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興:中國企業需要什么價值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4日 20:40 中國新時代 | |||||||||
文/肖知興 共享型與犧牲型價值觀 建設智慧型組織的第一步是實現精神資源的共享,也就是建立共享的核心價值觀。
這里的“共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個方面,該核心價值觀必須得到組織中所有成員的內在認同,也就是英文中的“BUY-IN”,其意思是,不僅僅是員工口頭上、在使用正式話語系統時認同,而且是在信仰層面、理性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層面全方位的認同。 第二個方面,一種核心價值觀,如果想讓趨于無限多的成員在趨于無限長的時間內產生趨于無限的內在認同(三個無限),必須是一種博弈論意義上的均衡價值觀,必須是一種基于最普世、最恒定、最可復制的原則的價值觀,這個原則就是平等原則或者對等原則。平等原則在企業層面可能表現為很多更細分、更具體的價值觀形式,如契約精神、對制度的尊重、對個體的尊重、合作精神、信任精神等,但歸根結底,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的驗金石都是一條:是否有共享的精神,企業的成員是否能在一起分享知識、分享財富、分享快樂,因為這些分享,從而擁有更豐沛的人生。沒有共享精神的價值觀,就絕不是均衡的價值觀,不可能讓更多的人在更長的時間段產生內在的認同,不可能達到建設智慧型組織的目標。 與基于平等精神的共享型價值觀相對立的是掠奪型價值觀。掠奪型價值觀如果宣稱它們自己是掠奪型,就達不到掠奪的目的,所以,掠奪型價值觀永遠不會以掠奪型價值觀的面目出現,他們永遠有一個推在前臺的唱雙簧的伙伴,就是犧牲型價值觀,敲鑼打鼓、管急弦繁地向員工大力推薦和灌輸,這個灌輸犧牲型價值觀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洗腦。被洗腦的員工只知奉獻,不知回報,努力“奉獻”的結果通常是,收獲一大堆紙獎狀和玻璃獎杯,企業的所有權卻在不知不覺中地被暗箱操作,暗度陳倉。 這里必須解釋一下,我這樣說并不代表反對利他主義道德本身。對于出于個人信念出發的真誠的利他主義者,我與很多人一樣,對他們表示最虔誠、最真摯的敬意。而且,基于對等原則的利他主義同樣能夠成為分享型價值觀的基礎。企業主嚴于律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父慈然后子孝,也完全可以實現一種從國富到民強的自他兩利的良性循環。 日韓企業在二戰后的相繼崛起,某種程度就是這種良性循環的結果。與此對比,犧牲型價值觀的本質卻是,既得利益者、強者、統治者為達到自我表現利益最大化而對他人提出的單方向道德要求和犧牲呼吁,簡而言之,是權謀,是“瞞與騙”的老招術。莊嚴的道德招牌之下,打的是極端利己的、無法見人的丑陋算盤。 中國盛產犧牲型價值觀。儒家從一家之言走向廟堂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從強調小圈子內合作關系的、樸素的利他主義走向犧牲型價值觀的過程。古往今來,不乏古道熱腸的知識分子,把已經廟堂化的儒家當作利他主義來信仰,把舊式軍閥當“真龍天子”來擁護;也偶爾確實有一些努力實現“王道”的明主,致力于實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愛人者,人恒愛之”的良性循環。但事實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被統治者劫持的儒家道德觀都是瞎子打燈籠:照別人不照自己。令人驚訝的是,五四之后的現代中國,在經歷了一個類似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代之后,從西方選擇的利他主義價值觀成為新傳統,卻也同樣面臨被廟堂化的危險。在很多地方,新舊傳統的話語體系變了,精神實質卻是一樣的。 相關文章: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