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營銷:從各地飲食說文化營銷 如何利用差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0日 14:36 新浪財經(jīng) | |||||||||
供稿:慧聰網(wǎng) 作者:劉永炬 我經(jīng)常出差,不管多晚,總要找地方吃夜宵。有時候會到郊區(qū),去當?shù)爻鲎廛囁緳C認為很有特色的地方,諸如大排檔之類;有的時候是到海湖邊,到南通的海濱吃黃花魚,到舟山去吃新鮮的帶魚,去太湖船上吃蝦,去洞庭湖邊上吃煮魚,去大理洱海吃無污染的草魚,去長江邊上吃回頭魚,去天目湖吃砂鍋鮑魚湯。除了吃新鮮的魚,還可以到
氣候與地域差異 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人的特征表現(xiàn),比如江南的飲食很精致,而東北非常粗獷,除了像豬肉燉粉條、亂燉之外,還有酸菜白肉、蘿卜粉絲湯之類的。這種飲食特色與當?shù)厝说男愿袼坪跻幻}相承。北京沒有自己的主菜系,但更趨向于周邊那些菜系,像東北的、山東的、內(nèi)蒙的、河北的或者是西北的那些吃法,對北京的影響非常大。 江南的菜做得細致,那邊的男人也很細膩,做事比較認真,比較顧家,肯做家務事。這種文化能影響到產(chǎn)品的銷售。比如這個人比較細膩,對東西就講究細,不喜歡太粗糙,有些東西他們是排斥的,是不吃的,有些東西必須做到某種程度才吃。江南那里講究清爽的味道,比如一盤菜上來,有青椒和竹筍,那么這盤菜的味道一定是青椒是青椒,竹筍是竹筍,兩種味道你吃的時候能分出來;東北菜則會把味道燉在一起,讓你分不出來。上海的菜要放糖,這個糖味也一定要吃出來,而北方也放糖,但要和菜味攪和在一起,讓你吃不出來。上海的包子里面的餡兒,也是分得很清楚,不僅讓你看得清楚,味道分得也很清楚。所有的東西都分清楚,這就是上海人的特點。江浙一帶和上海也有區(qū)別,比如,杭州的菜做得就非常細膩,他們比上海菜要細得多,所不同的是,他們菜的味道沒有上海菜的味道分得那么清楚,也就是說杭州人做事只是形式上細,而內(nèi)容上卻沒有上海人細致。南京則不同,形式上比杭州要稍微粗糙一點,但內(nèi)容上比杭州要細得多。這些都是與江南水鄉(xiāng)的人文環(huán)境有關系的。 我講飲食,并不是要講吃法,而是借此表現(xiàn)他們的文化。比如說到重慶,去餐館買熬好。 的牛油時你必須在那兒吃飯,他才賣給你,你把牛油拿回家可以自己吃火鍋,味道非常濃郁。在北方是買不到這種東西的。北方的味精放進鍋里面的時候,有些味道是不對的,只有到成都你才能買到糧食做的味精。拿這種味精放在香油調(diào)料里面吃火鍋味道很香,完全是重慶火鍋的味道。你吃的時候感覺跟平時吃的不一樣,都是那味精在起作用。所以我每次去重慶或成都都要在那兒買味精帶回家。 很多人說喜歡吃四川辣椒,其實現(xiàn)在四川餐館里的不一定是當?shù)氐睦苯贰K麄內(nèi)ズ薄⒑习麄村子所種植的辣椒。現(xiàn)在北京的一些四川館子,必須提前一年到這些村子去定購辣椒。一個品種在長江流域的各省都在種,所以我們現(xiàn)在吃的不只是四川的辣椒。 各地的飲食是有很大差異的,有的甚至很奇妙。比如說,到汕頭去吃魚丸,那里的魚丸是用整塊肉拿棒子敲出來的。有魚肉,有牛肉,什么肉都可以做,丸子的品種很多,到自由市場就可以看到有人“梆梆”地拿著棒子在敲的場景。有很多名店都在郊區(qū)。汕頭通往朝陽的路上和去機場的路兩旁的村子里就有很多名店。到那些名店里看到屋子中間有一個大案子,這邊坐一排人,那邊坐一排人,把整扇的肉往中間一放,兩邊的人就拿著棒子敲。做出來的丸子煮熟后都可以在地上彈起來,因為他們不用菜刀,沒把肉筋剁斷。所以汕頭這一帶的魚丸很有名。但實際上我在汕頭感受最深的還不是魚丸,最酷的是吃打邊爐。在汕頭有好幾種邊爐可以打。比較有特色的一個是涮王八,就是甲魚,再一個是涮蛇。涮蛇的調(diào)料比較特殊,是豆腐乳和蒜茸辣醬,然后再放些剁碎的南方泡的大頭菜。后來涮蛇發(fā)展到了廣州,主要在廣州郊區(qū),90年代末涮蛇最流行的時候,順著廣州大道一直往番禺走,一直到祁福新村,有一二十個大的汕頭蛇莊。后來涮蛇開始衰落,廣東人就吃驢,吃貓。那時涮驢肉的飯館門口就拴一頭驢,其實到里面吃的是速凍驢肉。就跟北京郊區(qū)似的,說吃野豬,你問他,這野豬是正宗的嗎?回答一定是正宗的,并說,這肉來的時候還蓋著章呢。其實很多都是冒充的,是經(jīng)過調(diào)料處理后才有點正宗的味道。 說到涮品,一定要說狗肉。吃狗肉最好吃的地方一個是汕頭的狗肉邊爐,一個是昆明的狗肉火鍋。這兩個地方都是先把狗肉醬熟了,只是薰香的方法有區(qū)別。汕頭講究湯料的味道,就是把已經(jīng)醬好的狗肉放到放好調(diào)補料的老湯中,然后直接吃,也可以蘸調(diào)料吃;而昆明的蘸料不如汕頭的濃郁,卻多了幾分辣味。到朝鮮族自治州,那有狗肉一條街,辣味絕對跟湖南的辣是不一樣的,跟江西的辣也不一樣。到了貴州又不一樣,貴州的干鍋、狗肉都有其地方特色。 我們從當?shù)氐目谖独锩娈a(chǎn)生不同的感受,這好像都跟當?shù)氐母橛嘘P系,所以我到各地都要買當?shù)氐母椤1本┯谐舳垢踔潞偷尼u豆腐,各種都有,在超市里賣的就有十七八種。到了外地,會看到很多地方性的腐乳,味道又不一樣,比如說白菜腐乳、芹菜腐乳,還有一些青菜腐乳。到了云南除了以上幾種腐乳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腐乳,這些腐乳可以作為煲湯料,也可作為他們涮鍋的調(diào)料。云南的辣湯不像廣東用清湯蘸辣醬,他們是辣湯蘸辣醬,所以不同的腐乳和香油調(diào)制的方式就會有區(qū)別。四川的辣湯是調(diào)料和油熬,而云南的辣湯是用幾種中藥材加辣椒直接煲出來的。由此可見各地的飲食都帶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文化與習慣差異 說到飲食一定會聯(lián)想到酒,飲食跟酒有很密切的關系。中國的酒有四種劃分標準,有以山西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酒;以四川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酒;以貴州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酒;以陜西西鳳為代表的兼香型酒。也就是說誰要做酒就必須符合這四種之一,各種牌子的白酒不是傾向于這個就是傾向于那個,因為不符合指標就無法上市。所以說中國有四大名酒,這四大名酒就產(chǎn)生了酒文化。 說到酒和餐飲的關系,舉個例子,在文革以前北京西單那兒有一家四川餐館,當時能夠到那兒吃飯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有錢人家才去得起。而現(xiàn)在北京四川餐館已經(jīng)遍地都是,因為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很多區(qū)域的文化迅速地融合,餐飲文化的融合體現(xiàn)得更加直接和具體。那時候全國的酒都做濃香型的,這有兩種原因:第一,它的釀造成本非常低;第二,它與川菜的普及有很大關系,人們吃四川麻辣的時候,一般都喝濃香型酒。現(xiàn)在北京每一個餐館都可能有川菜,川菜味比較濃重,會把人的口味吊起來,喝濃香型酒更加適口。以前清香型酒普及,是因為皇宮里面吃的是很清淡的北方口味菜,喝清香型酒更舒服,而現(xiàn)在大家喝清香型酒覺得沒味兒,是因為飲食的口味重了。在上海或者江南一帶,大家的口味都非常淡,喝酒都是以黃酒為主,因為黃酒是悶口的,不會迅速辣口,帶后勁,那里的人吃飯喝這個順口。因此說,我們的飲食帶動了酒,各區(qū)域的飲食文化改變了人們喝酒的習慣。 在80年代市場營銷行為的作用也使酒文化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當時四大名酒的價格都差不多,都是十幾元錢,而“五糧液”率先開始提價,和其他酒拉開了價格空間。當時人們掙錢都比較少,提價行為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其他的酒廠也改變了策略,山西的“汾酒”就打出了一個口號,稱其生產(chǎn)的是“讓廣大工農(nóng)兵都喝得起的好酒”,擺明要用低價策略和對手競爭,但這個策略等于是放棄了市場定位。那個時候,平時總喝酒的人主要是企業(yè)的業(yè)務人員,不喝酒就別想談成生意,而到飯館點酒,一定要點最貴的才行,顯得有品位、有誠意嘛。于是“五糧液”就成為餐飲中最受歡迎的酒。隨著市場的發(fā)展,其他酒廠的利潤越來越低,也醞釀著提價,但這時候時機已經(jīng)錯過了,老百姓不買賬,認為你一個十幾元的酒怎能和五糧液一個價格呢?這樣,市場空間就已經(jīng)被擠壓掉了。加之濃香型酒基因其工藝手法造成的成本優(yōu)勢,使其他酒的利潤空間就更小了。北京的“二鍋頭”以前使用的是清香型的酒基,由于成本問題,現(xiàn)在也轉(zhuǎn)向四川去購買濃香型酒基,而北京的消費者已經(jīng)從情感上接受了“二鍋頭”,產(chǎn)品已經(jīng)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口感略有變化根本就沒有關系。以上就是要告訴大家,其實酒和餐飲一樣,被普及有必然,也有偶然。 說到必然,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狀況,北方人喝杏仁露都能適應,到了南方,喝這個就跟在北京喝豆汁一樣。他們說,這種飲料有一股怪味,喝一口都想吐出來。所以俗話講:“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人剛出生時是沒有味覺的。我做過嬰兒食品,知道很多嬰兒食品都是無味的,比如說胡蘿卜泥、西紅柿泥、牛肉泥、雞肉泥等等,鹽都不放,就是把這些東西攪碎了噴出來成霧狀,落下來就成為泥,給嬰兒吃。他們什么都能吃,因為沒有味覺。我們的味覺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你在一個地方就會接受這地方的味覺培養(yǎng),地方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你對不同產(chǎn)品的認知能力和水平,也造就了你看問題的方式以及對產(chǎn)品的需求方式等。 在接受一個產(chǎn)品、一個信息的時候,你的行為習慣受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去年我去東北一個城市,那地方發(fā)展很慢,但是那邊的學生學習非常刻苦。我到朋友家做客,女主人說,她女兒在中央戲劇學院上學,女兒放假回來跟她講,北京的孩子不得了,老師在上邊講他們在下邊說。她說我都有些害怕,他們怎么有這個膽量,在我們這里,都是老師說什么我們就會很規(guī)矩地在下面聽著。她還佩服北京同學的電腦水平,說他們的電腦操作水平都非常高。聽了她的話,我有很多感觸,想到我們當年在學習的時候是多么地單純。環(huán)境不一樣,產(chǎn)生的文化不一樣,造就的人也就不一樣。落后地方的孩子只會單純地學習,而北京的孩子們卻懂得什么網(wǎng)上沖浪,什么電腦拆裝卸呀,還會制作個人主頁和Flash。 時代與觀念差異 人家說北京人能侃,有皇城文化,這從飲食上也能找到原因。北京的飲食文化是各地飲食互相融合、摻雜出來的一種文化,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的時代在變,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有時我們想像不到以前和現(xiàn)在的差別會有那么大。小時候我洗頭是低著頭洗,現(xiàn)在進理發(fā)店是揚著頭洗,改干洗了;以前是一老頭子給我洗,現(xiàn)在是一個女孩給我洗。我第一次讓女孩洗頭是在汕頭,那是1992年,汕頭的一個客戶跟我說,走,洗洗頭去,說這里發(fā)明的洗頭功很棒的。等客戶帶著我到了那里,一看那么多人坐在那兒洗頭,我當時很驚訝:怎么這樣洗頭呀?我坐在那兒時一個小女孩就過來給我洗頭,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她摸我耳朵的時候我直打冷戰(zhàn),那是第一次。現(xiàn)如今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看到這個會很自然,不會像我當時那樣大驚小怪的。 據(jù)說廣東那邊出了一個政策,說洗頭不能洗脖子以下的部位,但它就是執(zhí)行不了,為什么?因為你很難界定什么叫脖子以下。當時出臺這個政策據(jù)說是為了防止引發(fā)黃色問題,可如果照這樣,那洗腳房比這還厲害,都能洗到腳了。后來又這樣解釋,說因為她們不專業(yè),怕把頸椎捏出毛病來了,這其實也不能自圓其說。所以說,無法執(zhí)行的東西就不要去制定。有些事情已經(jīng)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大家都認為很正常,這時突然出來個政策,倒弄得莫名其妙的。我講這些,其實就是想說明,文化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它是慢慢形成的,不是政策所能左右的。 特征與表現(xiàn)差異 我們又回來說飲食。我去過很多地方,喜歡研究各地的飲食。我愛吃,也琢磨吃,吃的多了,自己就會想方設法去做。家里的冰箱一層一層的全都是各地的調(diào)料,我喜歡研究哪種調(diào)料可以做出自己喜歡的味道。你說四川的菜是熬油,廣東菜是后放油,山東菜是先把油熱了。怎樣讓油的香味別散發(fā)走,而是悶到菜里面,菜味是怎么出來的,那得自己感覺。這種感覺帶給你的只是一個最簡單的飲食體會,如果你在全國各地走,你就會體會更多的風土人情。這些風土人情跟營銷是有關系的,如果你掌握了這些,你的營銷就會有的放矢。 營銷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你要了解這些人,知道這些人在什么生活環(huán)境下,有什么樣的需求,接受什么樣的形式等等。我從90年代開始每年都在大江南北走,每年都會見到很多經(jīng)銷商,一共走了上千個縣、上百個城市。不管你接受什么樣企業(yè)的咨詢,都要走好幾個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進行調(diào)研。前面講過,保健品從江浙一帶興起,這也與當?shù)氐男蓍e、養(yǎng)生文化有關。一到滄州就不能賣保健品了,只能賣跌打損傷的藥,因為其養(yǎng)生文化是不一樣的。其實有些東西不能叫文化,但我們現(xiàn)在習慣把所有的形式都叫文化。吃飯叫食文化,喝酒叫飲文化,連泡桑拿都叫“水文化”。各地結婚都有結婚的文化,北方是中午把新娘接回來,南方是晚上把新娘接回來,這個風俗區(qū)別很大。在北京如果晚上把新娘子接回來那叫二婚。但我發(fā)現(xiàn)北京跟四川的很多文化居然很接近,例如南方一帶只有四川喝花茶,跟北京一樣的,結婚習俗跟北京也是一樣的。而北京和四川在古代就顯得特別遠,所以才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那時候皇帝都是通過運河去江南,去蘇杭,但很少去四川。為什么說蘇杭出美女,因為皇上沒看到四川的美女。 其實很多四川人都是兩湖人的后裔。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南部的一些人遷移到四川的比較多,通過各朝各代的遷移才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湖南、湖北還有很多人到了福建、廣東成為客家人。所以四川的辣是兩湖的味道加上麻之后的改良,而客家菜的辣是兩湖的辣加上粵菜的做法。以上我只是談一些個人的感受。 |