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通公司為何死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1日 16:51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收購成為了目的本身,而公司運作的基本層面反倒被遺忘。世通在不知不覺中逐步脫離了一家公司正常的軌道。 2001年,美國世通公司(MCI Worldcom)的破產事件刷新美國企業破產案涉案金額的歷史記錄。會計丑聞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此后的“世通”成為了“丑聞”的代名詞。丑聞果真是世通落水的根本原因嗎?
在正常的經營環境中,沒有哪家公司會主動陷入令自身陷于被動的大規模會計丑聞。何況這家叱咤電信行業的公司,曾經位列財富500強的第42位;鼎盛時期的雇員總數為8萬人,年收入達352億美元。 事隔五年,世通已經改頭換面為“MCI”,或許我們也能夠擺脫丑聞帶來的過于表面化的厭惡,從前世通公司的發展史中找到更為貼切的答案。 22年前,時年43歲的伯納德.埃伯斯(Bernie Ebbers)同幾個合作伙伴在密西西州一家小餐館的餐巾上草擬了一份商業計劃書,決定成立一家電話公司——長途電話折扣公司(LDDS)。這便是世通公司的前身。當時,它的主營業務被確定為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那里以低價購進長途電話服務,然后再以稍高的價格賣給普通消費者。 兩年之后,埃伯斯便制定了決定其未來發展的策略,即通過兼并和收購達到超出尋常的增長速度。一開始,這個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且收效顯著,到1989年公司上市時,任何曾購買100美元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都可以獲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 此后數年間,長途電話折扣服務公司吞并了數十家通信公司,并于1995年更名為世界通信公司,埃伯斯任首席執行官,到1999年6月21日:世界通信公司股票漲至64.50美元的最高峰,市值則沖破1960億美元。 埃伯斯這個曾經當過體育老師的首席執行官和他所領導的公司似乎非常擅長從收購中獲益,這段時間,世通的收購對象通常為小型地方電訊商。由于世通本身規模有限,每一次收購均能夠令其財務指標大幅改善。在大多數并購案中,世通公司都不需要付現,而是以股票交換來達到控股的目的。 為此,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商對埃伯斯和世通好感倍增,這為世通進行新的并購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籌碼,最終導致公司的財務指標必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收購來維持。世通在不知不覺中逐步脫離了一家公司正常的軌道:收購成為了目的本身,而公司運作的基本層面反倒被遺忘。 隨著電信行業的非理性膨脹,世通的胃口越來越大。1998年,它以370億美元收購長途電話公司MCI,該宗交易涉及的金額創下當時的企業購并紀錄,公司股價勢如破竹般上升。這次收購對日后的公司規模具有決定性意義。此后,世通被華爾街正式當作一家大型公司來看待和要求。 不過這樣一來,世通感受到了明顯增大的壓力:如果按照自然的成長,世通很難以實打實的優秀業績繼續吸引華爾街的注意,因此,埃伯斯決定收購規模更大的對手,以維持可觀的盈利增幅。 1999年,世通決定以1150億美元的驚人價錢收購美國主要電信商Sprint,但最終,此項收購被美國政府否決。世通的命運由此急轉直下,盈利和收入增長不斷放緩,股價回落;加之電訊網絡市場因擴張過度而急速轉壞,高速增長階段所虧欠的高額債務成為世通不能承受之重。 2001年,世通高額負債的狀況引起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關注,為此所進行的調查導致埃伯斯被迫辭職。而新任首席執行官很快就在一次內部審計上發現,從2001年開始,世通公司用于擴建電信系統工程有關的大量費用沒有被作為正常成本入賬,而是作為資本支出處理,這一會計“技巧”為世通帶來了38億美元的巨額“利潤”——世通丑聞從此昭然于天下。 事實上,在公司高速成長的階段,為了維持在華爾街的形象,世通公司已經在財務報表上做出零星粉飾之舉。在感到失寵的危機后,為了恢復華爾街和投資者的興趣,世通公司決定鋌而走險,進行大規模造假,從此踏上不歸路。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的最終調查資料顯示,在1999年到2001年的兩年間,世通公司虛構的營收達到90多億美元:通過濫用準備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計提的各種準備金沖銷成本,以夸大對外報告的利潤,所涉及的金額達到16.35億美元;又將38.52億美元經營費用單列于資本支出中——加上其他一些類似手法,使得世通公司2000年的財務報表有了營收增加239億美元的亮點。 但無論多高明的會計師都不可能將會計報表上的數字變成真金白銀。世通對財務賬目的隨意修改甚至彌天大謊,對公司的實際經營并沒有絲毫促進,反而使得高級管理者更加利令智昏,一心寄希望于資本的運作和欺詐來僥幸過關,全然忘記了商業的根本,最終導致公司首席執行官埃伯斯鋃鐺入獄,世通破產。 近年來,爆出財務丑聞的美國企業不在少數,如凱馬特、微軟、通用電氣、施樂、默克、強生等,而像世通這樣瘋狂依靠兼并收購和欺詐來獲得利益和商譽的公司,在美國商界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有評論認為,美國上市公司之所以紛紛造假,與該社會存在的對商界領導者個人崇拜的氛圍是相互關聯的。在傳統上,這是一個崇尚個人實現和現實利益的國家,首席執行官理所當然被視為個人英雄主義的寫照。這造成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擁有高收入、且具有獲得股票期權的誘人權利。為了在資本市場獲得利益,很多高層管理者片面追求高成長率及高股價,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與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沆瀣一氣,通過做假賬來虛夸公司業績,進而套現獲利。 這種觀點可以從起源上解釋頻頻爆出的財務丑聞,而在更實際的層面上,若這一氛圍運用不當,還可以輕易造成公司監管與個人貪婪之間的脫節。以世通為例,通過收購進行規模擴張的漫長過程始終受到內部人、主要是創始人埃伯斯的控制。世通公司曾將3.66億美元借給埃伯斯用于炒股——從而使得公司的長遠發展最終讓位于高管個人的利益和貪欲。 不難想象,埃伯斯這種追求快速致富的價值觀造成了世通在成長過程中對兼并收購手段的依賴,造成了世通公司為擴張而擴張的瘋狂狀況。事實上,倘若不是為了獲取互補效應和協同效應、倘若沒有精細的成本收益分析、沒有大幅度的經營改善做后盾,任何一家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公司都不可能依靠大規模購并來作 為有效生存手段。 世通破產案后,有人諷刺說,首席執行官不可信,會計師事務所、股票分析師也不可信,在鈔票上印著“相信上帝”的美國人就此開始反思自己引以為豪的商業傳統。然而,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的不只是美國人。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商界所涌現出的雄心勃勃的企業時下面臨著擴張規模、占據世界市場的使命,在紛至沓來的兼并案中,這些企業家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讓失敗的收購案例終結在西方? (文/《環球企業家》□ 劉雪峰/文 出自:2005年3月 總第1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