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雜志:中國企業跨國收購中的第二主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0日 18:57 《董事會》 | |||||||||
文/周燕 “在任何地方,如果人們分為小的氏族生活著,則會互相搶劫。這時掠奪成為職業根本不被認為違反自然律,而是說誰掠奪的越多,誰的榮譽就越大,并且會被后代當做榮譽來紀念。”(Thomas Hobbes,1588-1679)
在任何市場中,如果企業以較小的規模出現并生存著,則會互相兼并與收購。這時收購就成為了企業的任務之一。這根本不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而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手段,誰收購的越多,誰的實力就越強,并且為人們當做光榮來宣傳。 當收購跨越了國界,它的目的和內涵便更加豐富。這不僅是實現企業國際化的理想,更是政府在戰略上的未雨綢繆。政府成為企業跨國收購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那么中國的“第二角色”準備好了嗎? 呼喚“第二主角” 從2004年開始,中國企業在跨國收購的舞臺上星光閃現。其中,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聯想收購美國IBM的PC業務已經塵埃落定,交易金額分別高達5億、12.5億美元;TCL和阿爾卡特在法國總統的訪華期間正式簽訂了合同,TCL阿爾卡特移動電話公司(TAMP)隨之問世;上汽收購英國羅孚汽車的前景因為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的來華周旋而變得漸漸明朗;中海油為了以整合自己的油汽資源,實現戰略性“突圍”,也已經將目光鎖定在其美國的同業競爭對手優尼科身上;五礦集團也還在為了成為加拿大諾蘭達礦業公司的控股股東而不懈努力。 湯姆森金融公司(Thomson Financial)的統計數據表明, 2004年全年中國大陸公司在海外進行了45起收購交易,數量比2003年上升了1/3,收購交易總額為26.5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約47%。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FDI)中,跨國并購和股權置換呈現增長勢頭,戰略性投資正在成為企業海外發展的新途徑(見《董事會》2004年第3期)。 雖然中國企業跨國交易的數量和金額近年來一直處于上升勢頭,但這并不意味中國企業的跨國收購之路一帆風順,是中國企業缺乏“外戰”的經驗?還是存在許多企業無法克服的障礙?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方面,是中國企業經驗上的欠缺。事實上,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雖然在國內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但是,中國企業目前的海外擴張大多還是散兵游勇式的個體行為,并且采取的是“自學成才”的方式。盡管規模在不斷攀升,但并沒有出現操作性極強并值得借鑒的經典案例。 業內人士指出,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一個企業在經歷了失敗后就無聲無息了,而其他企業并沒有機會從這種失敗吸取任何教訓,并很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企業之間缺乏足夠的經驗交流。因此,中國企業計劃中的跨國并購,成功者少,敗退者眾。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的企業在海外難免碰到敵視的目光。尤其是在資源領域的收購,更是引起了東道國政府的謹慎和重視。例如,中石油兩次收購俄羅斯石油資源均以失敗告終,就是因其與俄羅斯政府控制這一戰略性資源的意愿相悖。 目前,中國企業進行跨國收購一般劍指兩大目標——資源和品牌。中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其資源的擁有量和消費量之間的缺口,決定了企業必須“出海”。另外,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興起,中國的產品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在知名度還有待認可和渠道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收購國外的品牌便成為進入新市場的“橋頭堡”。 不論是國外的資源,還是品牌,對二者的收購都會牽涉到眾多的非經濟因素,如國家利益、民族感情,等等。因此企業獨自承擔跨國收購的任務,多少會力不從心。此時,政府應該義無反顧地走到前臺,成為跨國收購中的“第二主角”。 撬動跨國收購的支點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企業走出國門進行跨國并購,也必然會遇到重重障礙。如果中國企業與其海外的標的企業之間有一根杠桿,政府應該優先考慮如何選擇一個有利的支點,從而使中國企業得以擁有更長的力矩? 自21世紀以來,為了鼓勵更多的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中國政府為企業加上了重磅的砝碼。 2004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進出口銀行聯合頒布了《關于對國家鼓勵的境外投資重點項目給予信貸支持政策的通知》。該通知對很多項目給予優惠的信貸利率,例如能彌補國內資源相對不足的境外資源開發的項目,能利用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的境外研發中心項目等。 這是一個信號,它使得很多中國企業在談判桌上底氣十足。 在五礦集團與加拿大諾蘭達公司的收購談判前期,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政策性貸款成了五礦的堅強后盾。不然五礦何以一擲千金? 一種說法是, 2004年6月底,諾蘭達的出售意向受到了五礦集團前總裁苗耕書的密切關注。苗在確定了這是一樁合算的交易后,立刻與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聯系,在得到后者大力支持之后,五礦才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并購建議書。陳元的許諾是,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出面組成國際銀團,為五礦集團收購諾蘭達提供超過40億美元的現金,占收購案可能發生金額55億美元的80%。可見,如果沒有國家開發銀行的強力支撐,五礦絕沒有出價高于對手數億元的實力。 “金錢不是萬能的。”這句話在這起五礦發起的跨國收購中同樣有效。加拿大左翼勢力的強烈反對,工會主席的嚴厲指責,紛紛出現在加拿大的主流媒體上。類似的還有,中石油曾參與俄石油公司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拍賣競購,但最后不得不撤回了出價。因為俄羅斯民眾對中國控股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強烈反對,俄羅斯議會通過緊急立法,禁止任何國有股份超出25%的企業(包括外國企業)參與俄羅斯國有股份的拍賣。 資金砝碼已經不足以撬動企業的跨國收購。合理選擇高層攻關的時機和采取必要的“考前輔導”才是政府應該選擇的“支點”。 實踐中的反思 中國前駐法國大使、現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在接受采訪時認為,中國目前的外交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是企業在進入一個國家時,并沒有意識到要積極地利用外交資源為其開山引路;二是政府也沒能及時地做好企業在國外的投資顧問。 事實表明,中國企業在進行跨國收購的過程中,資金并不是企業唯一的“救命稻草”。雖然中國已經加入了WTO,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企業能夠享受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例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得不到承認,“中國威脅論”等等,這些壓力本不應由單個企業來承擔。 中國全球并購研究中心秘書長、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巍認為,政府應該利用外交手段,建立一種協助機制,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一個較為安全的通道和較為公平的商業環境。 2005年年初,受到破產保護的加拿大Stelco.鋼鐵公司將被出售,包括俄羅斯OAOSeverstal公司及美國的鋼鐵公司在內的5家公司參與競標。雖然鋼鐵也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但是加拿大媒體卻未把重點放在外資收購加天然資源之上。加拿大政壇對此也未有回應。這與諾蘭達一案加國政壇和媒體的反映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企業必須承認,在一定程度上,跨國收購確實是“功夫在棋外”。 此外,國外企業工會的強大力量,也是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必須攻克的難關。在五礦和諾蘭達開始排他性談判之后,加拿大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紐曼對五礦集團只與諾蘭達的高層接觸,而徹底忽視工會的行為感到十分不滿,于是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建議:“聯邦政府應采納更具建設意義的行業政策,以保護和發展加拿大的資源及相關行業。”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中國現在還沒有建立適應于市場經濟的工會制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遇上較為規范的市場經濟工會制度,肯定要經歷一個艱難適應的過程。政府有義務在這方面對企業給予幫助和指導。 對于企業的跨國并購,政府應該在戰略上給予指引,在外交上給予策應,卻沒有必要插手具體的運作。如果政府內部不能形成統一的對策,就很可能影響企業收購的效率。在2004年發生的上汽雙龍收購案中,上汽聲稱其參與雙龍競標是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而藍星的回答卻是:“我們要是沒有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怎么可能去跨國收購汽車巨頭呢?”很明顯,政府不僅沒有為上汽收購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反而讓藍星與上汽上演了一幕“鷸蚌相爭”的悲劇,最終迫使上汽高價買下雙龍。 因此,在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堅定有力的“推進器”,而不是適得其反的“攪拌器”。 作者供職于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