更注重產品如何適應農村的需求,而非低價格。因為在四川發現農民用洗衣機洗地瓜,海爾設計出一種大水管洗衣機;在貴州發現農民喜歡彩殼電視,海爾于是設計出五顏六色的“探路者”號。
急于快速擴張
“農民收入提高了,手中也有一些閑錢,但是,他們的后顧之憂還沒有徹底解決,因此農民的消費能力并沒有被激發出來。”趕在參加“兩會”的空隙,與農村打交道多年的人大代表、湖南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翔浩接受《經理人》采訪如是表示。
蒲公英連鎖失敗的另一個啟示,就在急于擴張,為了達到規模效應,降低采購成本,蒲公英全面拓展連鎖網絡。但是,農村零售利潤比較低,攤子鋪得太大,物流等高成本難以消化,最終壓垮了企業。
康佳早期進軍農村市場也有過慘痛教訓,為搶占農村市場,投資數億元興建農民銷售網絡。實際上,康佳高估了農村的消費能力,巨額投入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
產品過于農村化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注重市場調研,針對農村特殊需求,來開發價格便宜、結實耐用、樣式規矩、功率大、容量大的產品。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產品被刻意農村化了。有些準備結婚的年輕農村消費者,看到中標彩電多是低端機型以后,內心感到很失落。
事實上,農村消費群體并不是單一的,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比較容易受到城市消費心理的影響,而且農村的年輕一代,消費觀念更趨向于城市化。
“創維家電下鄉中標的產品,同時也在全國市場出售,如果刻意把家電下鄉產品區分開來,會造成另外一個負面影響—雖然是給農民生產的,但農民不一定去購買。”創維集團中國區域營銷總部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潘志峰說:“我們也討論過為家電下鄉專門生產一批機器去投標,但這會給產品打上一個農民專用的烙印。創維現在的做法不是在產品上進行區分,而是通過服務區分。”
認為農村不認品牌
那些在電視報紙上經常看到的,被城市消費者熟知的品牌,到了農村,很可能就變成二流品牌。在家電下鄉中標企業中,不單有知名企業,還有很多我們并不熟悉的小企業,它們過去可能是做OEM的,也可能本身就是扎根農村市場的品牌。
“很多企業都有個誤區,認為農村消費者比較看重功能和實用性,不認品牌,其實恰恰相反,農村是最講品牌的地方,甚至比城市人更講品牌。”北京四季沐歌太陽能技術公司副總經理李駿說。
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廣告信息傳遞不到農村,對于農村消費者而言,先入為主的就是品牌。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當農村消費者對兩個陌生品牌無法識別和比較時,他的購買取向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價格低,或者由熟人推薦。
事實上,農村消費者更愛面子,也希望擁有城市里的大品牌,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不在農村消費者,而在于企業沒有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品牌。企業必須認清這一點,然后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市場推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