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跨國策略將影響世界版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14:5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項兵 本世紀全球經濟發展有兩大重要趨勢值得關注:第一,全球經濟進一步一體化, 世界級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地球上現有的產業資源和現有主流行業被基本瓜分。企業的“國別”將越來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會更普遍,比如說美國的IBM公司屆時可能有N個國家的機構投資者或公民持有它的股票, IBM的管理團隊也會是
明日帝國 我們的分析和判斷首先從現有的三大經濟主體(歐洲,美國,日本)經濟開始, 然后再探討一下我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對全球大勢影響最大的當然是一超多強的唯一一超——美國。美國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超級強大:世界100大品牌, 近60個是美國的; 10大頂級品牌, 美國企業擁有8個;世界五百強它幾乎占了一半;在軍費開支上比全世界其他國家開支總和還多;資本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理財能力也獨步天下;美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創新能力在整體上也是傲視全球。 第二,全球資源的協調能力:美國的跨國公司大都是首先崛起于巨大的國內市場, 然后依靠其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以及強大的品牌,一步步地征服世界, 因此美國企業有著比較清晰的全球戰略和全球資源協調能力。而且,隨著通訊交通技術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 跨國企業在全球的輻射力、投射力和控制力達到史無前例的水平。 第三,天下人才為它所用。 美國最獨特的,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優勢是能夠集中天下人才為它所用的能力, 這使得美國能夠做到整合全球資源。“9·11”以后,美國的政策(比如移民政策)趨于保守,這可能進一步限制美國整合全球資源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但美國文化的通俗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美國的全球領先的名牌大學群體、人盡其才的體制、充滿誘惑力的美國夢、無與倫比的技術以及管理和體制的創新能力等,對全世界的精英都是一個難于抵御的誘惑。 除此之外,美國已經有了一批非常優秀的能夠整合全球資源的跨國公司。通過這些公司,美國可以繼續發展延續其能夠真正集世界優質資源為己所用的能力。另外美國其他方面的軟實力也是非常強大。比如, 美國在經濟和管理思想的主導地位使其可以掌握新思想的制高點, 更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來自世界各國的一批批精英分子在美國接受教育后,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美國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部分人也可能會因此成為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的代言人,構成美國在世界獨特的影響力。全球媒體的霸主地位也是美國影響世界的重要杠桿。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 “三位一體”地維護和拓展經濟利益的國家: 強大的企業群體可以掙“錢”, 金融和非金融手段可以實現 “錢”的戰略轉移,有必要時甚至用可以強大的軍事機器去搶 “錢”。綜合上述因素, 我認為, 在可預見的將來, 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不會動搖。 我們再來看一下歐洲和歐洲跨國公司的未來。歐洲已經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實體,歐洲跨國公司的競爭勢力和潛力不容低估。歐洲很多國家單體的經濟規模比較小(如荷蘭),許多歐洲跨國公司在初期就是主要靠國外市場發展, 它們起步時國際化程度較高。因此,它們比較流行的管理模式是權利下放較多的“諸侯”制:總部權利弱小,國家級經理實權在握。 這和美國模式(從國內推向國外,全球品牌、全球戰略,全球打一條線)形成鮮明對比。這造成典型的歐洲跨國公司在全球戰略和資源整合上可能不如美國企業那樣得心應手。在控制上來說, 流程控制相對弱勢,而文化整合能力較強, 這也使跨國經營歷史更悠久的歐洲企業練就了較好的跨文化整合能力。 同時, 歐洲企業對投資考慮多有打持久戰的打算。不像有些較典型的美國企業,有錢就掙,沒錢拔腿就跑。另外要強調的是, 歐洲受益于其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這使得歐洲國家和企業具有一些獨到的優勢,比如, 法國和意大利在前衛的設計與高端消費品是獨步天下的。 歐洲的人文底蘊使他們更具有懷柔之心,但是這有時也會給他們的企業在整合全球資源方面帶來一些挑戰。比如說, 法國文化的人文底蘊的深厚,使它不具備通俗文化的包容性,感情外來的移民較難融入法國的“主流”社會;同時懂法語的人沒有懂英文的人更具有全球流動性等。法國最近的騷亂是一個很令人耐以尋味的事件。這反映出法國真正做到吸納和使用全球人才還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歐洲國家在文化整合上會面臨一些挑戰,但歐洲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發展前景仍然十分樂觀。 因為歐洲公司既具有國際競爭力,又具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監管是治標不治本, 過度監管會扼殺創新)是保證企業良好行為的重要基石。 歐洲型的公司今后應會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這里值得一提的是, 對比歐洲與美國, 我們應該關注國家和企業在整合全球資源上的分工、配合與互動。 日本的企業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鍥而不舍,做事非常認真,日本企業在制造,制造流程及其創新,制造的系統集成能力方面都是世界級的。在許多行業, 也許只有德國企業才能與之相提并論。但是在管理全球企業所必需的控制力方面, 日本企業落后于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日本企業信息化比較落后, 理財和內控能力不如美國企業,文化開放性和整合能力也比較弱,其集全球高級人才為其所用的能力有限。因此如果日本企業不做出大調整,其戰略選擇空間可能會受到限制,他們很難應對本土化、個性化的挑戰(尤其是消費品)。他們在全球性消費品和工業品 的優勢會保持和發展下去。相比之下,美國、歐洲公司可以大開大合,全球性產品可以做,本土化產品也可以做, 在全球性的服務業也能有一席之地。歐洲和美國企業的選擇范圍廣闊。 綜述對三大主流經濟區域的未來發展大趨勢分析,我看好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在未來十年的全球競爭力,日本企業可能需要做大調整,才能保有他們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 在這三大模式中, 我更推崇具有人文風范的歐洲模式,我認為那是一個比較有持續發展能力的模式,也是有益于在全球打造和諧社會的商業模式。無可置疑, 這三大模式企業的交叉影響, 相互收購與兼并,會產生新的模式。比如,美國企業加強跨文化整合能力, 更加重視人文與價值觀在控制引導企業的作用,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范圍擴大, 而歐洲會強調加強總部的協調能力,突出全球戰略、全球品牌。 與誰合縱 與誰聯橫 未來1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跨國公司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 和對全球資源的占有,可能構成本世紀經濟格局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部分。基于這一點, 我對全球四個主要新興市場(中國、印度、俄羅斯、南美)的未來的判斷不是過于樂觀。這四個新興市場的前景如何,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世界現有強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縱聯橫。這是我反復強調“未來10年也許是中國在本世紀尋求成為產業強國最后的一次歷史性機會 ”的原因,我們起步晚,但競爭對手是不會等我們的。我希望我這是杞人憂天。 目前我國GDP只占世界總量的4%。 可以說跨國公司已經把96%的中國以外市場瓜分完畢, 又虎視眈眈地研究如何在占全球GDP4%的中國市場上與中國的本土企業平分秋色,尤其是在跨國公司志在必得的主流產品和服務的行業,我們面臨的競爭處境是非常嚴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挑戰要比跨國公司的挑戰大得多。我們目前是弱者,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從月亮上看地球的視野分析世界發展的大勢, 并盡快打造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 在全球范圍內合縱聯橫,掌握“傍大款和以九段制九段”的借力打力的戰法。 下面我們從中國的角度探討一下哪個經濟強國更可能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大而復雜的問題,這里只是提出一個思路,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參考: 目前的美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它越來越走向 “美國國家利益至上”的自私之路。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越來越少考慮其他國家的利益, 甚至也不愿意對地球村的公民盡一些基本義務(如京都條約);第二,它對其他國家情報的收集與分析是一流的。對每一個它認為是競爭對手的國家(現有的和潛在的)都進行系統地信息收集和深入地分析,換句話說,被美國作為對手的國家想靠瞞天過海、暗度陳倉的手段來應付美國,難度非常大;第三,作為被美國定位成對手的中國要想從美國得到支持與扶植而成為強國,是很難的。日本對中國本來就有較大的戒心,而日本又是美國在亞洲的鐵桿同盟。 再看一下歐洲,歐洲的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未來最有可能和中國形成很好的戰略聯盟關系的主要是法國和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在設計和高端消費品是全球領先的,而德國是制造強國。所以我估計我們和法國、德國聯手打造一批世界級企業的可能相對比較大,尤其是德國,德國是我們通向制造強國的重要橋梁和伙伴,我們應更好地研究在制造上和德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有更深更廣的合作。 但從地緣經濟來說,我們的戰略大后方是東亞和中亞,從這方面考慮, 我們和日本有競爭的一面,也應有合作的一面。我們應該從全球戰略的角度,與日本尋求更多合作的關系。 從月亮上看地球 我想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希望中國盡快成為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不僅僅是大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我們的強國夢的實現需要在世界主流行業中產生一批源自中國的世界級企業。我認為,當務之急是需要我們的國人(尤其是企業家)在視野上迅速轉變,從世界看中國,從月亮上看地球,超越從中國看世界的視野。 同樣重要的是要打造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 進而達到中國與世界的無縫隙對接。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優秀的:高附加值的、精密的制造多是日本、德國的天下;高端奢侈品和前衛的設計主要是法國、意大利的特長;資本市場、品牌、技術和管理創新是美國企業看家功夫的一部分。同樣值得重視的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跨國公司)在整合全球資源上已經達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在這種新形勢下, 提倡自主品牌,自主創新就是非常重要的,但僅僅局限于自主品牌,自主創新又是不夠的。我們要靠自己,也要培養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僅僅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路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會有些力不從心。 我國民族企業另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商業思維偏狹,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力不夠。 比如說我們一直主要靠低成本策略來應對全球競爭,很少有企業通過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來競爭,取得全球領先的地位(國外的商業模式創新的例子很多,如亞馬遜網上書店、eBay、 Google、宜家家居等等),我們更匱乏顛覆式的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創新。我們立足于成本優勢的價格戰的競爭模式在全球的負面殺傷力其實是很大的,可能把全球搞得“雞犬不寧”。對于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低成本制造會對那里的產業造成比較大的沖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升級難度是很大的。我們因此可能在經濟甚至在外交上失去他們這類盟友;另外對于發達國家,我們的這種競爭策略,除了有“自廢武功”之嫌之外,能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產階級逐漸變成了低收入的無產階級。所以,我在多種場合強調,視野和思維方式可能是我們有效應對全球化最大的障礙。 二十多年的改革與開放,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為應對未來十年的挑戰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要進一步發揚我們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大氣與包容, 積極地探討問鼎經濟強國的新視野, 新思維, 新對策。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