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跨國收購:買價值不要買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5日 14:04 《中國企業家》 | |||||||||
——專訪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羅蘭.貝格先生 只圖便宜做出的不慎決策會讓企業長遠受損 文/本刊記者 白 柯
中國企業正在世界各地掀起一波聲勢浩大的收購浪潮,而一些成績不佳的收購案使得海外企業界憂慮以致戒備。中國企業如何成功完成跨國并購?《中國企業家》專訪了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羅蘭.貝格先生。 《中國企業家》: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關注著中國企業的收購活動,甚至用“狂潮”去形容它。在這波“狂潮”下,很多國外人士的心態是復雜的,甚至是敵視的。您對此怎么看? 羅蘭.貝格:首先我要說的是,德國人肯定是非常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的,這無疑會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商業和就業的機會。當然我也承認中國企業到海外去投資,需要一個很長的學習過程,需要學的東西很多。當他們面對像德國、歐洲這樣陌生的市場時,他們無論是對整個市場的情況,還是消費者的習慣、跨國公司的管理、企業的文化,以及整個和歐盟相關的問題,都是非常陌生的。 我建議中國公司在投資之前要征詢咨詢公司的意見,德國的企業要到俄國、美國去投資,都會雇傭咨詢公司替他們做前期的研究。 《中國企業家》:有些國外企業在被中國企業并購之后,并沒有得到發展,有些甚至虧損,這是很多人擔憂的原因。TCL收購施耐德就是這種情況,您能否從這個例子出發,談談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如何達到收購方與被收購方的“共贏”? 羅蘭.貝格:TCL在當年收購施耐德的時候,我們都納悶:它為什么會去買?施耐德當時資金危機,就去找TCL,希望能夠收購他們。但事實上施耐德不是很好的收購對象,首先這并不是個很好的品牌,沒有太強的研發力量,80%的產品都不是以自己的品牌銷售,而是以其他的雜牌在百貨商店銷售,并且這個品牌在德國也并不有名,所以從整體來說這并不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收購對象。 我們分析,TCL會買施耐德,可能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收購歐洲比較大的品牌,他們可能想今后在這個品牌之下開發其他的產品。因此我們建議,中國企業到國外購并一定要買高價值的企業,而不是買機會,在面臨這種決策的時候不要只圖便宜。 而TCL做了這樣一個不是特別明智的決策之后,還有一種潛在的損失——它在德國形成了一種大張旗鼓買企業的名聲,所以現在德國企業可能會有一點害怕,如果和它做生意會有戒備的心理,因為大家認為它是個擴張性非常強的公司。 我再補充一點,就是中國企業不要忽略自身國際化管理的能力,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人才,有這樣的水平去經營管理并購后的國外企業。這一點很多企業都需要去學習。 《中國企業家》:一個不甚明智的決策有這么大危害,那么中國企業在決策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以防患未然? 羅蘭.貝格:我個人認為有這樣幾大問題需要事先注意,一是所進入國家當地的消費習慣,二是競爭對手,三是法律、稅收、體制,還有當地勞動力的習慣和他們固有的文化,再就是公司治理,還要非常注意的一點就是能否在當地商業圈建立一個自由網絡。 投資地點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德國是非常適宜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地方,而法國就會有一些獨特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有非常獨特的文化,他們的工會組織非常強大,有一些事情會很難處理。 《中國企業家》:并購后的整合對于并購的成功至關重要,您對此有何建議? 羅蘭.貝格:并購后的整合是最嚴重的問題,是個大工程。首先在選擇并購對象時就要注意,收購者與被收購者的戰略應該相互合拍,相互協調,并且兩個企業的文化要能夠融合。比如聯想要買日本的企業,文化就比較接近,而聯想偏偏找美國的企業,文化差異太大,不利于未來的整合。并購之后整合的時間要盡量縮短,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人心惶惶。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交流,讓被牽涉的人了解情況,而不是讓他們什么都不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