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不突破 企業發展難長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4日 03:57 每日經濟新聞 | |||||||||
上海市促進小企業發展協調辦公室主任陳沛霖認為,上海園區型中小企業發展有5大問題 屈成才 NBD上海報道 以產業集聚為模式實現新的發展,是上海中小企業未來的必由之路,對于這一點,陳
作為上海市促進小企業發展協調辦公室主任,他一直在為推進該模式而努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告訴記者,所謂產業集聚,是指屬于同一產業,或性質相近的許多企業集中在一個區域,形成地區性的產業集群。 這樣可以吸引專業化供應商和專業人才,聚集專業化的信息,形成專業化市場,降低交易成本,創造集體效益;而且,通過內部競爭,可以形成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 陳沛霖:五大問題令人憂 目前,上海共有3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9個市級工業區,鄉鎮工業小區性集聚共有128個,均以工業為主,中小型企業居多。 這些工業園區的現狀實在不能讓陳沛霖安心:由于長期以來都是政府主導,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缺少自身發展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說,有這么5個問題: 第一、多數工業園區的集聚規模還比較小,現有行政體系對其仍有較大的約束影響。從布局角度看,問題是該大的不大,該專的不專,早期形成的布局分散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與近鄰的昆山開發區、蘇州新區相比,差距較大。 第二、不少工業園區產業特色不夠明顯,沒有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園區品牌。各個工業園區雖然都有一定的產業功能定位,但因為考慮到招商引資的效果,一是定位都比較寬,二是實際招商引資時并不受此約束,所以一旦形成規模,專業特色就會有所削弱。 第三、不少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關聯度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專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如不少外資企業所需的零配件,特別是關鍵性的配件現大多數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即使是國內配套,也沒有在其周圍形成密集配套區;相反,還將配套企業設在江蘇或浙江的開發區。 第四、那些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生產集群,有空間規模,但在價格與營銷網絡方面沒有影響市場的能力。一種表現是,園區內集聚的同行企業,進行惡性價格戰;另一種表現是,一味追求出口而不愿開拓國內市場,自己既沒有技術,又沒有網絡,實際上只是一個代工的身份。市場一旦出現變化,風險就會迅速放大。 第五、園區型中小企業對優惠政策的依賴性較強,企業的植根性較弱。很多工業園區內通過依靠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進區,一旦某個工業園區的土地成本、勞動力價格等區位優勢及稅收優惠政策更加明顯時,一些企業就會考慮遷移。這種流動就會導致各園區之間的產業結構趨同和惡性競爭,對中小企業本身也是災難。 王振:成本、特色是出路 對于上述問題,王振認為,上海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源于政府的推動,在今后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仍將不可替代,只是必須改變方式: 第一、從政策提供性支持向市場服務型支持轉變,著重降低交易成本。要通過培育社會化的高效配套體系和服務體系,形成獨特區位優勢,讓企業更加容易、更低費用地獲得需要的服務和橫向合作,進而直接或間接地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錯位競爭。如今,上海商務成本已經頗高,一般制造業競爭優勢已經非常弱化。此時,必須引進一批高科技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改造、升級一批傳統制造業,培育領先的技術優勢,以上海重點發展高科技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全局戰略為導向,與周邊地區形成錯位競爭。 第三、要充分體現上海“產學研”合作優勢。除了生產、銷售、服務外,還要大力提升研發能力,增強技術后勁。上海擁有龐大的科研隊伍,同時近年來高校與科研機構紛紛在主要的工業園區或周圍設立新的校址和分部,加上一部分跨國集團也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從而可以為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提供其他地區并不充分具備的技術保障。 第四、借鑒浙江專業市場的成功經驗。甚至可以考慮讓浙江一些成功的專業市場集群整體性進入上海,從而導入他們的市場體系。例如,可以考慮把浙江的成熟紡織品市場集體引入楊浦紡織品市場,從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