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佐佑顧問
朋友發給來一則短信,是關于“副職”的:“做多沒啥意思,不做不夠意思,做點意思意思,多做你啥意思!”。聯想到很多企業尤其國企副職的扮相,還真有些忍俊不禁。
這種調侃是出自副職的立場。情緒好像是沖著正職去的,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做多
了事情,風頭和業績是正職的,有什么意思!不做事,拿著比正職低不了多少比下屬多了不少的工資,總有些于心不忍,不夠意思。唯一的選擇就是做點事情應付應付、意思意思,最起碼對得起良心。而想多做事情的話,正職會怎么想?你什么意思!出風頭的置疑倒罷了,篡權的疑心一起就沒救兒了。這組觀點基于兩個假設:第一,正副職所處的組織,其價值導向是權力而不是業績,做與不做不重要,關鍵是該不該做;第二,正職是不想做事、嫉賢妒能和壓制他人的人。
換到正職的立場來看看副職。其實,正職的怨氣一點也不小。做點不疼不癢的事,根本別指望會做多和多做,工資卻只低半級,獎金少不了多少,政治待遇沒啥差別(正局副局都是局級,正處副處都是處級);有了成績跟著風光,出了問題拍屁股走人,追究責任有一把手頂著,不擔責任卻盡享榮譽。全是副職的好事!――正職的這些看法固然有些偏頗,但也確實不無道理,現實的例子比比皆是。正職的觀點也基于兩個假設:第一,正副職所處的組織缺乏評價標準,正職對副職沒有考核、評價和任免權;第二,副職是不想做事、好吃懶做、搭順風車的人。
站在第三方立場來看正職、副職。以上正副職的觀點都有情緒化的成分,而且雙方的第二個假設都過于極端。那么,扣除這些非理性因素之后,我們會得出什么結論呢?第一,正職副職誰對誰錯、誰好誰壞,缺少明確、統一的公司標準;第二,正職副職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個人利益沖突而在于企業組織設計?偠灾,這不是個人化的問題,而是組織化的問題。換句話說,無論誰在任上,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某人做副職會抱怨正職,一旦做了正職反過來就膩味兒副職。這不是組織問題又是什么?!如何加以解決呢?站在企業的立場,至少有兩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觀念更新為主,輔以職位設置調整。具體說,正副職并存,副職保留。但副職的觀念要更新,要有業績導向,要勇于承擔責任,這是根本前提。與此同時,對副職職位做出明確的職責界定,并規定副職必須兼職,兼任下一級職位中至少一個重要職位的正職。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得正職與副職之間的關系正;,看似平級或差半級,其實是差半級或一級。副職變得實實在在了,也容易考核、評價了,而考核、評價者就是正職。
第二種思路:職位設置調整為主,觀念更新為輔。具體而言,只設正職,而不設副職。副職與下一級某個重要職位的正職合并,使得這個職位的重要性增強。比如:撤掉公司副總經理,設置業務總監,而業務總監顯然重于部門經理。如此的制度安排,徹底消除了同級正副職之間的矛盾隱患,將原來的副職變成真正的下級。而作為下一級的正職,既職責明確,易于考核、評價;同時權力到位,資源充分,可以全身心做事。當然,高半級的副職即使做上了下一級的正職,心理上也會不舒服,要做好思想工作,更新觀念。
無論運用哪種思路,國企都到了要治理整頓“副職”的問題了!敖忖彧q得系鈴人”,副職的問題主要出在組織而非個人,因此國企必須從組織角度來解決問題。提醒一句,國企要動手治理“副職”時,最好抓住調整的契機,把握調整的節奏,畢竟官本位這些東西已經浸染幾十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