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戰略管理 > 《科技智囊》2005 > 正文
 

現代管理被嚴重誤讀 找到中國企業管理的癥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9日 18:34 《科技智囊》

  假如中國以后有管理學的話,那么這次“清算”的成果,或許可以成為中國現代管理學的底線

  □ 本刊記者 馮宗智

  毋庸諱言,中國企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管理,最容易發生問題的也是管理,那么,是
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其答案卻是眾說紛紜。孫景華先生剛剛完成了《中國人的管理邏輯》書稿,他從“個人”與“組織”的關系角度入手,嘗試著將模糊不清的中國傳統的管理概念,以邏輯思維方式梳理出來,將牢牢粘在一起的個人的、社會性的人生、理想、道德,與贏利性組織的制度、效益、效率區別開來。

  在私下交流中,孫先生當仁不讓地說,這是第一次區分了傳統商業和現代企業的不同,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商業進行了一次“清算”,假如中國以后有管理學的話,那么,這次“清算”的成果,應該成為中國現代管理學的底線。

  孫先生一再強調,希望在報道中能夠保持其觀點的系統性,否則就會顯得過于凌亂而成為感悟的小智慧。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刻了解此次報道的意圖,科技智囊對孫景華進行了專訪。

  我是一個管理的失敗者

  科技智囊:據我們了解,你1985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了某新聞單位做記者,自1992年起下海創業后,十余年來一直身處商海中,但是,你卻在去年出版了一本《永不消失的責任》,最近又剛剛完成了《中國人的管理邏輯》書稿。我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進入到管理理論研究領域,想到要探討中國人的管理邏輯?

  孫景華:其實,我應該算是個失敗的小企業主。十幾年前我從白手起家開始,逐漸地發展到擁有通信尋呼、航空游覽、現代農業、廣告代理等一大堆的企業,但是,我失敗了。剛開始接觸管理理論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搞懂自己為什么失敗,沒想到的是由此一發不可收,可以說被管理理論給迷住了。我還記得在企業失敗后,在焦慮中胡亂地尋找原因,甚至將失敗原因歸咎于結交了糟糕的朋友,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好笑。

  今天回過頭來看自己曾經的失敗,原因非常簡單:“不懂管理”。懂管理未必就會成功,但不懂管理一定不會成功,其實,商人的獲利活動兩千年前就已經有了,但為什么“企業管理”一詞卻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現?就是因為傳統商人的“賺錢”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企業管理,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們所說的“企業管理”,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龐大概念,它的基本含義是如何實現企業組織持續性和健康性的發展,通俗地說,一次性的賺點錢與連續不斷的賺錢,不是一回事;一個人賺錢和一個人管理一群人賺錢,更是有著本質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以前的一大堆企業里,按我自己現在劃分的利潤來源分類來看,既有顧客利潤模式,也有熟人利潤模式,還有官商利潤模式。在我沒接觸管理理論之前,我并不會去辨別這些利潤模式的區分與危害,基本上是按照傳統商人的“哪里有利潤就往那里走”的商業本能去獲取利潤,實際上,在我當初讀到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的“管理的唯一目的就是滿足顧客”時,還頗不服氣,甚至覺得有些呆氣,現在回過頭來看,因熟人或官商而來的利潤帶給企業的肯定是傷害,而在唯一正確的“滿足顧客”利潤上,我又只會無師自通價格戰,所以,失敗就是一種必然。

  科技智囊:你在《中國人的管理邏輯》這部書稿中,提出了“個人”和“組織”在管理上的六種區別,在我們看來,這些管理觀點非常富有原創性,在目前中國管理界獨樹一幟并切中問題要害。你個人的直接管理實踐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對于你以很獨特角度來看待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是否有直接的幫助?

  孫景華:我自二十年前離開大學校門后,就再沒有走進去過,所以,我不太清楚大學教授和博士們是如何研究企業管理問題的,但是,對我自己來說,十幾年的商海生涯,可以說是將商業意識刻在了骨子里。什么是“商業意識”?很簡單,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個小孩,以最樸素的商業本能,去質問一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管理問題。

  比如我以前企業里的下屬經理們,都是我相識多年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既不缺“德能”,也不缺“才能”,但是,他們為什么搞不好企業?那么,中國傳統的人才觀“德才兼備”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或者說,“德才兼備”的真實本意是什么?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問題常常以悖論的方式被提出,比如“究竟是管理人、還是管理組織”等等問題,當這些問題最后被糾纏在一起后,就成了渾濁的醬缸,最后常常得出一個很虛無的結論:只要是適合的,就是好的。

  就我個人來說,我不會不加懷疑地相信任何一個管理結論。我一定會去質問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所以無論什么樣的管理解決之道,我都會習慣性地使用效益和效率去衡量,如果一項看起來很“偉大的理論”,既不談效益,也不談效率,我就會質疑它對于企業管理的價值。正是源于這樣的商業思維習慣,所以,我一直想搞懂中國人常說的“榜樣的力量”究竟實現了什么樣的成果。中國人常說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管理,如果企業里有一百個人,那么,一百把鑰匙是如何配制出來的?實際上,中國人繼承下來的傳統商業俗語多如牛毛,而這些常用商業俗語經常是不假思索地被直接使用,其實,我就是從試圖揭示這些商業俗語的真實含義開始,從而逐漸形成了《中國人的管理邏輯》這部書稿。

  現代管理被嚴重誤讀了

  科技智囊:目前中國流行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是以西方管理理論為主,你如何看待學習和借鑒西方管理理論的問題?

  孫景華:首先,我認為“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管理理論”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含糊其詞的說法,它隱含著一種無知,即:并沒有搞懂現代管理學的真實意義,而是將傳統商業和現代管理混為一談了,誤以為現代管理是在繼承傳統商業基礎上的發展和延伸,而實際上,現代管理和傳統商業完全是不相干的兩回事。

  今天我們知道,“現代管理學”是從管理大師德魯克寫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開始算起的,為什么沒有從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算起?因為在德魯克之前,所有的企業管理幾乎都是在談論“企業和利潤”,從德魯克開始,才談論“組織和績效”,所以德魯克才會怒道:將管理的目的看作是獲取利潤,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的胡說八道。

  實際上,德魯克自己早就說過,《公司的概念》并不是描寫“企業管理”的書、而是描述“組織管理”的書籍。非常遺憾的是,就我所看到的一些中國的教授、學者,對于德魯克的巨大貢獻也是一知半解,而所謂的結合中國特殊國情,使用“狼性精神、制勝策略”等等典型的中國式的智慧語言,在錯誤地解讀著現代企業組織管理。實際上,假如一個老板或企業家所思考的問題是“獲取利潤”,那么,中國傳統商業的各種賺錢的技巧和智慧,已經足夠用了,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學習什么現代組織管理。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再在“借鑒、批判與吸收”的問題上爭論不休了,因為問題并不是出現在這里,而是發生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即:傳統商業和現代管理的本質區別上。這也是我的書稿《中國人的管理邏輯》的本意,即我區分了“組織”與“個人”的六種不同,這也是對于中國傳統商業一次徹底的清算行動。我們并不需要從零開始、另起爐灶,而是需要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繼續前行,尤其是對于有著深厚商業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我們需要的是分清“正式組織”與“烏合之眾”的區別,需要分清傳統商業和現代管理的區別,這是前提與基礎。

  科技智囊:你個人的成長經歷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成長縮影,你自稱自己是一個管理失敗者,實際上中國企業在管理上也不乏失敗案例,那么你如何看待飛龍、三株、德隆等企業失敗?你曾斷言中國企業鮮有管理成功者,那么你如何評價海爾聯想、華為、格蘭仕等優秀企業?

  孫景華:我想,首先需要確立一個前提,那就是看待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需要一定的歷史縱深感,同時,管理理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前瞻性,如果就事論事以眼前的成敗論英雄,就可能會造成虛假的失敗或虛假的成功。我拿個人的經歷體會做個例子,在早年當我在深圳創業獲得第一桶金后,我那時非常的自信,甚至以為自己有著超越常人的商業才能,但事實上,在那個“只要彎腰就會拾到黃金”的特定時間與環境里,我只不過是彎下了腰、而別人沒有彎腰,差別僅此而已。

  今天中國二十多年來的企業管理,實際上囊括了西方三百年的工業化管理歷程,使用童工與流程再造同時并存;而官商利潤和顧客利潤也交織在同一個企業里,尤其是中國本土消費市場本身的龐大,更是使得成功容易變得走樣,所以評論中國企業管理一定要十分謹慎。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將珍珠從垃圾中剝離出來,而剝離的標準就是兩個最基本的管理問題:利潤來自哪里?效率來自哪里?這兩個問題,今天已經有了基本的共識,或者說是西方企業管理的共識,即:利潤來自滿足顧客、效率來自分工流程。

  我們會看到,中國企業失敗的典型案例,雖然原因看起來千差萬別,但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利潤并不是來自于滿足顧客!像德隆、南德等等典型的中國企業怪物,我們連他們企業的顧客、消費者都找不到,更不要說如何滿足顧客了;而象三株、飛龍等等企業,雖然“利潤是來自顧客”,但是,它們除了面對對手的價格戰手段之外,幾乎看不見它們滿足顧客的其它組織能力。

  對于海爾、聯想等目前看來優秀企業的來說,也需要具體區分出它的精華和糟粕。在我個人看來,海爾是中國目前優秀企業里,最具現代企業管理征象的企業,尤其是它的內部市場化,幾乎成為了解決未來“消費個性化”的最優方案,但是同時,彌漫在海爾的統治控制觀,卻成為了這個方案有效實施的殺手。聯想潛在的危險則更多,聯想宣稱是“家文化”創造了聯想的高效管理,而實際上,“家文化”正是排斥人才、阻礙創新的罪魁禍首,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就是聯想所理解的“高效”,并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組織效率,或者說,當你用戴爾所理解的“效率觀”去衡量聯想,聯想就變成了一個效率低下的企業。

  質疑中國式管理

  科技智囊:我們知道,中國一些管理學家也在積極探索中國式管理之路,比如曾仕強教授的“中國式管理”、陳春花教授的“中國理念、西方標準”,而你的一些管理認識觀點與他們差異很大,不知你如何評價他們的管理觀點?

  孫景華:首先,我個人認為“中國式管理”是一種不妥的提法,因為它不但局限于地域性提出管理問題,而且還包含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按照這種思維模式再細分下去,就會出現中國北方式管理、南方式管理的提法了。實際上,所有的企業組織,面臨的管理問題都是相同的,因此,我們應該基于企業組織本身、而不是基于特定地域提出管理問題,同時,解決問題之道也應該是相通的,而不是在某個特定地域有效、而在另一種地域環境中無效。

  關于曾仕強教授的“中國式管理”,他將管理界定為三個層次,并且梳理了修己安人和情、理、法上的一些問題,坦率地說,我還沒太搞懂他界定這些問題后,究竟想干什么?實際上,你個人擁有了洞察人心的智慧,并不意味著管理成果就會出現,因為企業成果是發生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即企業如何處理“產品與顧客”的關系上;同樣,你個人擁有了較強的組織控制能力,甚至你可以將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但“井井有條”并不意味著組織效率就會出現,因為組織效率是發生在組織分工和流程設計的層面上,因此,在我看來,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實際上是沿承和推崇中國傳統的統治觀所實現的所謂“成果”,僅僅是個人控制組織與維護地位穩固的解決之道,這與現代管理理論關注企業組織的基業長青,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兩回事。

  我只看到過陳春花教授提出的“中國理念、西方標準”觀點,并沒有看到對這個觀點的解釋,所以只能僅就字面意義說點看法。在西方各種管理標準的背后,其實是隱藏著西方人的管理價值觀以及實現的路徑安排,而中國理念則往往與這些西方管理標準格格不入,比如中國理念常常認為穩定比競爭更重要、和諧比效率更重要、價值觀統一比個性的解放更重要,所以,當我們使用“西方標準”去衡量“中國理念”所產生的管理成果,通常都會是不及格,反過來說,當不及格現象出現后,也許正是在證明所謂中國理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因此,問題追根溯源,最終回到了“中國式管理”這個本原問題上,因為它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提法。

  回到管理本原

  科技智囊:對于中國管理的出路,你有什么框架性的想法?

  孫景華:我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即我們所做的管理探討工作,不應該是為“中國未來管理提供框架”,而是應該就企業組織管理本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每當中國遭遇到外來的各種碰撞時,都會以抵御性的心態,面向過去挖掘中國人的傳統,所以,洋務運動中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并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本身需要質問:為什么非要與眾不同、搞出中國特色的東西來?實際上,這是以中國傳統為自豪的狹隘的大國主義情緒。

  對于中國未來的管理出路,我想,我們首先需要一些基本的判斷和認識:

  第一,中國傳統商業的歷史遺產,整體性來說,其有效性僅僅存在于傳統農業文明中,而在現代工業和信息社會環境里無效。這個宏觀的整體性的判斷,不僅僅是適用于中國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于中國整體社會轉型,傳統越深厚,現代性就越薄弱。無論中國傳統商業智慧看起來多么令人著迷,都必須被納入到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中,去判斷它的真實價值和有效性,或者說,傳統商業智慧只有被鑲嵌到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中,才會重現往日光輝,否則就會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殺手。

  第二,就中國目前整體企業管理所處階段來說,我個人認為主要的管理工作,是組織管理與科學管理的教育啟蒙!用個形象的說法,當一個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進入到現代企業工作時,無論他有著多么靈巧的個人智慧,他都必須學會八點鐘準時上班、不隨地大小便,這是基本的前提。中國改革開放僅僅二十多年的時間,大多數的老板和企業家,都是憑借著無師自通的商業本能在管理企業,缺乏對于“組織功能”的常識性認識,尤其是蔑視數字、蔑視制度的現象隨處可見,在這種狀況下,越是試圖挖掘傳統商業智慧,對于中國企業管理的傷害就越是巨大。

  第三,關于中國企業未來的管理,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探討之路,并不是去思考如何為中國人建立起自己的管理體系,而是應該去思考中國管理能夠為世界管理提供什么樣的貢獻。這意味著我們并不是面向傳統挖掘中國商業智慧,而是要面對所有企業的共同管理問題,提出我們新的解釋之道,這些基本問題包括“利潤來自哪里、效率來自哪里、產品與顧客的關系、組織與個人的關系”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只有在明確了以上幾個問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中國管理解決之道,否則,就很容易成為僅僅在中國特定環境下的有效管理,也很容易再次加重了中國醬缸式的窩里斗的局面。因此,這并不是一個輕微隨意的管理問題,而是回到了本原性問題的管理本質,我個人愿意嘗試著去思考這些問題,并且得出有價值的管理理論。

  孫景華

  自由職業者,十年商海經驗,曾出版《永不消失的責任》一書,即將出版《中國人的管理邏輯》管理專著。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2005年上海國際車展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圓明園工程風波
定遠號艦重返威海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珠峰科考登頂復測
2005環球小姐賽
家裝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