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絲:中國企業需要去除本土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4日 04:00 每日經濟新聞 | |||||||||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亞洲分院院長巴貝絲如是說 秦晶 NBD上海報道 “在過去10年里,由于工作的關系,我每年都要到上海來幾次,所以對這個城市有種特殊的眷戀”,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亞洲分院院長巴貝絲(BethBader)女士將她與上海的淵源作
“很抱歉,我的中文不夠好,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用中文交談”,巴貝絲說。接過記者遞來的名片,她并沒有禮貌性地掃一眼便馬上收起來,而是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請教上面的字如何拼讀。雖然她講中文時的聲調不那么標準,但拼讀時的神情卻是標準的專注。 “不管是作為院長還是老師,我都喜歡這樣的學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廣泛的交際圈。因為一個人的興趣太狹窄,往往很難成功,而我們的愿望正是把學生培養成世界商業的領導者! “E”是“高級”而非“在職” NBD:我們知道,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是EMBA課程的誕生地。經過60多年的發展,在美國包括芝加哥大學商學院,EMBA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 巴貝絲:20世紀上半期,美國大公司的高管基本都是從最底層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出色的嗅覺與直覺,但普遍沒有受過正式的大學教育。芝大商學院之所以在1943年推出EMBA課程,就是為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的學習需要。 所以,最初的EMBA學員都是那些真正大公司的領導人,他們都已經比較成熟,平均年齡45歲,這也是當時為什么把這個課程叫做Executive MBA的原因。這個“E”是“高級”而不是現在所謂“在職”的意思。 到了今天,EMBA學員的年齡已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平均只有三十四五歲。因為在大公司,如果你沒有受過正式的大學教育,就很難獲得重要職位。 而且,企業中高層構成了當前學員的主體。這些人職業進步很順利,潛力很大,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接受更多、更正式的培養,將來好更上一層樓。 有6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商學院 NBD:與哈佛商學院等其他著名商學院相比,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巴貝絲:在商業教育領域,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開創了“芝加哥商學院學派”。在這個學派中,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大。這種自由融入到教學當中,就是老師有自由選擇授課方式的權利:不管是案例教學、課堂講授,還是小組討論,院方讓每個人選擇最適合自己課程的方法,而且承認這是最好的方法。 雖然教授有諸子百家傳授知識的余地,但他們都有個最基本的共同點:不管你在教什么課程,財務也好,管理也好,背后都有一個學科在支撐,老師的責任是讓學生對該學科有清楚的認識,比如經濟學、行為科學、數理分析等等。 NBD:說到經濟學,我們知道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有6個諾貝爾獎得主,據說其中還有2個在上課,他們還會給EMBA上課嗎? 巴貝絲:現在,他們主要是在商學院講公開課,不教EMBA。順便插一句,去年夏天,他們中的一位還到北京、上海、杭州演講過,而且拜訪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不是在年輕時而是在年齡比較大的時候才獲的獎,此時已經不容易上課。但正是由于這里自由發問、鼓勵探討的研究氛圍,才使得他們有機會獲獎。這種氛圍非常寶貴。 我們不會提供本土化課程 NBD:在中國,此前有過是由經濟學家還是由管理學家主導商學院的爭論,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在芝大商學院,經濟學家與管理學家哪個比重大一些? 巴貝絲:在我們那里,大多數的教授是經濟學家,另外一部分是管理學者和從企業來的實踐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有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只針對行業領域的教育是狹隘的,市場變化太快,今年教的管理技巧今年管用,但十年后未必管用。所以我們不會手把手地去教你某一個行業是什么樣子,而是教給你基本的概念原理與分析方法,你理解了這些以后,也能學會以此方法去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 NBD:前一段時間,聯想收購了IBM的PC業務,你對此有何建議?而且,你們在教學中有無此類似針對性的、本土化的課程? 巴貝絲:我們永遠不會企圖提供“本土化特色”的課程。中國本土的專長永遠在本土上,教授永遠不可能比本地企業家更了解本土市場。我們不能說自己是中國專家。 就如你剛才所舉例子說明的那樣,中國正進入世界化市場。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以前只要做好本土市場就可以,但在如今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家更需要的是跨國經營的知識。因此,中國需要的不是本土化,而恰恰是“去本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